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东北财经大学 (最高/最低分) | 山东师范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2021 | 物理类 | -/551(本科批) | /() |
|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2021 | 历史类 | -/553(本科批) | /() |
| 旅游管理类 | 2020 | 理科 | -/580(本科批) | /() |
| 旅游管理类 | 2020 | 理科 | -/577(本科批) | /() |
| 旅游管理(英国) | 2020 | 理科 | -/553(本科批) | /() |
| 旅游管理类 | 2020 | 文科 | -/606(本科批) | /() |
| 旅游管理(英国) | 2020 | 文科 | -/588(本科批) | /() |
| 旅游管理 | 2019 | 理科 | 596/596(本科批) | /() |
| 旅游管理(国际) | 2019 | 理科 | 573/570(本科批) | /() |
| 旅游管理 | 2019 | 文科 | 606/606(本科批) | /() |
| 旅游管理(国际) | 2019 | 文科 | 579/579(本科批) | /() |
| 旅游管理类(英国合作办学)(旅游管理)(英语)(英语)(中外合作办学) | 2018 | 理科 | -/574(本科批) | /() |
| 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英国合作办学)(英语))(中外合作办学) | 2018 | 文科 | -/569(本科批) | /() |
| 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 2017 | 理科 | -/576(本科一批) | /() |
| 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服务管理方向))(中外合作办学) | 2017 | 理科 | -/559(本科一批) | /() |
| 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 2017 | 文科 | -/581(本科一批) | /() |
| 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服务管理方向))(中外合作办学) | 2017 | 文科 | -/555(本科一批) | /() |
|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东北财经大学 (最高/最低分) | 山东师范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英国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2021 | 综合 | -/536(普通类一段) | -/543(普通类一段) |
| 旅游管理类 | 2020 | 综合 | -/598(普通类一段) | -/580(普通类一段) |
|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英国合作办学) | 2020 | 综合 | -/555(普通类一段) | -/580(普通类一段) |
| 旅游管理 | 2019 | 理科 | 594/594(本科批) | -/556(本科批) |
|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 2019 | 理科 | 565/563(本科批) | -/556(本科批) |
| 旅游管理 | 2019 | 文科 | 589/589(本科批) | -/568(本科批) |
|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 2019 | 文科 | 581/572(本科批) | -/568(本科批) |
| 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 2018 | 理科 | -/542(本科批) | -/566(本科批) |
| 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 2018 | 文科 | -/581(本科批) | -/580(本科批) |
| 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服务管理方向))(中外合作办学) | 2017 | 理科 | -/577(本科批) | -/552(本科批) |
| 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 2017 | 文科 | -/586(本科批) | -/553(本科批) |
| 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服务管理方向))(中外合作办学) | 2017 | 文科 | -/562(本科批) | -/553(本科批)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辽宁 |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中外合作办学 | 551 |
| 历史类 | 553 | ||||
| 四川 | 旅游管理类(包含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11 |
|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与英国萨里大学合作办学)(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587 | ||||
|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文科 | 565 | |||
| 旅游管理类(包含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563 | ||||
| 重庆 |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与英国萨里大学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中外合作办学 | 544 |
| 历史类 | 539 | ||||
| 广西 | 旅游管理类(5200元/年,包含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学生大学二年级依据个人意愿、学习成绩、综合表现和学校相关规定在所录取专业类内确定专业)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9 |
|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与英国萨里大学合作办学)(60000元/年,与英国萨里大学合作办学专业,只录取有专业志愿考生,要求考生英语成绩115分及以上,首年强化英语学习,升入大二时要求英文水平必须能够适应全英文授课环境;学费60000元/年)(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524 | |||
| 文科 | 559 | ||||
| 湖南 |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与英国萨里大学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中外合作办学 | 556 |
| 历史类 | 562 | ||||
| 河南 | 旅游管理类(学生大学二年级依据个人意愿、学习成绩、综合表现和学校相关规定在所录取专业类内确定专业。)(校本部)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7 |
|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较高收费专业。单列专业。只录取有专业志愿考生,要求考生英语成绩115分(含)以上,首年强化英语学习,升入大二时要求英文水平必须能够适应全英文授课环境。)(校本部)(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564 | |||
|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较高收费专业。单列专业。只录取有专业志愿考生)(校本部)(中外合作办学) | 文科 | 591 | |||
| 山东 |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与英国萨里大学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中外合作办学 | 536 |
| 江西 | 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学生大学二年级依据个人意愿、学习成绩、综合表现和学校相关规定在所录取专业类内确定专业)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2 |
| 文科 | 602 | ||||
| 安徽 |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60000元/年;与英国萨里大学合作办学专业;只录取有专业志愿考生,要求考生英语成绩115分(含)以上:首年强化英语学习,升入大二时要求英文水平必须能够适应全英文授课环境)(中外合作办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中外合作办学 | 544 |
| 旅游管理类(5200元/年;含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大学二年级依据个人意愿、学习成绩、综合表现和学校相关规定在所录取专业类内确定专业) | 普通类 | 505 | |||
|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60000元/年;与英国萨里大学合作办学专业,只录取有专业志愿考生,要求考生英语成绩115分〈含〉以上;首年强化英语学习,升入大二时要求英文水平必须能够适应全英文授课环境)(中外合作办学) | 文科 | 中外合作办学 | 596 | ||
| 黑龙江 | 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494 |
|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434 | |||
| 吉林 | 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学生大学二年级依据个人意愿、学习成绩、综合表现和学校相关规定在所录取专业类内确定专业)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29 |
| 内蒙古 |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与英国萨里大学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中外合作办学 | 480 |
| 旅游管理类 | 普通类 | 458 | |||
|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与英国萨里大学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文科 | 中外合作办学 | 550 | ||
| 山西 | 旅游管理类(包含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72 |
|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与英国萨里大学合作办学专业,只录取有专业志愿考生)(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523 | |||
| 文科 | 561 | ||||
| 河北 |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与英国萨里大学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中外合作办学 | 457 |
| 历史类 | 542 | ||||
