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贺州学院 (最高/最低分) | 商洛学院 (最高/最低分) | 
|---|---|---|---|---|
| 人工智能 | 2021 | 理科 | 445/403(本科二批) | /() | 
| 人工智能 | 2020 | 理科 | -/416(本科二批) | /()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广西 | 人工智能(4600元/年)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03 | 
| 湖南 | 人工智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2 | 
| 山西 | 人工智能 | 理科 | 本科二批B段 | 普通类 | 410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陕西 | 人工智能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06 | 
| 四川 | 人工智能(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66 | 
| 重庆 | 人工智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07 | 
| 江苏 | 人工智能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67 | 
贺州学院(Hezhou University)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桂、湘、粤三省(区)交界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国首个长寿地级市、世界长寿市——贺州市。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43年的广西省立平乐师范学校,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贺州学院。2013年、2019年分别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审核评估。学校是教育部与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首批合作院校之一,教育部“新工科”研究和实践项目承担高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广西新一轮硕士学位A类立项建设单位,广西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广西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之一。在2017-2021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85名,连续三年(2019-2021年)入选软科发布的“中国最好大学排名”500强,其中2021年位列广西第9名。
学校现有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311.01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3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52.6万册。现有本科专业53个、专科(高职)专业18个;涵盖了工学、理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农学和历史学等学科;拥有4个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项目,5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8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全日制在校生21742人。与大连工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等12所国内外高校开展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教育。现有教职工1270多人,专任教师960多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780多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50多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73人;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广西特聘专家1人,广西高等学校卓越学者1人,广西教学名师1人,第一批广西高层次人才3人,自治区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4人;外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学校坚持开放合作,深化产教城融合、校政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充分凸显。与凤凰卫视集团·凤凰教育合作共建全国首家“凤凰数字媒体学院”和“凤凰东盟传媒学院”;与中兴通讯公司合作共建“中兴通讯信息学院”;与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新道经济管理学院”和“新道创新创业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与广东宝贤集团合作共建“宝贤餐饮管理学院”;与广西贺州市正丰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正丰生态农业学院”;与广西海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甲骨文(广西)OAEC人才产业基地贺州学院中心”。与贺州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新闻学院;与贺州市各县(区)合作共建“村镇学院”;与贺州市委宣传部、广西日报社共建广西云·贺州融媒体学院。拥有装配式建筑现代产业学院、碳酸钙产业学院、康养旅游现代产业学院等3个广西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
学校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拥有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018年进入高校团学创业教育工作指数华南区30强。文化与传媒学院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现有通信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旅游管理、环境设计等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程管理等9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等5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音韵学入门》等8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等2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4项;获全国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国家级项目立项15项,4人获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学生获得包括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1金2银9铜、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在内的国家级奖项330多项,其中《扶瑶织梦》项目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广西唯一金奖,并获得此届大赛唯一一个“社区治理奖”,学校获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先进集体奖,实现了金奖、单项奖和集体奖“零”的突破。
学校坚持立足地方,积极推进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在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增强科研服务能力中的作用不断凸显。与大连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江南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广西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建立科研合作关系。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广西一流学科,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课程与教学论为广西重点学科;拥有广西碳酸钙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康养食品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碳酸钙资源高效高值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果蔬保鲜和深加工研究院士工作站、广西绿色包装防伪印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广西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南岭走廊族群文化研究基地、广西文艺评论基地等14个自治区级平台;拥有广西高水平创新团队“供港澳蔬菜质量安全控制研究创新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1项、广西科技重大专项1项、创新驱动发展专项1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1项;形成了桂东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南岭民族走廊族群文化、贺州方言等特色研究领域。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广西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获授权国家专利527多件,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20多项,横向科研项目440多项。
