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市) | 专业名称 | 类型 | 学制 | 层次 | 选科要求 | 天津 | 应用统计学(低年级在涿州校区就读,详见招生章程) | 综合 | 四年 | 本科 | 天津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低年级在涿州校区就读,详见招生章程) | 综合 | 四年 | 本科 | 天津 | 安全工程(低年级在涿州校区就读,详见招生章程) | 综合 | 四年 | 本科 | 天津 | 职业卫生工程(低年级在涿州校区就读,详见招生章程) | 综合 | 四年 | 本科 |
|---|
| 省(市) | 专业名称 | 类型 | 学制 | 层次 | 选科要求 | 天津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办学地点:北京校本部,低年级在涿州校区就读,详见招生章程) | 综合 | 四年 | 本科 | 天津 | 安全工程(办学地点:北京校本部,低年级在涿州校区就读,详见招生章程) | 综合 | 四年 | 本科 | 天津 | 应急技术与管理(办学地点:北京校本部,低年级在涿州校区就读,详见招生章程) | 综合 | 四年 | 本科 | 天津 | 职业卫生工程(办学地点:北京校本部,低年级在涿州校区就读,详见招生章程) | 综合 | 四年 | 本科 |
|---|
人才培养目标
安全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事故伤害及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的基本技能与手段,在劳动安全(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公共安全领域能够从事管理、监察、评价、咨询、培训、研究等工作,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安全工程专业设置三个专业方向,即劳动安全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和职业卫生,其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方向体现在:
劳动安全管理专业方向着重培养学生依据法律法规运用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能力。公共安全管理专业方向着重培养学生掌握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具备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预警及应急处置的方法和手段。职业卫生专业方向侧重培养学生具备控制职业危害、预防职业病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尤其是使学生掌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的基本方法以及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或控制职业危害的技能。
安全工程专业始终把专业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近两年来,安全工程系加大了产学研合作力度,本着“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办学理念,积极推进与台湾、美国等高等院校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暑期赴台交流及一学期或一学年境外交换培养机会,同时,聘请境外教师到我校承担《职业危害检测》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师资队伍
安全工程系有教职员工26人,其中专业教师21人,包括正教授4人,副教授9人。自我校安全工程系成立以来,经过数年的人才引进与培养,现已建立了围绕劳动安全管理、职业卫生、公共安全管理的三支教学科研队伍。近年来,专业教师编写和出版了多种有关安全管理、安全法规、安全技术、公共安全等的教材和专著;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全国总工会、国家安监总局、国家教委等多项科研项目,广泛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方面的研究,使得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此外,聘请国内外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公共安全领域知名的专家、教授作为客座教授,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讲座,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安全科学的最新发展动向。
学科、专业带头人简介
孟燕华:教授,安全工程系主任。1989年毕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任全国总工会劳动保护专家组成员、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理事、全国总工会劳动保护顾问组成员、中国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高等院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培训中心特聘教授。
孟燕华长期从事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和研究领域主要是: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技术、特种设备安全、工会劳动保护等。承担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系统工程、特种设备安全等课程的教学。先后主持完成部级课题6项,如“北京市棉纺行业安全管理规范”、“纺织业防尘防毒技术要求”、“造纸及纸制品业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要求”等;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著作6部,如《职业安全卫生概论》、《职工权益维护》等;主编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职业安全与卫生法律教程》、《锅炉压力容器安全》,主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精品教材《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基础与实践》,《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安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参与编写著作十余部,如《压力容器安全手册》、《安全员职业安全健康知识》、《安全员职业安全健康知识》、《新员工职业安全健康知识》、《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培训教程》、《地方工会干部培训教材》等。近年来,孟燕华还一直承担各类安全教育培训相关课程的授课,主要讲授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技术、重大危险源辨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职业病防治、特种设备安全、应急救援预案等课程。
课程设置
安全工程专业按照三个专业方向制定培养方案并设置相应课程。
劳动安全管理方向主要课程有: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电子电工学、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学、电气安全工程、机械安全技术、锅炉与压力容器安全、职业卫生概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学、安全经济学、事故应急管理、安全评价等;
公共安全管理方向主要课程有: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学、工业安全技术、安全经济学、安全评价、安全信息管理学、公共安全管理、突发事件指挥与决策、事故应急与救援、建筑防火设计、工业企业防火工程、安全防范系统设计。
职业卫生方向主要课程有: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工业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医学基础、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职业卫生学、工业通风、噪声与振动控制、工业防毒技术、个体防护技术、职业危害检测技术、职业卫生评价。
