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南京工业大学 (最高/最低分) | 南京财经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 2021 | 物理类 | -/548(本科批) | -/544(本科批) |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2020 | 理科 | -/365(本科一批) | -/367(本科一批) |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 2019 | 理科 | 363/359(本科一批) | -/361(本科一批) |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 2018 | 理科 | -/350(本科一批) | -/351(本科一批)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2017 | 理科 | -/345(本科一批) | -/346(本科一批)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江苏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8 | 
| 宁夏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50 | 
| 甘肃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 理科 | 本科一批I段 | 普通类 | 490 | 
| 陕西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18 | 
| 云南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8 | 
| 贵州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93 | 
| 四川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包含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认同并全部执行四川省少数民族加分项目和分值。江浦校区就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81 | 
| 广西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6380元/年,在江浦校区办学,包含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36 | 
| 河南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江浦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8 | 
| 山东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77 | 
| 安徽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6380元/年;含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05 | 
| 浙江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605 | 
| 山西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包含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 理科 | 本科一批B段 | 普通类 | 537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化学、生物学基础,又具有食品科学、食品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获得食品加工与储藏、食品化学与分析等专业知识,能在食品生产加工及流通领域从事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技术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及管理技术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工程图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厂设计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食品生产与贸易或相关行业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进出品检疫、产品开发、品质控制、食品加工与储运、经营管理等工作,可在相关院校和研究部门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等工作。
毕业生符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江苏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4 | 
| 历史类 | 568 | ||||
| 新疆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97 | 
| 宁夏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54 | 
| 青海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理科 | 本科一段 | 普通类 | 464 | 
| 甘肃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食工、食质、粮工) | 理科 | 本科一批I段 | 普通类 | 514 | 
| 陕西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工、食质、粮工)(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23 | 
| 云南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工、食质、粮工)(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7 | 
| 贵州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15 | 
| 四川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工、食质、粮工)(包含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 (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仙林校区就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0 | 
| 重庆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工、食质、粮工)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1 | 
| 广西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工、食质、粮工)(6300元/年,在仙林校区办学,包含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32 | 
| 广东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非定向)(082701.食品科学与工程+082702.食品质量与安全+082703.粮食工程)(办学地点:仙林校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8 | 
| 河南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仙林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86 | 
| 山东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64 | 
| 江西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工、食质、粮工)(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3 | 
| 福建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工、食质、粮工)含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9 | 
| 安徽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工、食质、粮工)(6300元/年;含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14 | 
| 浙江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工、食质、粮工)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601 | 
| 吉林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工、食质、粮工)(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04 | 
| 内蒙古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01 | 
| 河北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工、食质、粮工)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5 | 
| 天津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工、食质、粮工)(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仙林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603 | 
南京工业大学办学历史可溯源于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2001年由原南京化工大学与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是首批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强校试点高校、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落实“科技创新改革30条”试点高校。学校秉承“明德、厚学、沉毅、笃行”的校训,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形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鲜明特色。
学校设有11个学部,28个学院,各类学生3.8万余人。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一期项目4项、二期项目6项、三期项目6项,“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2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9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9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18个,本科专业101个,跨工、理、管、经、文、法、医、艺、教9个学科门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得A等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B+等级,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位列全省第一。学校在2021年9月ESI综合排名进入全球前1‰,2022年3月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55位,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泰晤士高等教育2022年世界大学排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57位;2022年3月,自然指数排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38位;上海软科2021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54位。
学校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15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人才163人次,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团队15个,省部级重点高层次人才276人次,省部级重点高层次团队36个。