| 天津 | 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与英国萨里大学合作办学)(只录取有专业志愿考生;英语单科成绩不低于115分,首年强化英语学习,升入大二时要求英文水平必须能够适应全英文授课环境)(校本部)(中外合作办学)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中外合作办学 | 599 |
东北财经大学以“培育卓越财经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是一所突出经济学、管理学优势和特色,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学校始建于1952年,原名为东北财经学院,由东北财政专门学校、东北银行专门学校、东北计划统计学院及东北人民大学财政信贷系、会计统计系合并组建,校址在沈阳。其后,东北商业专科学校、东北合作专科学校,东北人民大学的工业经济专业和东北工业会计统计专科学校的工业统计、工业会计两个专修科,并入东北财经学院。1958年,东北财经学院与沈阳师范学院、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辽宁大学。1959年,原东北财经学院的主体,即计统系与财政系,以及部门经济专业的一部分教师从辽宁大学迁出,与位于大连的辽宁商学院合并,成立辽宁财经学院。辽宁财经学院是文革期间全国唯一完整保留的财经类本科高校。1979年划归财政部管理;1985年更名为东北财经大学;2000年,划转到辽宁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2012年成为财政部、教育部、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坐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辽宁省大连市,总占地65万平方米。多年以来,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进精致东财建设,学科专业追求精品,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追求精益,师资队伍追求精锐,人才培养追求卓越,校园建设追求精美,是辽宁省重点支持的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辽宁最美校园”“辽宁省文明校园”。
学校坚持一流本科教育与卓越研究生教育并重,致力于培养财经特色突出,具有优良品德、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国际视野,富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学校是国内最早拥有硕士研究生(1981年)、博士研究生(1986年)培养资质的财经院校之一,“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以“新经管”学科建设引领创新创业方向,以产学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了以“产学合作、专创融合、师生共创”为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2019年度荣膺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万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9901人,研究生7115人。此外,学校还有成人、网络等高等教育形式,是教育部首批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网络教育试点单位之一。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六十余万各级各类人才,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学校现有41个本科专业,在全国各省份均为一批次招生,其中有24个专业按9个专业类招生,录取分数连年居于辽宁省前3名、东北三省前5名。在教育部一流专业“双万计划”中,有22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全部本科专业的53.66%,29个本科专业获批省级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全部本科专业的70.73%。在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中,学校有12门课程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2门课程获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中,学校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项,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教育部来华英语授课品牌课程3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成果数量在全国财经高校居于前列。
学校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统领,着力突出学科群的战略地位和引领功能。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A,进入全国2%-5%行列;工商管理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A-,进入全国5%-10%行列;统计学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A-,进入全国5%-10%行列;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B+,进入全国10%-20%行列。财政学、产业经济学、会计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及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国家级特色重点学科”,数量经济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6个一级学科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A类。
学校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6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16个);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新闻传播学10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73个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18个);有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法律、翻译、新闻与传播、汉语国际教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工程管理16个类别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教育部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我校工商管理、会计专业学位进入全国A类行列。
学校持续完善“引育用相结合、老中青全覆盖、各岗位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工作体系,现有教职工1776人,其中专任教师951人(含教授192人、副教授406人),入选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获得国家级人才荣誉称号25人,通过特聘教授(研究员)、客座教授等形式柔性引进高水平人才29人。2021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
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方针,坚持科研精品化导向,紧密结合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和现实问题,及时追踪改革前沿和动态,积极服务国家、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研成果质量显著提升,科研精品不断涌现。学校连续12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量位居辽宁省高校第1名和全国财经高校前列。学校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多部学术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文库,多项成果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校积极推动学术交流活动高端化、品牌化,“星海论坛”等高水平学术会议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学术影响。学校出版社是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国家一级出版社。学校主办多种高水平学术期刊,其中《财经问题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CSSCI来源期刊,《产业组织评论》是CSSCI来源集刊,《东北财经大学学报》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扩展期刊。
学校现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财政部共建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辽宁省委省政府省级重点新型智库2个、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5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辽宁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4个,牵头成立省校企联盟1个,有省级创新团队20个。以各级各类科研平台为依托,学校积极推动财经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承担了一大批重大、重点决策咨询类科研项目,多项资政建议得到国家和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为助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学校设立了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高级管理者发展与培训(EDP)中心,为企业、政府和行业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发展服务。
学校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实质性国际交流,于1994年启动中外合作办学,并逐步形成“高标准、国际化”的办学思路。截至目前,学校与世界27个国家和地区的129所高等院校、8个国际机构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友好合作关系,与其中50余所大学开展着长期稳定的交往合作。学校有国内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研究基地,建有孔子学院绩效评价与财务管理研修基地,并与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合作共建出国留学培训基地。