就业领域、岗位设置及就业状况
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广阔,可在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急管理部门、行业安全卫生管理部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安全评价和职业卫生评价机构、安全培训和咨询机构、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保险机构、工会劳动保护部门等从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业病防控、公共安全管理及研究工作。特别是我国安全工程师评定体系的确立,以及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安全评价师资格、职业卫生评价师资格制度的建立,使从事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人员有了规范的、专门的人才发展机制。
近几年来,我国安全生产事故得到了有效控制,而职业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对此高度重视,职业卫生人才将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公共安全管理方向瞄准社区安全、重大事故应急管理、灾害防控等公共安全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开拓了就业领域,填补了这方面人才培养的空白。
安全工程专业近几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就业和升学记录。2015届安全工程专业共有166名毕业生,其中21.1%毕业生考上硕士研究生、31.3%进入大型国企事业单位、43.4%进入非国有企业从事安全管理工作、3.6%考取公务员。2016届安全工程专业共有170名毕业生,其中20%毕业生考上硕士研究生、30%进入大型国有企业、41.5%进入非国有企业从事安全管理工作、7.1%考取公务员、北京村官。
往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李瑞轩,2014届毕业生。毕业后成功考上公务员,目前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住建委安全质量监督站。
宋晓婷,2014届毕业生。2014年毕业后进入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任古田湖城一体项目群团支部书记,2015年,获得中国电建集团国际业务知识竞赛第二名;荣获中水十六局先进个人称号。
许惠晴,2015届安全工程系本科毕业生。本科毕业后进入香港科技大学继续深造,2017年获理学硕士学位,现在香港跨国企业工作。
张洋,2015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中国水电十一局,从事吉尔吉斯比纳吐公路项目HSE管理,现为巴基斯坦M5高速公路项目安全安保部负责人,负责与巴方驻地军警的沟通协调及项目的安全管控。
张岩,2015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中建一局三公司,在中建一局泛海国际项目安全部工作,2016年兼任项目团支部书记。
焦毓,2016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东华门街道办事处工作。毕业一年来,先后参加了东华门地区人民代表换届选举、整治本地区违规项目等中心工作。
虞菲,2016届毕业生。应届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读纳米学院材料工程专业,入学时获校级研究生学业二等奖学金。
韩溢,2016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美国东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读研,目前在读中。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计算 机、网络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 好的综合素质,能胜任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 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2.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特别是离散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 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
3.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理解本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 结构、典型方法,建立数字化、算法、模块化与层次化等核心专业意识;
4.掌握计算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工程意识,并 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6.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并具有技术创新和产品 创新的初步能力;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 应用相关的伦理基本要求;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9.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 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0.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核心知识领域:离散结构、基本算法、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 络、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等。
核心课程示例(括号内为理论学时+实验或者习题课学时):
示例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40+48学时)、计算机导论(24+6学时)、集合论与图论(48学 时)、汇编语言程序设计(32+8学时)、电路44+16学时)、数理逻辑(32学时)、电子技术基础(32 +20学时)、数字逻辑设计(36+12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40+24学时)、近世代数(32学时)、计 算机组成原理(48+60学时)、软件工程(48 +16学时)、形式语言与自动机(32学时)、数理逻辑 (32学时)、数据库系统(40+24学时)、操作系统(40+16学时)、计算机网络(36+30学时)、算法 设计与分析(32学时)、计算机体系结构(48学时)。
示例二:计算概论(72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72学时)、数字逻辑设计(54学时)、集合论 与图论(54学时)、代数结构与组合数学(54学时)、数理逻辑(54学时)、微机原理(54学时)、计 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54学时)、电路分析原理(72学时)、数字集成电路(72学时)、信号与系统 (54学时)、微电子与电路基础(54学时)、电子线路(72学时)、算法设计与设计(72学时)、脑与 认知科学(36学时)、人工智能导论(54学时)、编译技术及实习(54+72学时)、操作系统及实 习(54+72学时)、微机实验(0+72学时)、程序设计实习(0+72学时)、数字逻辑电路实验(O+ 72学时)、数字逻辑设计实验(0+72学时)、电子线路实验(0+72学时)、基础电路实验(0+72 学时)。