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获中共中央表彰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数与培育创建数位居省属高校第一,涌现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先进典型。学校加强“新工科”建设,23个工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住建部专业评估,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学校注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书院制“2011学院”,与中科院相关院所共建“英才班”。“十一五”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17项。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1项、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首批江苏省研究生优秀教材2部、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5个、江苏省品牌专业8个、江苏省特色专业10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12个(涵盖30个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软件类)试点专业2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江苏省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江苏省本科优秀培育教材7部、省级重点立项建设教材68部。2006年学校获得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获批教育部首批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多年来学校已经培养出20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30多位两院院士、100多位央企和上市公司领导,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质量人才。
学校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设有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热管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7个,省部级研究中心2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9个。“十二五”以来,学校科研项目及成果获各级各类奖励5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现有7人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现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1个。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主动将创新链对接产业链,推动产学研深入合作。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南京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拥有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苏)基地。学校推进校地融合、产教融合,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数十家新型研发机构、产业研究院和产业学院。现有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2个。学校加强校企合作,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华润有限公司等央企、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十二五”以来,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万余项,科技经费近70亿元,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相关行业、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实施全球拓展战略,成为首批通过来华留学认证的22所高校之一;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海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成立了“国家级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柔性电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柔性电子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与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共建“孔子学院”,是“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与法国勃艮第大学合作举办控制科学与工程(机器视觉)硕士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大学合作举办机械工程、制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以及土木工程等4个“3+1”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中机械工程、制药工程项目入选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项目;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2”本科联合培养项目,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合作举办会计学“2+2”本科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剑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国卡迪夫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学生交流项目;推进国际产学研合作。现有包括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在内的、来自10多个国家的近50名外籍专家和世界各国的学历海外留学生700余人。
展望未来,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永恒主题,聚焦高水平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创建,固本强源,协同创新,奋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
学校鼓励学生刻苦学习、追求卓越,激励学生奋发自强,坚持“爱与责任”的工作理念,建立了奖、贷、助、补等完善的资助体系,保证了每位勤奋学习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目前,学校有各类奖助学金70余项,其中最高个人奖励金额达10000元/年。为激励新生努力学习,学校还专门设立了新生创新基金,为高分新生进行学术和科技创新提供经费,同时强化班学生享受“强化班专项奖学金”。学校大力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积极为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助学岗位,全校勤工助学固定岗位数保持在1000余个,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每月能获得150-200元的资助。因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支付学业费用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国家及学校补助、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
南京财经大学始建于1956年的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是新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批粮食院校之一。1981年,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在原南京粮食学校的基础上建立。1993年,学校更名为南京经济学院。1999年,南京物资学校并入南京经济学院。2000年,南京经济学院、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南京经济学院。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粮食局签约共建南京财经大学。2019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力支持学校事业发展。2021年,学校获批审核增列且需要加强建设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B类建设高校。
南京财经大学现已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支撑配套、协调发展的江苏高水平大学。历经多年改革发展,学校知名度迅速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声誉全面提升,各项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显现出发展的强劲势头和改革的崭新气象。
学校拥有仙林、福建路和桥头3个校区,占地面积120.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1.36万平方米。设有教学机构23个。现有普通本科在校学生16000余人,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3000余人。学校现拥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与政策”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普通本科专业49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4个。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2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00余人。现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团队7个,江苏省高校科技优秀创新团队7个,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含培育点)4个。拥有国家级人才称号者10余人次,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中国环境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近年来,教师入选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双创计划”等省级人才工程270人次,获江苏省特聘教授、教学名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者40余人次。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动摇,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含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规划教材9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篆刻)1个;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30门,“十三五”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5个,“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6个,“十一五”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6个,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8个,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12个。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2年,学校被评为首批“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2017年,学校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学子表现突出,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中多次获奖。高水平运动员在世界和全国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就业率持续稳定,就业层次和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学校现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3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统计学、数学、理论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6个。