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属于理工结合、偏重理科专业的性质,具有本科、硕士授予权;主要培养具备解决应用化学宽口径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能从事应用化学学科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控制和组织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培养使学生适应在化学、生物、材料、环境、能源、医药等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产品开发及管理工作。本专业已经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多所国际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在科学研究、本科生及研究生培养方面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该主要专业涉及新能源材料的研发、功能高分子的研究、医药有机合成与分析等多个方向。教学培养中,突出基础科学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实践环节、综合能力等的逐步培养。
培养特色: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的科学基础;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材料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精细合成化学、能源化学、有机合成化学、无机制备化学、现代仪器分析、化工原理等。实践环节的培养中,主要包括科研实践、毕业论文、金工实习、专业实习等,旨在提高学生将所学化学基础与理论应用于科研或应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该专业为全日制本科,学制为四年。学生修完规定课程及学分,可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师资条件:应用化学系现有教师70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0人,国家千人计划学者2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学者3人,陕西省百人计划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腾飞教授3人,教学名师1人。有一栋设备齐全的化学楼,有化学教学实验中心,前沿化学、分析科学、化学物理、文物遗产保护、新能源材料化学等研究所。
毕业去向:约60%保送或考取研究生,5%左右出国深造,其余毕业生面向材料、生物、环保、能源、医药、轻工和石油化工等部门就业,从事相应的教学、科研开发及生产管理工作。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四川 | 理科试验班(包含专业:应用化学、材料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力学类、化学、生物技术)(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兴庆校区就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56 |
| 广东 | 理科试验班(非定向)(070302.应用化学+080402.材料物理+080705.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070202.应用物理学+071201.统计学+070101.数学与应用数学+070102.信息与计算科学+0801.力学类+070301.化学+071002.生物技术)(办学地点:兴庆校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44 |
| 江西 | 理科试验班(应用化学、材料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力学类、化学、生物技术)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38 |
| 福建 | 理科试验班(含应用化学、材料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力学类、化学、生物技术)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42 |
| 安徽 | 理科试验班(6600元/年;含应用化学、材料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力学类、化学、生物技术)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54 |
| 上海 | 理科试验班(含应用化学、材料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力学类、化学、生物技术专业)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8 |
| 吉林 | 理科试验班(应用化学、材料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力学类、化学、生物技术)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617 |
| 辽宁 | 理科试验班(应用化学、材料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力学类、化学、生物技术)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62 |
| 理科试验班(化学生物H)(应用化学、生物技术) | 656 | ||||
| 山西 | 理科试验班(包含专业应用化学、材料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力学类、化学、生物技术)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629 |
| 天津 | 理科试验班(化学生物H)(应用化学、生物技术)(兴庆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676 |
| 北京 | 理科试验班(6600元,含应用化学、材料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力学类、化学、生物技术)(办学地点兴庆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48 |
专业特色:应用化学专业是以化学为基础的应用理科类专业,立足于化学与生物、农学、林学、园艺、食品、葡萄酒、植保、环境科学、动物医学等学科的交叉,培养具有扎实的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娴熟的实验技能,在应用化学领域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相关单位从事化学、医药、精细化工、天然产物、有机合成及化学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和管理工作,具备攻读化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生学位的科学素质和研究能力。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有机结构表征、仪器分析、高等有机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天然产物综合波谱解析、天然产品加工工艺学、天然产物合成、有机合成、精细化工工艺学、有机合成设计、分析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天然产物化学综合实验、有机合成化学综合实验、仪器分析综合实验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医药、食品、天然产品加工、精细化学品合成、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及仪器分析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开发、生产及管理等工作;每年约有 20% 的毕业生被推荐免试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国内顶尖“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或知名科研院所学习深造;近三年平均就业率约为96%,读研升学率约为45%。
发展前景:应用化学通过化肥、化纤、医药、农药、材料的研制和生产、能源及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等,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中占据战略支撑地位。应用化学专业视野开阔、行业适应面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甘肃 | 化学类(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4 |
| 云南 | 化学类(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9 |
| 贵州 | 化学类(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农路22号)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7 |
| 四川 | 化学类(包含专业: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16 |
| 广西 | 化学类(4950元/年,在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办学,包含专业: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86 |
| 湖北 | 化学类(含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7 |
| 河南 | 化学类(4950元/年;包含专业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办学地点陕西省杨凌示范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25 |
| 江西 | 化学类(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2 |
| 福建 | 化学类(含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 | 理科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1 |
| 安徽 | 化学类(4950元/年;含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16 |
| 山西 | 化学类(包含专业: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93 |
| 河北 | 化学类(含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专业) | 理科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26 |
西安交通大学是我国最早兴办、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建了南洋公学,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学校坚持“求实学,务实业”办学宗旨,强调“修一等品行、求一等学问、创一等事业、成一等人才”办学目标。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独具“理工管”特色的著名大学,被誉为东方的“MIT”。抗战时期,学校移至租界,内迁重庆,坚持沪渝两地办学,为抵御外侮,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师生积极投入民主革命和解放斗争,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1955年中央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6年起师生分批迁赴西安;1957年分设为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实行统一领导;1959年,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同年被列为全国十六所重点大学之一。2000年国务院决定将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组成新的西安交通大学。
