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医药大学/ 图书馆藏书:
浙江中医药大学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共建高校。
学校始创于1953年6月,时名为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6月成立浙江中医学院,校址位于杭州市庆春街原浙江大学旧址;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3月整体迁至杭州市滨江高教园区办学;2006年2月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9月富春校区(滨江学院迁建工程)投入使用,开启两校区办学模式。学校占地千亩,总建筑面积逾47万平方米。
学校下设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康复医学院、第四临床医学院、杭州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技术与信息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创新创业学院等,举办1所独立学院(滨江学院)。拥有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附属第三医院(浙江省中山医院)、附属杭州市中医院。
学校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中医药研究生、在浙江省属高校中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院校。学校现有博士学位点覆盖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覆盖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技术、护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包括中医博士与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中药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药学硕士9个专业学位类别。建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含独立学院),其中硕博士研究生3700余人、学历留学生800余人。
学校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自主培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名中医、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现有在职教职工(校本部)1350余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3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浙江省国医名师、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一批专家学者。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开设了中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中药学、药学等医类及相关本科专业32个,其中中医学、中药学、临床医学、药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公共事业管理等8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中医学、临床医学、中药学3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一批省部级以上教学平台。曾先后两次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
学校全力推进学科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在浙江省属高校中首批获得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学、中药学入选浙江省第二批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5‰;获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建设项目A类3个、B类6个。建有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以及国家中医药科研重点实验室、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一批科创平台。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1项。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Clinical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简称CCMP)《浙江临床医学》3种学术期刊,CCMP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
学校发挥中医中药特色优势,积极推进社会服务与对外合作交流。先后与省内外10余个市(县、区)以及浙江省国贸集团等知名企业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产业升级转型,服务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先后与美国、英国、捷克、日本等4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120多个教育、科研、医疗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在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南非西开普大学建立孔子学院,在罗马尼亚、以色列、白俄罗斯、新西兰建有海外中医药中心。学校是首批获得港澳台地区招生权、首批免试招收香港学生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建有浙江省来华留学生中医文化教育基地,招收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境)外学生。
进入新发展阶段,学校将秉承“求本远志”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理念,倡导“求真、求实”的校风,弘扬“大医精诚、锐意创新”的精神,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守正创新的一流中医药大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文校区: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浙江中医药大学富春校区:杭州市富阳区百川街260号
省份批次科类专业学制计划数执行数高分低分平均分省组档线西藏本科一批理科康复治疗学中药学汉:480药学.8民:325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护理学.3助产学医学检验技术.5医学实验技术生物科学健康服务与管理.5
批次科类专业学制参考收费标准(元/年)招生计划备注本科第一批理科康复治疗学460001第一学年在富春校区就读,第二学年起在滨文校区就读。本科第一批理科中药学460001富春校区。本科第一批理科药学460004富春校区。本科第一批理科食品卫生与营养学460001富春校区。本科第一批理科护理学460006第一学年在富春校区就读,第二学年起在滨文校区就读。为适应专业工作的需要,建议报考护理学专业考生身高在
批次科类专业学制参考收费标准(元/年)招生计划备注本科第一批理科康复治疗学460001第一学年在富春校区就读,第二学年起在滨文校区就读。本科第一批理科中药学460001富春校区。本科第一批理科药学460004富春校区。本科第一批理科食品卫生与营养学460001富春校区。本科第一批理科护理学460006第一学年在富春校区就读,第二学年起在滨文校区就读。为适应专业工作的需要,建议报考护理学专业考生身高在
浙江中医药大学2018年西藏自治区普通高考招生计划表批次科类专业学制参考收费标准(元/年)招生计划备注本科第一批理科康复治疗学460001第一学年在富春校区就读,第二学年起在滨文校区就读。本科第一批理科中药学460001富春校区。本科第一批理科药学460004富春校区。本科第一批理科护理学460006第一学年在富春校区就读,第二学年起在滨文校区就读。为适应专业工作的需要,建议报考护理学专业考生身高在
浙江中医药大学2017年西藏自治区普通高考招生计划表批次科类专业学制收费标准(元/年)招生计划备注本科第一批理科中药学455001富春校区。本科第一批理科药学455004富春校区。本科第一批理科护理学455006第一学年在富春校区就读,第二学年起在滨文校区就读。为适应专业工作的需要,建议报考护理学专业考生身高在158cm(含)以上。本科第一批理科助产学455001第一学年在富春校区就读,第二学年起在

浙江科技学院/图书馆藏书:111万浙江科技学院是一所公办理工类普通本科院校。浙江科技学院289名软科(综合)293名校友会(综合)419名武书连学校简介浙江科技学院的前身由浙江大学于1980年创办。经过40多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

浙江大学医学院/图书馆藏书:--浙江大学医学院是一所公办医药类普通本科院校。浙江大学医学院学校简介

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藏书:103万浙江财经大学是一所公办财经类普通本科院校。浙江财经大学194名校友会(综合)214名武书连学校简介浙江财经大学坐落在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

浙江工商大学/图书馆藏书:170万浙江工商大学是一所公办财经类普通本科院校。浙江工商大学115名校友会(综合)181名武书连1247名US排名学校简介浙江工商大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杭州,前身是创建于1911年的杭州中等商业学堂,创校之初即为我

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藏书:--浙江农林大学是一所公办农林类普通本科院校。浙江农林大学152名软科(综合)200名校友会(综合)215名武书连1254名US排名学校简介浙江农林大学位于杭州市临安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西端,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

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藏书:260万浙江理工大学是一所公办理工类普通本科院校。浙江理工大学112名软科(综合)120名校友会(综合)126名武书连1306名US排名学校简介浙江理工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前身蚕学馆是杭

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藏书:--浙江工业大学是一所公办理工类普通本科院校。浙江工业大学66名软科(综合)78名校友会(综合)66名武书连790名US排名学校简介浙江工业大学是东部沿海地区第一所省部共建高校、首批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浙江大学/图书馆藏书:584万浙江大学是一所公办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浙江大学3名软科(综合)4名校友会(综合)3名武书连42名QS世界115名US排名学校简介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杭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图书馆藏书:--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是一所民办医药类普通本科院校。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29名软科(独立)121名校友会(民办三类)学校简介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利用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按照新机制新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书:82万浙江中医药大学是一所公办医药类普通本科院校。浙江中医药大学253名校友会(综合)212名武书连19名软科(医药)学校简介浙江中医药大学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共建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