学校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积极开发与保护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形成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地方民族文化研究品牌。建有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贺州语言文化博物馆、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其中,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是广西高校首家综合性国有博物馆,贺州语言文化博物馆是全国首家专业实体语言博物馆。建有国家级非遗名录瑶族服饰传习馆、瑶族服饰贺州学院工作站、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贺州)联合研发基地;舞蹈“我从瑶山来”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瑶蓝之旅”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实践工作坊类一等奖,“红五月科技文化艺术节”获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贺州学院学报》获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语言学研究》《南岭民族走廊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泰国、印度尼西亚、英国、韩国、越南、日本、美国、马来西亚、乌克兰、爱尔兰、捷克和波兰等国30多所大学建立校际联系或合作关系,与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项目,已招收7届学历国际学生、27批国际语言生,选送40批在校生出国(境)学(实)习。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绿草如茵,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自治区级“绿色先进集体”“绿色大学”“文明单位”“文明卫生学校”“安全文明校园”“和谐学校”“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广西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办学理念,秉承“自强、自立、求知、求真”校训,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努力奋进!
  1.本科
  应用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工程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心理学:4593元/学年
  国际经济与贸易、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物联网工程:4620元/学年
  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秘书学、英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体育教育:3836元/学年
  历史学、英语(商务英语方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4207元/学年
  数学与应用数学:3806元/学年
  音乐学、舞蹈学、广播电视编导、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10972元/学年
  2.专科
  工程测量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商务管理:6000元/学年
  学前教育:3330元/学年
  3.书费为预收款,适时统一结算,多退少补;住宿费为500—900元/年(公寓式宿舍,不同楼房收费有区别)。
    学费收费标准如有调整,最终以物价局的文件为准。
为奖励品学兼优学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我校有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等奖、助学措施,主要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学生入学后可根据各项奖、助学金评审文件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申请参评。
商洛学院是教育部批准、陕西省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秦楚文化交汇地、革命老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故乡——商洛市。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秦岭南麓,距离省会城市西安110公里,东临河南,东南接湖北,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兼容秦雄楚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交通区位优越便捷,生态旅游和物产资源丰富,享有“秦岭最美是商洛”“中国气候康养之都”之美誉。
商洛学院肇始于1976年成立的陕西省商洛地区五七师范学院,1979年更名陕西师范大学商洛专修科,198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商洛师范专科学校,1987年整体上划由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2005年与陕西省商洛农业学校合并,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改建为商洛学院,2011年成为省市共建高校,2014年被列入陕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入选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社部确定的全国百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高校,2018年被确定为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单位,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会员单位。
建校45年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的大学精神、“尚教为学 践用至要”的办学理念和“博闻强志 正道直行”的校训,坚持“立足商洛,面向地方,服务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凝练打造了“秦岭现代中药资源和绿色食品开发利用,秦岭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贾平凹研究、秦岭画派等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三大鲜明办学特色,培养了5万余名合格人才,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学校现有3个校区,占地900余亩。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健康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1个二级学院和体育教学研究部。开办42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面向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学生12000余人。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持续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工803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614人(博士16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67人。聘请中国科学院赵鹏大院士、中国工程院张生勇院士为“双聘院士”,有二、三级教授5人,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陕西青年科技新星”“三秦人才津贴”等各类人才项目20人次,荣获全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国家级师德标兵、陕西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岗位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16人,荣获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24人,荣获省级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奖项8人。建立了一支以侯洵、徐宗本、樊代明、刘加平、欧阳晓平等“两院院士”和著名作家贾平凹等专家学者为代表的兼职教授队伍。
学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本科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现有省级“一流专业”8个(应用化学、汉语言文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文化产业管理、美术学),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2个(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2个、陕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1个、陕西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实习实训基地223个。获批省级及以上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7项,主持省级以上教改教研课题100余项,荣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获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30个。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以学生党建为龙头,积极实施“三早一晚”及二级学院党政领导带班晨读“学风示范”工程,营造良好学风。学生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9项、省级项目487项;在各类竞赛中荣获省级以上奖励1720余项。荣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6金22银21铜”优异成绩。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多次被评为“陕西高校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学校扎根商洛大地办大学,坚持走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校地合作发展道路,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现有1个陕西省优势学科、2个陕西省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成了10个省级研究平台(1个全国唯一的省级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矿产资源清洁高效转化与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陕西省商洛市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2个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陕西秦岭特色生物资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陕西秦岭健康食品配料及核桃产业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陕南秦巴山区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公众科学素质研究中心“商洛学院陕西省商洛公众科学素质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1个省级高校新型智库“商洛发展研究院”和1个省级思想政治工作重点研究基地“商洛学院应用型高校文化育人协同创新研究基地”)。建成商洛市秦岭植物良种繁育中心等16个市级科研平台、量子光学研究所等6个校级研究机构、3个校外博士工作站、 2个农作物技术示范推广实验站、1个秦岭南麓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站。拥有2个陕西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全国冶金矿产固废资源化匠心团队,10个市级科研创新团队和14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近年来,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国家科技推广项目1项,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42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项、市厅级各类科技奖励208项,取得知识产权类成果745项。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SCI、EI、ISTP等收录438篇,出版各类著作140部。《商洛学院学报》连续多次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是“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社科学报”和“陕西高校精品期刊”。
