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简称郑大,英文简称:ZZU)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兴办,法定住所地为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学校总占地面积5700余亩,现有四个校区:主校区(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南校区(郑州市大学北路75号)、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7号)和东校区(郑州市大学北路40号)。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5万余人、各类在校研究生(含非全日制)2.2万余人,以及来自85个国家的留学生2500余人。
郑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确立了综合性研究型的办学定位,提出了一流大学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力争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郑州大学医科教育源于1928年的河南中山大学,1952年河南医学院独立建院,开启了河南医学高等教育的先河;原郑州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96年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郑州工业大学成立于1963年,是原化工部直属的重点院校。2000年7月,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和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教育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嵇文甫教授,物理学家霍秉权教授,耐火材料专家钟香崇院士,土木工程专家孙国梁教授,耳鼻咽喉科专家董民声教授,食管细胞学创始人沈琼教授,人体寄生虫学专家苏寿汦教授,南阳作家群代表人物二月河教授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都曾在此弘文励教。
悠久历史铸就郑大特色文化
植根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沉稳厚重,形成郑大人包容宽厚、奋发进取的优良品质;汇聚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学生来自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世界85个国家,形成多地域、多民族、多文化交流融合的文化氛围;文、理、工、医、农等12个学科门类均衡发展,形成多学科交叉、相融互补的育人氛围;传承和弘扬源远流长的特色文化,三个老校区的特色文化长期积淀与升华,孕育了“求是 担当”的郑大使命与精神,形成“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郑大校风。在强化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学校注重发挥文化引领的社会职责,努力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做出新的贡献。
融合发展完成综合性大学布局
学校设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大学科门类,各学科门类均衡发展;有临床医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3个一流建设学科;有凝聚态物理、材料加工工程、中国古代史、有机化学、化学工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8个学科(领域)ESI排名全球前1%,其中临床医学ESI排名全球前1.43‰、化学ESI排名全球前1.39‰;ESI学术机构全球排名第607位,位列全国高校第39位。学校有3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教职工58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学部委员17人,海外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1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4人,教授75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656人,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和学术大师为引领,以“杰青”“长江”等为学术带头人,青年博士为骨干的人才队伍。中国工程院崔俊芝院士担任河南省大数据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高俊院士担任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何季麟院士担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省资源与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王复明院士担任地下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陈芬儿院士担任药学院、药物研究院院长,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尼克•莱蒙担任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担任历史学院、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担任商学院院长,南振中先生、张海先生等执教我校。
立德树人形成完备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校本部现有51个院系,117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通过国家级认证专业1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学校先后被列入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医生教育培养高校。学校被评选为“2012—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是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滋兰树蕙,桃李芬芳,百万校友成为民族复兴大业的建设者和各行各业的中坚骨干,形成独具特色的“郑大品牌”。
科技创新助推创新驱动发展
学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制定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方案,构建创新驱动发展体系。拥有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绿色选冶与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互联网医疗国家工程实验室、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钙镁磷复合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国家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资源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单位);拥有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获批筹建。拥有1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拥有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等7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河南省资源与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郑州大学药物研究院、郑州大学现代分析与基因测序中心等校级直属科研机构。五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课题154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计1628项。学校在神舟系列宇航员出舱面窗关键防护装置研究、磁约束热核聚变基础理论研究、车用燃料乙醇生产的关键技术及开发应用研究、非开挖工程技术和装备、“一步法”固相合成半芳香尼龙的高效制备技术、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催化剂和催化工艺、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治理与毒性减排关键技术及装备、钢纤维混凝土特定结构计算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生物遗传与表观遗传研究、植物油菜素内酯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隋唐史研究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含科普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
国际交流与产学研合作广泛