“农业科学”和“工程科学”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获批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现代财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建成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稻谷平台)1个,电子商务信息处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粮食产后服务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粮食大数据采集与应用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粮油标准研究验证测试中心1个,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国家标准首批验证单位1个,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1个,全国名特优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机构1个,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基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平台)2个;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1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含培育点)5个,江苏现代服务业研究院1个,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厅局共建科研机构8个。学校现代服务业科技园为省级大学科技园,并获评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010年,学校作为完成单位之一的“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创新”项目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9年,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学校教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食用菌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成果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十三五”以来,学校教师主持国家级纵向课题340余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8项,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近400项,6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近年来,学校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和质量不断攀升。2018年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5项。2019年共获批国家级课题70余项,立项数量取得重大突破,在全国财经类高校中位列前茅。2020年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5项,课题层次明显提升。
学校主办的《产业经济研究》为全国第一本产业经济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16—2020年最受欢迎期刊、2020年度经济学最受欢迎期刊。《南京财经大学学报》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获评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江苏省一级期刊。
学校面向国家、区域及行业发展重大需求,大力培育特色优势研究领域,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十三五”以来,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粮食流通领域的重大问题开展持续性研究,承担了国家粮食行业发展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出版了《中国粮食发展报告》《长三角粮食发展报告》等多部专题研究报告,开发了一批新型、高效、快速的粮食收储运加技术和粮食流通信息化与物联网工程技术,在粮食流通制度、机制创新和企业管理创新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卓有见地的成果,粮食流通现代化指标与评估体系等多项粮食安全政策研究成果已被政府部门采纳应用。学校获批全国粮食行业(南京)教育培训基地。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大现实需求,大力加强现代服务业理论研究、应用研发、成果推广和政策咨询,已累计引进、孵化和培育现代服务企业30多家,承担各类横向课题700余项,撰写了《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等专题研究报告30余部,研究成果被《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平台刊发。近年来,学校数份提案被全国政协立案并交国务院相关部委会商办理,收到国务院相关部委专函答复,多项建议被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明确采纳。数十项报告和建议获省主要领导和南京市主要领导批示,多项成果被省政府办公厅、省粮食与物资储备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政府部门采纳,为国家和地方理论创新和政策制定积极贡献力量。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高校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新西兰梅西大学合作建立了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梅西学院,是新西兰高校在江苏省设立的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举办了工商管理(环境商务)本科教育项目。与纽约州立大学合作创办了全美首家商务孔子学院。承办南非孔子课堂。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南安普顿大学、埃克塞特大学,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麦吉尔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等建立了中长期项目与短期项目并举、学位项目与非学位项目相结合的学生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与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德国马尔堡大学等建立了合作科研平台。学校会计学专业入选江苏省“十四五”首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粮食流通与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入选江苏省“十四五”首批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学校外国留学生教育已具一定规模,涵盖短期游学、语言培训、本科生教育及研究生教育。2020年共有来自15个国家的长短期外国留学生超过500人次在我校就读,其中学历生占比超过42%。学校不断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外籍专家聘请力度,每年派遣多批教师分赴海外访学或参加学术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十四五”期间,南京财经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为基本动力,以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为主要路径,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坚强保证,加速实施“财经底色”“粮食特色”“工科亮色”“文体增色”四大特色工程和“创新、特色、人才、开放、民生”五大发展战略,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的南财精神,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而努力奋斗,为江苏切实担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校采取了“奖、助、贷、补、减、免”等一系列政策,广开渠道,完善资助体系。首先在个人申请、院系审核的基础上建立了困难学生档案,以便全面准确了解困难学生情况,及时实施各类资助;其次是多方位开拓勤工助学岗位,让学有余力并愿意参加勤工助学的特困生通过劳动获取报酬,这不仅可以缓解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三是继续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近年来通过加大工作力度,基本保证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要;四是广泛寻求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设立了针对贫困学生的专项助学基金十多项,如“香港思源奖助学金”等。

南京财经大学税收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税收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税收学就业前景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税收学专业介绍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税收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南京财经大学财政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财政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财政学就业前景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财政学专业介绍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财政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统计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统计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统计学就业前景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经济统计学专业介绍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经济统计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这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学就业前景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经济学专业介绍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经济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南京工业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与澳大利亚xx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与澳大利亚xx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与澳大利亚xx大学联合

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澳大利亚xx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澳大利亚xx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澳大利亚xx大学联合培养专

南京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和会计学(与澳大利亚xx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食品科学与工程和会计学(与澳大利亚xx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食品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和会计学(与澳大利亚xx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就业前景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和工业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食品质量与安全和工业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食品质量与安全就业前景和工业工程就业前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介绍和工业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食品质量与安全和工业工程这二个专业,

确定如果你是一本或者二本录取的就在仙林校区,大三大四的时候在福建路校区,如果你是民办的则在镇江桥头校区,这个学校好的专业是会计专业,其次是金融,其他的专业一般般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和工业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食品科学与工程和工业工程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食品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和工业工程就业前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和工业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食品科学与工程和工业工程这二个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