学校扎实履行服务社会使命,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大力实施“根植地方行动计划”,与26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广大教师围绕服务地方的各类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承担科研项目370项。承担“国培”“省培”计划110余项,为全省各地市培训养老护理员、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及教师2万余人,为商洛各领域培训从业人员2万人次。
学校坚持录取报到率与生源质量、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提高”的招生就业工作方针,广泛建立省内外优质生源基地,连年高质量完成招生计划。主动对接新业态行业就业领域,先后在北京、西安、广州、深圳、宁波、江苏、浙江、新疆等地建立了130多个就业创业基地。三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高于全省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先后有430余名优秀毕业生赴新疆、西藏支教就业,积极投身边疆建设,奏响新时代爱国奋斗主旋律。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社会影响持续扩大,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爱尔兰、西班牙、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3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师生出国(境)学习深造搭建了广阔平台。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国内高校建立了对口支援与合作办学友好关系。与鄂、豫、陕10所高校共同发起组建了汉江流域大学联盟,与陕南三市地方政府及高校联合成立了陕南发展研究院,积极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表彰的“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被省委教育工委、省综治办和省公安厅联合授予“陕西省平安校园”称号,被商洛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校园”。
当前,学校正在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改革发展,奋力追赶超越,为建成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资助政策
   学校有一套学生资助管理体制,设有国家奖学金(8000元/生·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生·年)、国家助学金(3500元/生·年、2500元/生·年)、学院奖学金(2000元/生·年、1200元/生·年)、优秀新生奖学金(2000元/生)、新生单科奖学金(1000元/生)、单项奖学金(1000元/生·年、500元/生·年、300元/生·年、200元/生·年)和“国网商洛电力助学金”( 2000元/生·年)、“商洛联通助学金”( 2000元/生·年)、“商洛邮政鸿雁爱心助学金”( 2000元/生·年)、“商洛电信天翼助学金”( 2000元/生·年)等社会助学金;还有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学院努力拓宽资助渠道,扩大资助面,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资助先进单位”。
录取规则
第一条 学校实行网上远程录取,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控制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105%以内,具体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主管部门的要求为准。
第二条 各专业无男女生比例限制。对往届生和应届生一视同仁。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要求按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执行。
第三条 学校认可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依据教育部文件制定的当年高考加分优惠政策;根据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除英语语种外,其它语种考生不宜报考本校。
第四条 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学校按省级招生办投档顺序录取;实行非平行志愿投档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当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专业确定办法依据志愿优先原则,按高考位次择优录取,无专业分数级差。考生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时,若服从专业调剂,可将考生调剂录取到其他缺档专业,否则,作退档处理。
第五条 艺术类专业录取办法。本校未设考点省份的考生在文化课成绩符合考生户口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艺术类专业录取要求,且专业课通过所在省市区统考或联考,按生源所在省份专业课统考或联考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凡设点校考省份,艺术类专业考生须参加本校组织的艺术类专业的专业课考试,且专业成绩合格,文化课成绩符合考生户口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艺术类专业录取要求,按照专业课考试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专业课成绩相同的考生,按照文化课成绩及位次择优录取。艺术类专业各省招办如有特殊规定,则同时执行各省招办的特殊规定。
第六条 考生可以通过各省级招办查询本校的招生计划和个人的录取结果,也可以登陆本校的招生信息网:http://zsw.slxy.cn/查询。

商洛学院网络与新媒体和人工智能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网络与新媒体和人工智能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和人工智能就业前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和人工智能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网络与新媒体和人工智能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

商洛学院英语和人工智能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英语和人工智能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英语就业前景和人工智能就业前景,英语专业介绍和人工智能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英语和人工智能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英语和人工智能录取分数线(陕西)

商洛学院秘书学和人工智能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秘书学和人工智能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秘书学就业前景和人工智能就业前景,秘书学专业介绍和人工智能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秘书学和人工智能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秘书学和人工智能录取分

商洛学院汉语言文学和人工智能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汉语言文学和人工智能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汉语言文学就业前景和人工智能就业前景,汉语言文学专业介绍和人工智能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汉语言文学和人工智能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汉

商洛学院学前教育和人工智能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学前教育和人工智能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学前教育就业前景和人工智能就业前景,学前教育专业介绍和人工智能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学前教育和人工智能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学前教育和人

商洛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工智能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工智能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前景和人工智能就业前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介绍和人工智能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工智能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