学校是国内首家参与并获得“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的高校,现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萨里国际学院,开展“留学不出国”的全日制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有6个分别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英国奥斯特大学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牵头构建了中英合作办学联盟。学校与多所国外大学分别合作共建孔子学院。学校是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CFA)大学项目合作伙伴,会计学专业通过澳洲会计师公会(CPA Australia)的全面认证,萨里国际学院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两个双学位专业获得国际商学院协会AACSB认证,财务管理双学位专业通过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CIMA(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PFA(英国特许公共财务会计师公会)和ICAEW(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的认证。学校开展来华留学教育三十余年,作为教育部试点高校获得了来华留学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生的接收院校及孔子学院专职教师储备学校,与韩国鲜文大学、蒙古财经大学合作开展“2+2”来华学历教育项目,多年来建立了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含英语授课项目),长短期汉语、商务汉语进修非学历教育在内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培养了来自五大洲137个国家的10000余名长短期留学生。
学校坚持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努力构建多形式、多渠道、立体化的对内开放合作办学新格局。学校与国家发改委价监局等多家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中共辽宁省委政策研究室建立战略合作机制,与大连市人民政府共建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自贸区研究院,与山东青岛等外省地方政府共建多所驻外科研机构,不断深化校政合作。牵头组建“辽宁省金融业校企联盟”,与国内二十余家知名企业联合共建创业创新实践实训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与多所院校共建高校合作联盟,共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遵循“博学济世”校训,坚持立足辽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坚持“育人为本、学科引领、人才强校、质量优先、开放合作、特色发展”六大发展战略,东北财经大学正向着全面建设“国际知名、财经特色突出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迈进。
山东师范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建校70年来,学校植根齐鲁文化沃土,汲取泉城人文灵韵,秉承“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和“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自觉传承创新齐鲁文化,努力彰显教师教育特色,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专业齐全、学位体系完备、师资人才充沛、社会声誉优良的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
学校历史
办学历史沿革
学校办学文脉可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师范馆。1950年10月,在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和山东省行政干校的基础上组建山东师范学院,系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成立最早的本科高校。1952年原齐鲁大学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并入。1970年9月,学校机关及部分系部迁到聊城办学。1974年4月,迁回济南。1981年3月,学校被确定为省属重点高等学校;同年8月,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11月,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2014年3月,学校被批准为山东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2020年,学校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
教育教学
办学条件完备
目前,学校在历下区和长清区两地办学,总占地面积近3850亩(约2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5万平方米。设有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1个山东省大数据实验室、6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理论建设工程重点研究基地、1个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5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其中1个示范中心)、7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山东省“十三五”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6个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2个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1个国家外国专家局 教育部地方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山东省国际合作基地、2个山东省与特定国家或区域交流合作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等77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培训机构。图书馆建筑面积61369平方米,馆藏纸质书刊346.94万册、电子图书141.67万册、数据库193个。
学科门类齐全
现有21个学院(部),67个招生本科专业,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覆盖十大学科门类,学科、专业学位数量居省属高校前列。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学科排名前1%。6个学科进入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行列,其中2个学科入选“高峰学科”建设项目;另有1个学科入围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培育学科建设行列。13个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B类等次,为山东省属高校最好成绩。23个学科上榜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其中4个学科居省内第一,8个学科列省属高校第一。在全球自然指数排行榜中,连续5年名列山东省属高校第一,2021年列中国内地高校第49位。学校有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群),2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4个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
学校成立基础教育集团,附属中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小学是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文明校园,先后分别被授予中国百强中学、中国百强小学、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篮)球特色学校、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等称号。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是2005年经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2013年迁址青州市办学,2019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潍坊理工学院。历山学院现有在校生1300余人,已培养14届毕业生20290余人,赢得良好社会声誉。
教学成果丰硕
承担教育部“质量工程”全部类别项目;4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2人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65门;出版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6部;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1个;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立项项目、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国家级地方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项目各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278项。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山东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称号。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教师教育特色鲜明
坚守师范教育特色,建立起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教育类型齐全的教育体系,形成从培养教育学学士、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研究一体化的教育理论人才培养体系,是全省同时拥有这2个培养体系的唯一高校。牵头成立黄河流域“三省一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院、山东省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联盟;是全省最早承担“国培计划”的高校。教育理论研究与应用方面成果显著,获奖总数居省属高校首位。体现教师教育特点和优势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填补山东省空白。
育人质量过硬
