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 护理学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47 | 46130 |
| 临床医学 | 450 | 44289 | |||
| 康复治疗技术 | 专科批 | 344 | 131891 | ||
| 中药学 | 345 | 131054 | |||
| 眼视光技术 | 352 | 125049 |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实际需要,身心健康、职业道德良好、较高的人文修养,具有独立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具有扎实的护理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护理实践能力,熟悉多元文化,能独立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工作,能初步开展护理教育,并具有基本的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
主干课程:
人体形态学、生理学、护理药理学、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研究、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教育学、社会医学。
培养特色:
1. 精英人才培养
小规模办学,“一主两兼”教学团队,多元信息化教学资源全覆盖,根据学生特点与需求,开展小班制导师制教学,培养竞争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护理人才。
2.国际化人才培养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引入国际学分互认课程,全面开展双语教学和多元文化课程。
3.创新人才培养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实施导师制、本科生科研助手计划,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和社会工作等。
就业方向:
各级各类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急救中心、康复中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高端养老机构等
合作单位:
台北护理健康大学、台湾慈济科技大学、厦门市第二医院、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厦门市第三医院、厦门长庚医院、厦门市中医院、厦门建发医疗健康投资有限公司、光华国际教育联合会等
实验室条件及成果(含科研、教学):
护理技能实训中心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及“福建省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筑面积15047.06m²,设有基础护理,健康评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护理,模拟重症医学科,模拟手术室,心肺复苏急救训练中心,母婴护理培训中心,数字化临床模拟中心,OSCE考核中心,对台合作交流与研究中心及养老护理轮训基地。教学设备总值2670万元,集“教、训、考、研”四位功能于一体。2010年以来,护理系学生在各级各类护理操作技能大赛中获得奖项累计34项,连续三年代表福建省参加教育部主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护理技能比赛,累计获得一等奖3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参加各类非专业技能大赛获得奖项累计达62项。学生就业率99%以上,专业对口率95%以上,三级医院就业率75.6%。近两年护理系获福建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华护理科技二等、三等奖各一项。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方面能力,适应基层全科医学领域工作,能入基层或“本土化”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主干课程:
人体解剖与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临床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全科医学概论、中医学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就业方向:主要在基层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医疗工作。
校院合作:
医教协同、多元合作、层层对接。与校附属第二医院实行院系合一的管理体制,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7家三级医院和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多元合作关系,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采用“医教协同2+2+1”的培养模式,即前四个学期在学校完成公共基础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五、六、七、八学期在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完成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实训、见习,由临床一线专业教师授课,“学见做”一体,培养岗位胜任力;1学年即第九、十学期在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毕业实习,跟岗临床医生,学习医疗过程,训练并形成初步职业能力。
实验室条件及成果(含科研、教学):
临床医学系设有基础医学实验实训中心和临床医学技能实训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5000余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1600多万元;临床医学技能实训中心近5000平方米,分设在校本部和附属二院两部分,有诊断学、内、外、妇、儿科、手术室、急救、ICU、超声等20余间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约1200万元。拥有国内外最先进的教学仪器和培训设备,满足临床各课程的技能训练要求。
教学成果:
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12门。专业核心课程采用WTBL教学模式,实现“翻转课堂”与混合式学习,已在SPOC教学学习平台建设解剖学、诊断学等12门微课程,250个微课视频,已建立内、外、妇、儿科案例库,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全部建设考试题库,在线考试平台实现考教分离。主编、参编规划教材30本次。临床医学专业为省示范专业、市重点专业。近五年教师科研和教研立项课题47项(省级15项、市级21项、校级11项),发表论文334篇(其中含SCI 5篇,中文核心期刊205篇)。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市科技进步奖3项。
厦门医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是福建省三所医学类本科高校之一,也是闽西南唯一的医学类本科高校。办学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898年在鼓浪屿创设的医学专门学校。学校传承“德厚立人、术湛立业”的校训,凝练并弘扬“阳光、大气、善良、感恩”的校风和“忠诚、团结、实干、创新”的学风,以培养“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单位尽责、对患者尽心”的“四尽”医学人才为目标,立足厦门、面向福建、辐射全国,致力于为医疗卫生行业、生物医药和健康服务产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
学校位于被誉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厦门经济特区,依山临海,环境优美,教学和科研设备先进,公共服务和管理体系完备,生态校园、智慧校园和文明校园建设成果显著。校园总占地面积885亩,其中现有校本部面积520亩,二期规划用地365亩,目前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3.5亿元,图书馆藏书近65.9万册,电子图书达56.4万种。学校师生数已达万人。
学科专业建设已具规模。现有临床医学系、口腔医学系、护理学系、药学系、公共卫生与医学技术系、基础医学部、公共课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8个教学机构,设有继续教育部、图书馆、信息中心和实验室与设备管理中心等4个教学辅助机构。现设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中药学、生物制药、精神医学、康复治疗学、海洋药学、医学检验技术、麻醉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技术、助产学和化妆品技术与工程等15个本科专业,同时设有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口腔医学技术、护理、助产、药品生物技术、医学美容技术、健康管理、卫生信息管理、眼视光技术等10个专科专业,已形成“医、护、药、技”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并面向全国招生。2021年起,学校与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
师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现有教职医护员工2787人(含2所直属附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423人,有博士学位122人,硕士学位24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6.5%;有正高职称81人,副高职称14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3.4%;另有外请教师1400余人。学校聘请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为呼吸疾病研究所名誉所长、附属第二医院名誉院长。学校共有33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省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入选者、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师、省级青年教学名师、省级教坛新秀、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入选者、厦门市“双百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厦门市杰出人才、厦门市本土领军人才、厦门市拔尖人才、厦门市台湾特聘专家、厦门市台湾特聘专才、厦门市杰出青年、厦门市创新创业人才、厦门市高层次留学人员等人才和荣誉称号。
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先后获得一批教育教学荣誉和成果。国家级包括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实训基地3个,全国健康服务类、养老服务类示范点各1个,国家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成果奖1项,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6本。省级包括教学成果奖4项,本科教学团队2个,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立项建设专业12个,实验教学中心9个,一流课程34门,教育教学改革项目65项。市级重点专业5个。2018年以来,在第四、五届全国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二等奖2项;在2021年全国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三等奖;在福建省第四、五届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2021年福建省首届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专项奖3项,成为全省唯一包揽三项专项奖的学校;学校三度获“最佳组织奖”。
科研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现有国家CMA认证的分析测试中心1个,省级科研平台6个,市级科研平台3个。2016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等各类科研立项654项,横向课题76项;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及厦门市医学创新奖等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194项;发表自然社科类和社会科学类论文1856篇。
医教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建有2个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临床类别和口腔类别)实践技能考试基地,拥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41所教学医院和91个校外实训基地。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2022届本科毕业生中,硕士研究生考试报考率近50%,上线率51.65%,录取率31.39%,高于全国录取率7个百分点,录取院校共45所,其中包括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中国药科大学等双一流院校18所。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硕士研究生考试报考率近50%,上线率44.3%,录取率30%。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全省及海峡两岸各类竞赛,近三年获国家级一等奖34项,二等奖44项,三等奖58项,优秀奖8项;获省级一等奖19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47项,优秀奖10项。学校第一届、第二届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加国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水平测试,其中理论考试通过率均超过90%,高于全国平均通过率20-30个百分点,临床实践技能考试通过率均达100%。
对外交流合作逐步扩大。已同韩国大田大学、韩国大邱韩医大学、韩国大邱加图立大学、韩国金泉大学、台湾阳明大学、台湾慈济科技大学、台湾辅英科技大学等院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广泛开展互派学者、学生交流、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
目前,厦门医学院正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学校党委的带领下,坚持党建引领,力争在未来3到5年,办学规模超过一万人,通过高位嫁接,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走出一条“医、护、药、技”多学科特色发展之路,建成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医学本科高校。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2019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9.9%,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全省及海峡两岸各类竞赛,2019年获国家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7项,优秀奖1项;获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4项。2020年,学校首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全部参加国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水平测试,其中理论考试通过率为90.2%,高于全国平均通过率近20个百分点,临床实践技能考试通过率为100%。

