|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最低分) |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最高/最低分)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非定向) | 2021 | 物理类 | -/405(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非定向) | 2021 | 历史类 | -/496(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非定向) | 2021 | 历史类 | -/422(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20 | 理科 | -/444(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20 | 理科 | -/387(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20 | 文科 | -/457(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20 | 文科 | -/394(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9 | 理科 | -/0(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9 | 理科 | -/0(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外语) | 2019 | 文科 | -/0(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外语) | 2019 | 文科 | -/0(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8 | 理科 | -/0(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8 | 理科 | -/0(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8 | 文科 | -/0(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8 | 文科 | -/0(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7 | 理科 | -/0(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7 | 文科 | -/0(专科批) | /()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广东 | 机电一体化技术(非定向)(招生特征不招单色识别不全者;办学地点:校本部)(深圳市) | 物理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405 |
| 机电一体化技术(非定向)(招生特征不招单色识别不全者;办学地点:校本部)(全省除深圳市) | 历史类 | 496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非定向)(招生特征不招单色识别不全者;办学地点:校本部)(深圳市) | 422 |
本专业的毕业生能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操作安装调试维护和改造工作,当前CAD/CAM软件的应用工作,机械加工工艺的编制及工装设计等工作。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1993年创建,是国内最早独立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之一。建校以来,深职院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中国高职教育的多个第一。学校依托珠三角产业发展,秉承深圳特区改革创新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立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各项事业取得骄人成绩,被誉为中国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为紧密契合“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和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校在2016年底召开的第三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提出“三个服务、五个定位、一个率先”的战略发展目标,始终坚持为党和国家服务、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努力成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深圳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深圳市民终身教育学校与中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要基地,率先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深圳模式”。
一、办学基础条件
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23845人。
专业设置:现有专业83个,所有专业对接深圳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优势产业;建立15个专业群,每个专业群含3个以上专业,建有专业随产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群)结构合理。
师资队伍:生师比16.30:1,兼职教师占比30.07%,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占比22.34%;专任教师总数146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占比90.43%,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占比49.35%,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167人;“双师型”专任专业课教师占比90.41%;近五年获国家级奖励或荣誉29项。
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课时占比63.36%;顶岗实习时间达到6个月以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有54个,与华为等41家规上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与华为、比亚迪等500强企业或行业领军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14所;近两届获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二等奖以上或省级最高奖26项,2018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实现了广东省各级各类教育在特等奖上零的突破。
科研与社会服务:近五年,累计立项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623项;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年均到账经费5069.80万元;年均非学历培训人次数是全日制在校生数的3.4倍。
基础设施:学校现有留仙洞、西丽湖、官龙山、华侨城、凤凰山、深汕合作区等六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4509.48亩,生均占地面积126.0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9.19万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33.21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23.04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08万元;生均图书142.61册;现有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101个,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8个,校外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588个。
办学经费:以市财政投入为主,办学经费充足。近三年年均基本建设投资和教育事业费为30.96亿元。
二、办学优势
办学特色鲜明。学校秉承“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深圳精神,率先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10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视察深职院时高度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成绩和办学特色。同年11月,根据孙春兰副总理的指示,国务院在深职院举行推进全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现场会。2021年7月,深职院探索构建的“六融合”“六个共同”产教深度融合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向全国推广借鉴的“深圳经验”。
人才培养质量高。学校累计培养全日制毕业生15万余名,2021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9.2%以上。毕业生在世界500强企业及行业领军企业就业率、毕业生创新创业率、毕业生起薪水平高于全国同类院校平均水平等多项人才培养质量指标,均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
教学科研成果突出。拥有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示范专业12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4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5项,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9个,国家精品课程5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3门;获批省部、市区级科研平台60个,获省、市级奖励71项,近五年科研到账经费7.9亿元,年均1.58亿元,科研经费总量位居全省高校前21名。
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63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9.35%,其中正高级教师167人。引培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454人次,其中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1名、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技术能手6名、珠江学者5名、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4名、省级教学名师7名、省级技术能手17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1个;柔性引进诺贝尔奖团队1个、长江学者和杰青团队3个。学校拥有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引进美国霍夫曼诺奖团队等一批重量级团队,成立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智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院、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院、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院等高端平台,为珠三角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以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要的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瞄准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紧贴深圳四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布局专业,打造品牌专业,与华为、ARM、阿里巴巴、平安、比亚迪、裕同、天健等一流企业紧密合作,共建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ARM智能硬件学院、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裕同数字图文学院、天健建工学院等14所特色产业学院,校企共同制定专业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师资团队、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服务一流企业中成就自身一流。开设专业文化课程,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学校已累计培养15万余名全日制专科毕业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多项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其中,240人获CCIE证书,35人获RHCA证书,59人获OCM证书,295人获HCIE证书。