建校以来,培养50余万名合格人才,其中包括一大批爱岗敬业的优秀人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以及许多严谨求实的科学家、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搏击商海的企业家。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教育部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山东省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挂靠学校;学校获评省级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德育工作示范高校、理论宣教基地、高校党建研究基地、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等,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5个、山东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全省“干事创业好团队”1个、全省“抗疫榜样”2个、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扶贫典型项目1个。近年来,学校3次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连续26次荣获“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学生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屡获佳绩,学生学科竞赛成绩列全国高校第87位、师范类院校第4位。多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3次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学校获先进集体奖;连续三届入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发起高校并获得一等奖多项。连续7次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中学生文艺会演,连续五届获得残奥会冠军,连续14次获中国大学生女子排球锦标赛和超级联赛等全国赛事冠军。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精良
现有14名双聘院士。近50人次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全国“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项目(工程);22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荣誉称号,9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个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6人6次当选全国党代会代表,5人12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5人10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学校领导连续五届当选山东省委委员。47人次入选山东省泰山系列人才工程,其中5人次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2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学科领军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0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9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1人次入选齐鲁文化名家、齐鲁文化英才、省杰青等人才项目。50人次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称号。
科学研究
科研实力雄厚
“十二五”以来,主持承担国家“863”、“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999项。2012年,成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2019年,成为首个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山东省省属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6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3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23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鲁迅文学奖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重大成果奖4项,山东省自然科学最高奖等。4部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人文社科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50强。1个团队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并获滚动支持。主办6种学术期刊。学校获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根据国家、省出台的学生资助相关政策精神,凡遵纪守法、勤奋学习且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全日制在校生,可通过奖、贷、助、补、减等资助措施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
具体信息请访问山东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网站-规章制度栏目。
按照教育部和各省级招生管理部门相关规定执行。

山东财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和旅游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汉语国际教育和旅游管理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汉语国际教育就业前景和旅游管理就业前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介绍和旅游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汉语国际教育和旅游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山东财经大学汉语言文学和旅游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汉语言文学和旅游管理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汉语言文学就业前景和旅游管理就业前景,汉语言文学专业介绍和旅游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汉语言文学和旅游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山东财经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旅游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旅游管理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就业前景和旅游管理就业前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介绍和旅游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

山东财经大学法学和旅游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和旅游管理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就业前景和旅游管理就业前景,法学专业介绍和旅游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法学和旅游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法学和旅游管理录取分数线(山

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济发展合作和旅游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经济发展合作和旅游管理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发展合作就业前景和旅游管理就业前景,国际经济发展合作专业介绍和旅游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国际经济发展合作和旅游管理这

山东财经大学贸易经济和旅游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贸易经济和旅游管理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贸易经济就业前景和旅游管理就业前景,贸易经济专业介绍和旅游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贸易经济和旅游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贸易经济

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旅游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旅游管理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前景和旅游管理就业前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和旅游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旅游管理这二个专业,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科技和旅游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科技和旅游管理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科技就业前景和旅游管理就业前景,金融科技专业介绍和旅游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科技和旅游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金融科技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数学和旅游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数学和旅游管理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数学就业前景和旅游管理就业前景,金融数学专业介绍和旅游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数学和旅游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金融数学

山东财经大学精算学和旅游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精算学和旅游管理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精算学就业前景和旅游管理就业前景,精算学专业介绍和旅游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精算学和旅游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精算学和旅游管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