与美国、英国等51个国家和地区的262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斯托特分校和普拉特维尔分校、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波兰罗兹大学、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等国外高校合作开展8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印度、格鲁吉亚设立孔子学院,在美国设立孔子课堂。学校是“中俄语言文化高校联盟”创始成员,“中俄新闻教育高校联盟”发起成员,“中俄医科高校联盟”成员,“南亚-东南亚大学校长联盟”成员,“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员,“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成员,作为首批地方高校入选“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试点单位”。拥有微纳成型技术、细胞与基因治疗、低碳环保材料智能设计、癌症化学预防、地下基础设施非开挖技术、电子材料与系统等6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及轻量化及功能化高分子成型与模具和功能分子绿色构建与应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在2019年中国大学国际化水平排行榜中名列第37位。学校牵头组建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郑州大学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河南省大学科技园。打造郑大工程与技术服务品牌,郑州大学建设科技集团成为河南民用建筑行业的领先企业。推进附属医院集团化发展,10家附属医院现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36个,省级医学重点(培育)学科141个,开放床位数3.3万余张,年门诊量突破2000万人(次),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成为河南省医疗行业的“集团军”。
郑州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承载着中原大地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呼唤,承载着河南亿万人民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期盼,承载着地方大学由大变强的重托,承载着中原崛起、民族复兴的意志,全体郑大人将坚持扎根中原大地办大学,秉持求是,勇敢担当,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强力推动世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切实发挥文化引领、人才支撑、科技支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
深圳大学198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肩负着为特区培养人才和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探路的光荣使命。中央、教育部和地方高度重视深圳大学建设,组织北大援建中文、外语类学科,清华援建电子、建筑类学科,人大援建经济、法律类学科,一大批知名学者云集深圳大学。建校伊始,学校在高校管理体制上锐意改革,在奖学金、学分制、勤工俭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率先在国内实行毕业生不包分配和双向选择制度,推行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度和后勤部门社会化管理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圳大学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文明校园。
建校39年,深圳大学秉承“自立、自律、自强”的校训,紧随特区,锐意改革、快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多层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形成了“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办学特色,培养了20多万各类创新创业人才,95%以上扎根粤港澳大湾区,为特区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发展战略,成为内地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综合实力得到全面快速提升,实现了从本科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并重型大学的转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人事管理体制等领域的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学校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在国内外具有良好声誉和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深圳大学现有粤海、丽湖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71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97.1万平方米。学校教学资源丰富,科研设施齐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1亿元。图书馆馆舍90512㎡,全校纸本资源442万余册,全文电子图书299万余册,全文电子期刊13.21万种。现有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
深圳大学现有在校生41164人,其中本科生28425人、硕士研究生11887人、博士研究生561人、留学生291人;现有成人教育学生24714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涵盖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历史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27个学院,101个本科专业,2所直属附属医院。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有省级重点学科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7个。工程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物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环境科学/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等14个学科进入ESI学科世界排名前1%,在中国高校扩展版ESI高被引论文排行榜中位列第32位;其中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是深圳本土高校第一个ESI进入全球前1‰的学科。学校发起组建“全国地方高校UOOC联盟”,加盟高校达136所,上线课程761门,选课学校累计765所,累计选课人次突破155万。2020-2021学年本科生获各级各类竞赛奖928项,其中国际级94项、国家级297项、省部级537项。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成果丰硕。现有教职工4001人,其中专任教师2568人(教授602人、副教授751人)、技术人员601人、管理人员832人。有博士后1426人,专职研究人员756人,访问教授99人。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23人(含短聘9人),外国院士22人(含短聘9人)。全职高层次人才队伍包含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2人。
学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科研项目与经费增长显著。2021年,科研总经费超过17亿元;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5项,立项数连续五年居广东省第2位。2021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2项,处于广东省高校前列。SCI收录论文6304篇,SSCI收录论文764篇。获专利授权1004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08项。《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在2018年、2020年连续获评“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每两年评一次);《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科研合作、国际化师资建设、国际文化交流”,目前与境外280所高校签署了协议,开展学生交换、教师研修和科技交流、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并积极吸纳全球留学生就读深造,打造学校国际化氛围,全面提升国际交流质量和层次。
当前,深圳大学积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文化引领,强化创新驱动,追求内涵发展,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而努力奋斗!
(本页更新于2022年05月)
问:请你简单介绍一下深圳大学的就业情况?
答:就业资源:
20万+深大校友扎根深圳
深大众多校友企业成长为深圳名企:腾讯、华强集团、正中投资集团、海岸投资集团、雷柏科技等。
深大周边云集190余家上市公司。
腾讯、百度、阿里等国际总部仅位于深大2-3公里范围内
约80%毕业生在深圳就业
约90%毕业生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学生特质:深大毕业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有着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尤其是对深圳创新创业文化高度认同,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为促进毕业生更高水平就业,学校力推“500++星梦计划”
携手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科技新锐企业,通过协同创新、联合培养、文化互动、带薪实习、推优录用等合作模式,共同打造一个从学习到创新、从科技到应用、从创意到产品、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的实践通道,为优秀学生提供实践实训实习实战的学习加速器,帮助学生朝着美好梦想的方向启航。
已有近700人被世界500强企业录用。