学校是“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单位,首批进入国家“211”和“985”工程建设学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A类建设高校,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是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艺等9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设有27个学院(部、中心)、9个本科书院和3所直属附属医院。现有在编教工6538人,其中专任教师3729人。师资队伍中有两院院士45名、国家级教学名师7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9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6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9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34名、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1名。
现有学生48082名,其中本科生21141名,研究生26941名。本科专业9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148个。建有国家西部能源研究院、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据ESI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5月,学校16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4个学科进入前1‰,工程学进入前万分之一。
建校120余年来,形成了兴学强国、艰苦创业、崇德尚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的优秀品格,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张元济、蔡元培、蔡锷、黄炎培、邹韬奋、陆定一、钱学森、张光斗、吴文俊、江泽民、黄旭华、侯宗濂等,为校友中的杰出代表。
西迁以来培养了林宗虎、蔡睿贤、曹春晓、蒋新松、李鹤林、叶尚福、李佩成、姚穆、陈国良、雷清泉、熊有伦、涂铭旌、李伯虎、苏君红、孙九林、陈桂林、程时杰、孙才新、韩启德、谭铁牛、丛斌、郝跃、陈政清、江松、房建成、王华明、汤广福、郭万林、吴宜灿、罗琦、严新平等43位两院院士;高华健、锁志刚、姜晶、刘奕路、梁平、陈掌星等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科学院、加拿大工程院等海外院士。
迁校65年来,为国家输送了28万余各类人才。2020年在中西部工作毕业生比例已达55%以上,为国家的西部发展战略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毕业生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声誉,涌现了杨嘉墀、陈惠波、温熙森、肖胜利、马德秀、雷菊芳、崔殿国、孙来燕、张国宝、贾全喜、王珏、连维良、温枢刚、汪建平、辛保安、江小涓、蒲忠杰、于杰、何金碧、张月娥、桂生悦、卢雷、张雅林、葛红林、赵欢、仇建平、梁海山、冯兴亚、周鸿祎、陈曦、刘光斌、郑海涛、路一鸣、樊登、刘烈宏、张冬辰、王东峰、刘奇、郭文珺、景海鹏、陈冬、薛莹、张新等一批知名校友。
学校落实“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创新”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建立“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
2006年,实行了“书院制”,书院、学院“双院制”培养模式为学子插上腾飞的翅膀。2017年,学校成立本科生院,落实“校-院-系”三级教学责任,建立“横向协作、纵向贯通、教书和育人统筹协调”的本科生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坚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从1985年开始,先后创办“少年班”“钱学森试验班”“侯宗濂试验班”“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试验班”“人工智能试验班”等,以钱学森学院为载体,把钱学森精神和智慧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独特的教育理念,宽松的学习氛围,强大的师资配置,良好的教学效果备受学生和家长好评。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8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3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3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50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7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9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0门、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2门,拥有8个国家级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7篇、提名奖46篇。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竞争力。迁校以来,创造了百余项国内外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在抢占科研制高点方面发挥了交大的引领作用,其中包括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第一个汽轮机、汽车制造、制冷与低温和压缩机专业,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处理芯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等。
迁校以来,学校创造了300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41项获得国家三大奖,产生了数以千亿计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依托学科与人才培养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政府、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2000年至今,主持“973计划”项目2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832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承担的文科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37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奖36项,与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中央编译局等共建17个高端智库,一大批研究成果被采纳应用。
学校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167个文化社团,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丰富多彩,“九州名家”“纵论四海”“思源大讲堂”“学而论坛”“新港报告”“创源论坛”等成为师生开拓视野的经典品牌。历年来,交大学子在SAE国际航空设计大赛、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国际英语演讲大赛、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世界大学生赛艇锦标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亚洲区选拔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Robocon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全国航空航天模型(科研类)锦标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等国际国内大赛中屡获佳绩。
国际交往广泛。2000年至今,已邀请25位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获得者及2000余位国外教授来访讲学,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的世界各国学者、企业高层、政府要员更高达2万余人;派出赴国外访问、进修、研究及攻读学位的教师和学生2.8万余人次,参加国际会议2000余人;与美、日、英、法、德、意、新、韩等44个国家和地区逾320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现有兴庆、雁塔、曲江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四个校区,占地面积约4480亩,各类建筑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图书馆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为“钱学森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3794平方米,阅览座位3604余席;累计藏书576万册(件),中外文报刊10175种,中外文现刊1307种。引进国内外电子资源132个平台约72个子库;拥有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5.9万余种,中西文电子图书175.9万余种。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以“国家使命担当、全球科教高地、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智慧学镇示范”为目标,在4个领域上建立了8大平台、29个研究院和300多个科研基地,将服务学科交叉、军民融合等国家重大科学研究,服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技成果转孵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探索21世纪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经验。
领衔成立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已吸引3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大学加盟,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高端智库和研究平台,致力于为社会发展与民族复兴服务。