示例三:电路分析基础(68学时)、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60+30学时)、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60+30学时)、信号与系统(68学时)、电路信号与系统实验(15 +15学时)、计算机导论(16学 时)、计算机通信与网络(56+20学时)、软件工程(30+16学时)、数据库系统(40 +12学时)、编译 原理(52+16学时)、人工智能(46学时)、操作系统(54+24学时)、程序设计基础(44+32学时)、 数据结构(54+24学时)、离散数学(一)(54学时)、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76+20学时)、微机 系统(50+20学时)、离散数学(二)(3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程序设计实验、数据结构实验、计算机组成实验、操作系统实验、数据库实验、 计算机网络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或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系统的统计学知识、了解统计学理论、掌握统 计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具有利用计算机软件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在经济、管理、生物、医药、金 融、保险、工业、农业、林业、商业、信息技术、教育、卫生、医药、气象、水利、环境和减灾等相关领域 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的统计应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社会责任感;
2.掌握扎实的统计学的基础知识、统计学基本理论和系统的统计思想;
3.掌握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方法;
4.能够应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并正确解释计算结果;
5.熟悉某一领域(如经济、管理、生物、医药、金融、保险、工业、农业、林业、商业、信息技术、 教育、卫生、气象、水利、环境和减灾等领域)的专门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 际统计问题;
6.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 息的基本方法;
7.具有自学进一步学习的能力;
8.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主干学科:统计学。
核心知识领域:统计学基本思想、数学理论、概率论、统计调查、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非参数 方法、回归分析、多元统计方法、时间序列分析、统计应用软件等。
核心课程示例:数学分析(224学时)、高等代数(80学时)、空间解析几何(32学时)、概率 论(64学时)、实变函数(80学时)、数理统计(64学时)、描述统计学(32学时)、抽样技术与应用 (授课16学时,实验32学时)、市场调查(授课32学时,实验16学时)、应用随机过程(32学时)、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授课48学时,上机实验16学时)、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授课32学时,上机实 验16学时)、应用回归分析(32学时)、非参数统计(32学时)、统计软件与应用SAS(授课32学 时,上机实验16学时)、经济统计学(48学时)、宏观经济学(48学时)、微观经济学(48学时)、财 政学(48学时)、计量经济学(48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上机操作训练、社会调查、统计实习。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专业组3409(W999),2021年面向福建招生专业是劳动经济学、法学、新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急技术与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酒店管理。2021年专业组3409(W999)的专业一览表省(市)专业名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专业组3450(L999),2022年面向福建招生专业是劳动经济学、法学、汉语言文学、新闻学、财务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旅游管理、戏剧影视文学。2022年专业组3450(L999)的专业一览表省(市)专业名称类型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专业组3450(W999),2022年面向福建招生专业是劳动经济学、法学、新闻学、应用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急技术与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旅游管理。2022年专业组3450(W999)的专业一览表省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专业组(2),2022年面向天津招生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该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详见招生章程)。2021年面向天津招生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劳动关系、戏剧影视文学。2022年专业组(2)的专业一览表省(市)专业名称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专业组(1),2022年面向天津招生专业是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酒店管理。2021年面向天津招生专业是法学、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酒店管理,面向上海招生专业是法学(语种不限)、政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专业组(Z01),2022年面向北京招生专业是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两年制)(历史合格,地理合格)、旅游英语(历史合格,地理合格)。2021年面向北京招生专业是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两年制)(历史合格,地理合格)、旅游英语(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专业组(02),2022年面向北京招生专业是应用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安全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职业卫生工程,面向江苏招生专业是劳动经济学、法学、劳动教育、应用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急技术与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专业组(03),2022年面向北京招生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2021年面向北京招生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劳动关系、戏剧影视文学,面向海南招生专业是汉语言文学。2020年面向海南招生专业是安全工程。2022年专业组(03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专业组(01),2022年面向北京招生专业是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新闻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面向江苏招生专业是劳动经济学、法学、劳动教育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专业组(3),2022年面向天津招生专业是应用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2021年面向天津招生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安全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职业卫生工程。2022年专业组(3)的专业一览表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