问:请你简单介绍一下深圳大学是否支持学生自主创业?
答:在这里,梦不止于想 ,学生创新、创业每年投入过千万。深圳大学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 ,深圳市创新创业基地 ,深港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
深圳大学学生创业园:
2009年建立,每年无偿提供资金和办公场地资助大学生创业。截至2021年底,资助总金额超过三千万元,孵化大学生创业企业430家,团队持续创业近70%,销售额或市值1亿以上的企业5家,1000万以上的企业超35家。
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
2018年7月,深圳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发起成立“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Greater Bay Are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Innovation,简称GBA I3)。同年9月,学校发文正式成立“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提出“一体两翼三区四方五高”的办学理念,以深圳大学双创教育为主体,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及国际四大湾区,结合我校、粤港澳地区大学及国际湾区大学资源,面对高校、政府机构、创投孵化及企业产业,致力于成为高层次双创人才培养、高水平双创理论与实践研究、高规格国际双创资源对接、高价值大湾区项目孵化、高质量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综合型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2020年,学校对原创业园、创业学院、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等机构进行合并重组,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标志着深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园区--学院--中心”的转型升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是在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统筹规划、组织落实全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能部门,落实双创教育的总体目标、战略规划、工作任务、经费预算、资源建设等,相对独立挂靠学校教务部,旨在贯彻落实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总体要求,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推进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工作包括完善双创教学课程体系、推动双创竞赛赛创融合、丰富双创品牌特色实践、助推双创产学研落地转化、加快双创教育前沿国际化。中心占地面积3600多平方,设有孵化室、会议室、洽谈室、实训室、阅览室、多媒体培训室等公共空间,为大学生孵化提供全方位服务。
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
深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与腾讯公司、阿里巴巴、苹果公司、亚马逊(中国)、招联金融、美国大卫雷文专利集团、深圳市优课在线教育有限公司、深圳开放创新实验室等知名企业开展合作,邀请企业家、高管和技术专家,联合开设“创业实战”系列课程32门,其中学分系统课程11门,UOOC课程7门,证书课程14门。
2021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独立设置了“创新创业实践与学生发展”模块,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内容分别:创新创业基础课、创新领航讲座、创业指导课程、创新创业短课、创新创业自主实践五大模块;其中着力打造MOOC必修课程“面向未来的创新创业概论”。
深圳大学创业者联盟:
深圳大学创业者联盟隶属于深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简称深大创盟,是全校唯一一个围绕“双创育人”主题开展组织活动的独立学生组织,共汇聚23个校内创业创客类学生组织和社团、36家社会孵化器、投资机构、企业法人、社会组织等近百个单位会员,大力扶持校内创业类学生组织发展,加强创业前端孵化,资助学生创客进行创业实践。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近2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我校共获得国赛银奖3枚,铜奖9枚,入围奖2枚;获得省赛金奖4枚、银奖7枚,铜奖13枚,在参赛数量及获奖数量上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本市获奖数量最多的本科院校。2021年学校出台《深圳大学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激励办法(试行)》,多层次构建我校的双创孵化生态圈,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赛促产。
“‘创·享荔园’深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周”:
“创·享荔园”活动是由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牵头,包括教务部、学生部、校团委等10个部门,23个学院与部门联动共同组织参与,双创周活动旨在向全校师生展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多项丰硕成果,加强校企创新创业合作,营造良好的“双创”教育氛围,弘扬“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新时代深圳精神。2021年双创周共组织36场活动,其中有16场为双创中心主办。活动期间,粤海、沧海、丽湖三校区联动,累计超过7000名师生,2.8万人次参与。
“双创领航精英训练营”
“双创领航精英训练营”暨港澳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划是教育部立项资助项目,本项目以深圳大学为依托,以两岸三地高校的本科生为培养对象,从科技创新和创业两个维度展开,涵盖了科研素养提升、专业方向规划、创业技能训练、创新思维拓展等训练内容,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自2019年以来,本项目培养了大批双创人才,促进了两岸三地的交流,被教育部列为港澳台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优秀项目,每年受到重点支持。
《创业英雄汇》深圳大学路演项目:
《创业英雄汇》栏目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推出的唯一大型青年创业实战栏目,节目汇集了柳传志、宗庆后、曹德旺、俞敏洪、雷军、董明珠等重量级创业导师,在创投界名声斐然,被称为“中国好项目孵化器”。2020年10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频道《创业英雄汇》在我校路演专场活动。经过现场路演、评委指导、栏目组会审的层层选拔,我校共有5支创业团队从路演的11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央视《创业英雄汇》现场路演舞台(入围率超过45%)。此次入围团队中包括在校本科生孵化项目、在读博士生创业项目、毕业校友企业项目,以及教师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示了我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体现出我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
深圳大学学生创新发展基金:
2021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共获立项30个国家级大创项目和80个省级大创项目,并资助了141项校级大创项目。
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平台:
与华为集团共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育人基地
与硅谷高创会联合打造的国际化青春创客空间“硅谷之窗”
与深圳开放创新实验室合作成立“深圳大学物联网学生创新中心”
与亚马逊中国电商平台合作成立“深圳大学跨境电商学生双创中心”
与中国人寿合作成立“深圳大学大学生金融产品创新中心”