2017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大15位西迁老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老同志们致以崇高敬意,希望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赴交大西迁博物馆参观,亲切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并两次发表重要讲话,对西迁精神的核心、精髓等进行深刻阐释,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办学定位,坚定不移地推进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推进内涵式发展,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发展新篇章,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奋进。
校 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办学定位: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
西迁精神:
内涵: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核心:爱国主义
精髓: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使 命:培养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勤奋踏实、富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品质的杰出人才。保存、创造、传播知识,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愿 景:把学校建成大师名流荟萃、莘莘学子神往、栋梁之材辈出、文化影响广泛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是教育部直属、国家原“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现任党委书记李兴旺、校长吴普特。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为西北地区最早的高等农林教育学府。学校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肩负着建设西北、兴学兴农、培育英才的历史重任。1999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科教体制统筹改革,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行部省院共建机制,赋予学校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使命。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省院局联合出台意见继续深化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协力支持学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建校80余年来,一代代西农人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恪守“诚朴勇毅”的校训,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形成了“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和“团结、求真、坚韧、自信”的西农科学文化,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办学之路,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8个学院(部、所),共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4个本科专业。现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地球科学等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进入ESI前1‰之列。目前,已发展为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
早在1934年建校之初,学校即开始招收本科生,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长期以来,学校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总体思路,着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三农”情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学术精英、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和社会发展管理人才。学校高度重视一流本科教育,积极参与“新农科”建设,25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拥有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农学专业通过农科专业(第三级)认证,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拥有“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入选国家级“十一五” “十二五”规划教材52种,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1种。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设有综合素质教育学院。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和支撑学生参加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与实践,多次获全国“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学术课外竞赛等顶级赛事国家第一级别奖,位居全国农林高校前列。建校以来为社会累计培养输送各类人才20余万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有19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为西北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相结合的科技工作方针,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农作物遗传育种与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旱区农业高效用水、经济林果育种与栽培、畜禽良种繁育与健康养殖、农业生物技术、设施农业工程、葡萄与葡萄酒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建校以来,学校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6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培育出了世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小麦品种“碧蚂1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以及我国自主培育和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苹果品种“秦冠”等重要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3000亿元。合校以来,学校牢记服务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使命,始终站在助推西部大开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前沿,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4项,主持完成省部级一等奖95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812件。研究的黄土高原苹果优质高效绿色生产的系列关键技术,支撑引领黄土高原成为世界公认、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构建的土壤侵蚀调控技术体系,攻克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这一世界难题,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为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了贴近“三农”、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合校以来,学校积极发挥社会服务功能,面向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产业化服务工作。在国内率先探索实践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与500多个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28个、示范基地46个,构建了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0多亿元。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和农业科技现代化建设,探索实践“三团一队”帮扶工作模式,相关工作案例连续两年获评教育部直属高校十大典型项目,连续四年在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考核中获得“好”的等次。在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陕西省乡村振兴产业研究院,建有农民发展学院,为服务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通过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先后与全球36个国家112余所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年均1000名国(境)外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联合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和环境科学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合作举办的植物保护专业合作办学项目已通过陕西省合作办学专家组评估。学校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现有各类留学生281人。学校国际化办学实现了由“以外促内”向“走出去作为”的转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已逐步成为我国开展农业国际交流合作和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高地。主导成立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影响广泛。牵头在丝路沿线国家建立8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和4个海外人才培养基地。与杨凌示范区共建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牵头成立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组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国际联合实验室、加入上合组织大学(牵头现代农业方向)。学校巴拉诺维奇国立大学孔子课堂于2021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运行。