西北民族大学汉语言(蒙汉翻译)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汉语言(蒙汉翻译)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汉语言(蒙汉翻译)就业前景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就业前景,汉语言(蒙汉翻译)专业

西北民族大学汉语言(藏汉翻译)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汉语言(藏汉翻译)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汉语言(藏汉翻译)就业前景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就业前景,汉语言(藏汉翻译)专业

西北民族大学汉语言(藏汉翻译)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汉语言(藏汉翻译)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汉语言(藏汉翻译)就业前景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就业前景,汉语言(藏汉翻译

西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就业前景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就业前景,中国

西北民族大学汉语言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汉语言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汉语言就业前景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就业前景,汉语言专业介绍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

西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汉语言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汉语言文学就业前景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就业前景,汉语言文学专业介绍和中国少数民族语

西北民族大学汉语言(维汉翻译)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汉语言(维汉翻译)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汉语言(维汉翻译)就业前景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就业前景,汉语言(维

西北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汉语国际教育就业前景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就业前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介绍和中国少

西北民族大学汉语言(蒙汉翻译)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汉语言(蒙汉翻译)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汉语言(蒙汉翻译)就业前景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就业前景,汉语言(蒙

西北民族大学汉语言(藏汉翻译)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汉语言(藏汉翻译)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汉语言(藏汉翻译)就业前景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就业前景,汉语言(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