学校坚持以“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研导向,重视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以及行业企业合作,组建成立了应用技术研究院、文化创意产品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三大综合性研发平台。
学校探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五维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引领,打造深圳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全球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以及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培养的成长摇篮。通过系统设计、科学构建,协同推进从启蒙教育、预科教育、专门教育到指导创办企业的进阶式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四会两赛三联盟”双创交流平台和“创新型社团—创客中心—学生创意创业园”双创实践平台,逐步完善跨界融合、产品试制、创业孵化、创业投资的双创服务体系,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近年来获评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广东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深圳首批十大创新创业基地等。
学校重视社会服务,发挥品牌优势,致力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做好高水平师资培训,打造世界级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做好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及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联合社区街道组建社区学院、特色学院,开展针对社区居民的健康、养老、旅游等培训项目,服务好地方社会发展需要;以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输出为主要内容,构建“理念—教学—师资—管理”四位一体的精准帮扶体系,服务好对口支援地区和院校的发展。2021年重点对口帮扶13所职业院校,累计对口支援西藏、新疆、贵州等地13个省、自治区的200余所职业院校。组建西丽社区学院、大鹏旅游学院等社区学院,与社区共同培养技能人才,打造开放办学、产教融合的“职教特区”;选派核心团队建设管理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开创了特区与老区携手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典范。
学校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充分利用区域与自身优势,深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建校以来,已累计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181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包括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及新西兰、马来西亚、保加利亚、土耳其、波兰、匈牙利、缅甸、老挝等1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方在学生交换、课程合作、科研合作、短期研修等领域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形式多样的教师和学生国际交流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开办了国际商务(中澳)、金融管理(中澳)、物流管理(中美)和软件技术(中美)4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与香港专业教育学院黄克竞分校合办电气服务工程高级文凭合作课程,毕业生获得深港两地毕业资格,并成为首批获得招收海外留学生资质的高职院校和首个获批面向港澳台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学校还联合中兴、招商港口等一批世界一流企业“走出去”,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应用技术大学设立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推动马来西亚全国各类职业院校全面对接深职院标准。依托在保加利亚成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输出学校专业标准。应邀为柬埔寨、蒙古等国家职业教育代表团举行专题培训班,输出职业教育经验。加强与职业教育国际组织的合作,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全球联系中心之一,获批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计划亚非研究与培训中心。在提高学校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同时,为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与语言文化走出去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办学成绩显著。2001年首家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优秀评估,2009年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验收,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首批国家级示范校。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中国十大最具就业力高职院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中国十大创新型高职院校”、“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深圳市创新创业基地”等荣誉称号。
(数据截至时间2021年12月31日)
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助学措施按照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和学校相关规定执行,具体为:
1.新生奖学金:普通高中高考总分(不含加分)超过第二批本科(一般本科)录取分数线的考生奖励2000元(以上分数线以各省招办第一次公布的分数线为准,不含降分后的分数线)。对于没有明确划定第二批本科(一般本科)和第三批本科(民办本科)录取分数线省份的考生,按照学校在该省该科类录取人数中达到本科线的前10%发放新生奖学金(小数点后四舍五入,考生总分不含加分),奖励人民币2000元/人。
2.国家奖学金每人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每人每年5000元。
3.学校奖学金:一等奖学金每人每学期2000元,二等奖学金每人每学期1250元,三等奖学金每人每学期750元,优秀毕业生每人一次性奖励500元。
4.助学金:家境困难学生可申请政府贴息贷款、可申请勤工助学岗位、可申请学校困难补助,部分贫困学生可获得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金的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元。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古都河南省新郑市,是经教育部批准、中原华信商贸集团有限公司投资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民办本科院校。
历史沿革 学校创建于1997年,2008年升格为本科高校,2012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更名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1年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办学条件 学校不断加大办学投入,完善优化教学设施。现有东、西两个校区,总占地2090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总投资28亿余元;建有游泳馆、体育馆、综合运动场、学术交流中心、学生事务综合服务中心等设施;拥有实验实训中心(综合实验室)43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9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76万册;拥有电子图书约200万种;有CSSCI和中国知网、万方等中外文数据库20多个。环境优美的新型校园、设施完善的教学条件已经形成。
学科专业 学校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工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设有17个学院(部),本科专业48个。其中河南省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特色专业1个,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一流专业4个,省民办教育品牌专业10个,省民办高校学科专业资助项目4个,郑州市急特需专业2个,郑州市重点(示范)专业6个。现有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平台3个,郑州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级平台11个,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河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门,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12门,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0个,郑州市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郑州市教学团队4个,郑州市优秀基层教学组织3个。
师资队伍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专任教师2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0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级优秀教师2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3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8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4人,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管理人才7人,河南省优秀教师9人,河南省文明教师10人,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郑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3人,郑州市十大科技女杰1人。