新时代新阶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为指引,认真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始终坚持“顶天”“立地”两个努力方向,持续实施人才强校、国际化、信息化三大战略,积极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态文明、促进人类健康、服务乡村振兴等四大学科使命,努力争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农业发展、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和校地深度融合发展等“五个标杆”,扎实履行强农兴农的历史重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艺术类专业和生命科学基地班在提前批录取;其它本科专业在本科一批录取。
录取原则:
第七条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在教育部统一领导下,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统一组织下,遵循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第八条学校调档比例控制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计划的120%以内;执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档比例控制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计划的110%左右。执行顺序志愿的省份,按志愿优先的原则,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在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可接受非第一志愿考生;其他省份按照省级招生机构相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学校对符合教育部政策性加分或降分的考生按投档分数录取和确定专业。
第十条对同批进档考生专业确定:设专业级差确定专业,专业级差总分控制在5分以内。
内蒙古考生按专业志愿清的录取原则确定专业。
江苏省的考生,文史类专业选测科目为历史,理工类专业选测科目为物理,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必须达到AB级。对进档的考生按照“先分数后等级”的原则进行排序,按专业级差确定专业,专业级差总分控制在5分以内。
第十一条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生、少数民族预科班、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内地西藏班、新疆高中班等类型的招生计划按教育部有关规定录取。被录取为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的考生,入校报到时必须签订“定向西藏就业协议书”。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生在校学习期间不转学,不转专业,与其他学生同等享受奖助学金政策。
第十二条 保送生、自主选拔录取、文艺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及艺术类专业(环境设计)录取等特殊类招生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及我校2013年已公布的相关简章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英语专业限英语语种考生报考,单科成绩不低于该科满分的70%,同时需要参加由省级招办统一组织的外语口试。其他专业外语语种不限。
第十四条 各专业录取男女比例不限。
第十五条 各专业考生健康状况要求,按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生命科学类“创新实验班”在2013级新生中择优选拔,计划选拔60名。选拔办法:①高考成绩高出本省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50分以上的自主选拔录取的理工类考生,入校后可自愿申请,经审核后进入创新实验班学习;②第一志愿报考我校,高考成绩达到高考满分的70%且高出本省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50分以上、英语单科高考成绩达到110分的理工类考生,入学后可自愿申请,经审核后进入创新实验班学习(江苏省考生高出本省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30分以上,英语单科高考成绩达到该科满分的70%);③第一志愿报考我校,高考成绩达到本省高考满分的70%且高出本省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30分以上、英语单科高考成绩达到110分的理工类考生(江苏省考生高出本省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15分以上,英语单科高考成绩达到该科满分的70%),入学后可申请参加复试选拔,择优录取后进入创新实验班学习。
艺术类专业录取原则
陕西省考生录取原则:高考文化考试成绩和省艺术类专业统考成绩达到陕西省艺术类专业本科录取控制线后,按陕西省艺术类专业统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按计划录取。
非陕西省考生:考生必须在取得省级专业课统考本科合格证的基础上再获得我校艺术类专业课考试合格证,同时高考文化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的艺术类专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先将高考文化课总分、校考专业课总分折算成百分制,再按折算后的文化课成绩×40%和校考专业课成绩×60%相加,按相加后的成绩分省排名,从高分到低分顺序按计划录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和化学生物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应用化学和化学生物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应用化学就业前景和化学生物学就业前景,应用化学专业介绍和化学生物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应用化学和化学生物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和应用化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信息与计算科学和应用化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前景和应用化学就业前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介绍和应用化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信息与计算科学和应用化学这二个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俄语和应用化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俄语和应用化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俄语就业前景和应用化学就业前景,俄语专业介绍和应用化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俄语和应用化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俄语和应用化学录取分数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工作和应用化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社会工作和应用化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社会工作就业前景和应用化学就业前景,社会工作专业介绍和应用化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社会工作和应用化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社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学和应用化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社会学和应用化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社会学就业前景和应用化学就业前景,社会学专业介绍和应用化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社会学和应用化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社会学和应用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法学和应用化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和应用化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就业前景和应用化学就业前景,法学专业介绍和应用化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法学和应用化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法学和应用化学录取分数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应用化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应用化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前景和应用化学就业前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和应用化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应用化学这二个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保险学和应用化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保险学和应用化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保险学就业前景和应用化学就业前景,保险学专业介绍和应用化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保险学和应用化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保险学和应用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金融学和应用化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和应用化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就业前景和应用化学就业前景,金融学专业介绍和应用化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和应用化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金融学和应用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学和应用化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学和应用化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学就业前景和应用化学就业前景,经济学专业介绍和应用化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经济学和应用化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经济学和应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