深圳大学教育技术学(师范)和休闲体育(高尔夫)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教育技术学(师范)和休闲体育(高尔夫)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教育技术学(师范)就业前景和休闲体育(高尔夫)就业前景,教育技术学(师范)专业介绍和休闲体育(高尔夫)专业介绍等

深圳大学教育技术学(师范)和体育教育(师范)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教育技术学(师范)和体育教育(师范)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教育技术学(师范)就业前景和体育教育(师范)就业前景,教育技术学(师范)专业介绍和体育教育(师范)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

深圳大学社会学和体育教育(师范)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社会学和体育教育(师范)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社会学就业前景和体育教育(师范)就业前景,社会学专业介绍和体育教育(师范)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社会学和体育教育(师范)这二个专业,希望

深圳大学法学和体育教育(师范)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和体育教育(师范)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就业前景和体育教育(师范)就业前景,法学专业介绍和体育教育(师范)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法学和体育教育(师范)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

深圳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体育教育(师范)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经济与贸易和体育教育(师范)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前景和体育教育(师范)就业前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和体育教育(师范)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国际经济

深圳大学金融科技和体育教育(师范)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科技和体育教育(师范)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科技就业前景和体育教育(师范)就业前景,金融科技专业介绍和体育教育(师范)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科技和体育教育(师范)这二个

深圳大学金融学和体育教育(师范)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和体育教育(师范)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就业前景和体育教育(师范)就业前景,金融学专业介绍和体育教育(师范)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和体育教育(师范)这二个专业,希望

深圳大学经济学和体育教育(师范)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学和体育教育(师范)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学就业前景和体育教育(师范)就业前景,经济学专业介绍和体育教育(师范)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经济学和体育教育(师范)这二个专业,希望

深圳大学哲学和体育教育(师范)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哲学和体育教育(师范)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哲学就业前景和体育教育(师范)就业前景,哲学专业介绍和体育教育(师范)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哲学和体育教育(师范)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

③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美术类、音乐类和体育教育(师范)专业新生:A.校考专业成绩(如无校考则按省统考专业成绩)为录取新生中分省(分区域)分专业高分(排名)。B.高考文化课总分(不含附加分)达到考生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史类或理工类第一批本科低录取控制分数线85%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