人才培养 学校重视人才培养,秉承“唯实、求实、扎实”的三实精神,坚持应用型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稳步提升。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40000余人。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已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8万余人。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位居全省民办高校前茅,学校先后获评“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应用技术类型十佳示范高校”等多项荣誉称号。我校优秀毕业生张珂珂入选“2019-2020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全国仅评29名,河南省唯一。学校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技能竞赛,“十三五”期间,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中斩获颇丰,共计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奖项近1600项,其中国家一等奖106项,我校王永杰同学荣获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引起了全国图学界的关注。实现了学生专业技能大赛历史性突破。学校“郑工众创空间”被河南省科技厅认定为郑州市级众创空间,被河南省教育厅认定为首批“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单位”,被新郑市科技局认定为新郑市级众创空间。
科学研究 在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持续实施“科学研究攀登工程”,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国家专利等主要科研指标均居全国民办高校前列。“十三五”期间,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余项,市厅级科研项目近1500项;发表各类核心论文近1000篇;出版著作、教材50多部,其中入选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8部;授权专利近500项,其中发明专利、国际发明专利54项;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近100项。
社会服务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学校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路径,密切校企校地合作,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产教融合;发挥工科优势,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学校充分利用教育优势和人才资源,履行社会服务职能,连续18年参与拜祖大典、连续3年承办黄帝文化国际论坛,联合市科技局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联合市劳动保障局免费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培训班,建有社会服务平台12个,近三年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4项。
国际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化办学格局已形成,国内外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联合就业。先后与美国、英国、西班牙、奥地利、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澳大利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家高校建立联系;与加拿大荷兰学院合作创办“中加高尔夫学院”;与泰国格乐大学合作建立“中泰研究生教育学院”;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140多名来自俄罗斯、韩国、印度等2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来校学习,培养了一批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才;引进近10名外籍专家,输送近100名教师出国访学或攻读海外博士。
校园文化 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秉承“励学 敦行 明理 至善”的校训精神、“厚德敬业 求是致用”的校风精神,落实“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为推进学校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学校积极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最美郑工人”等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雷锋活动月等社会奉献活动,有利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更提升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党建思想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度重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有力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学科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营造了团结进取、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学校党委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校荣获“河南省文明校园”、“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南省平安校园”、“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等荣誉称号。
历经岁月沉淀,民办教育之花经久弥香,学校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聚焦内涵建设上常抓不懈,实施守正出奇、品牌致胜的发展战略,开拓学校发展新途径,加速提升我校质量化、品牌化、智能化、国际化水平,不断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和知名度,为创建“百年名校”奠定良好的基础。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河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就业前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前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介绍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介绍等数据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工业设计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工业设计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河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工业设计就业前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前景,工业设计专业介绍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工业设计和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二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河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就业前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前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和机电一体化技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商务英语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商务英语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河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商务英语就业前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前景,商务英语专业介绍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商务英语和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二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英语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英语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河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英语就业前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前景,英语专业介绍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英语和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河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就业前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前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介绍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介绍等数据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学前教育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河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学前教育就业前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前景,学前教育专业介绍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学前教育和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二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河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前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前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国际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金融工程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工程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河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工程就业前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前景,金融工程专业介绍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工程和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二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经济学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学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河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学就业前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前景,经济学专业介绍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经济学和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二个专业,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