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专业组 | 选科要求 |
|---|---|---|---|---|---|---|---|---|
| 软件技术 | 2021 | 物理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406 | 154338 | (02)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历史类 | 401 | 81310 | (01)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
| 2017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49 | 143629 | |||
| 文科 | 213 | 75065 |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了解软件项目的 开发流程,掌握软件设计与应用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主流软件开发技术,具备软件开发、测 试能力,从事软件编码、软件测试、软件技术服务、软件销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面向
主要面向各类软件企业、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软件开发应用岗位群,从事软件开发、 软件测试、软件系统维护及技术支持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简单算法的分析与设计能力;
3.具备数据库设计、应用与管理能力;
4.具备软件界面设计能力;
5.具备桌面应用程序开发及Web应用程序开发能力;
6.具备软件测试能力;
7.具备软件项目文档的撰写能力;
8.具备软件的售后技术支持能力;
9.了解移动应用开发、企业级多层架构应用系统开发技术。
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应用技术、软件编程技术、软件测试技术、软件项目 开发与管理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程序开发、数据库应用、软件测试等实训。
在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技术支持相关企业进行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计算机软件产品检验员(三级) 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四级) 程序员 软件测评师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计算机应用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目前移动互联网相关行业发展蒸蒸日上、“互联网+”战略深入实施的需要,面向智能终端软件与游戏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与服务相关企业用人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熟悉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与服务相关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项目策划、分析与设计能力,能熟练使用主流技术与工具,按照软件工程规范完成智能手机应用、Web应用系统开发任务,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拥有国家级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已建成高标准的软件项目分析与设计实训室、Web应用开发实训室、智能手机与嵌入式应用开发实训室等专属实训室,配合高速、稳定的校园网络环境及高水平的学校图书馆相关资源,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环境。同时,本专业与科大讯飞、NIIT、阿里云等企业在课程开发、项目实训、师资培养等诸多环节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实训、师资等资源。
本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结合相关工作岗位实际需求,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软硬件设施,按照“岗位分析→基础训练→项目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基本流程组织教学,通过大量规范化项目实践使学生掌握从事智能手机应用及其后台支撑系统等移动互联网项目开发所需的工作技能。
主干课程:
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JavaSE程序设计、网页设计、数据库管理与开发、Web前端开发技术、Java Web应用开发、Linux系统应用与开发、Android应用开发技术、微信公众平台(小程序)开发、JavaSE应用开发项目实训、数据库应用开发项目实训、Java Web应用开发项目实训、Android手机应用开发项目实训、专业技能综合项目实训等。
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能够进入或创办软件开发与服务类企业,开展智能手机APP、手机游戏、Web后台系统等类型项目的开发与运营推广相关业务,就业前景广阔。
继续深造渠道:
本专业毕业生可以通过专转本、专升本、专接本等多种方式进入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大学、扬州大学等本科院校深造。
职业技能证书: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证书、MITT移动互联网站开发工程师、MITT Android应用开发工程师。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江苏 | 软件技术 | 物理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406 |
| 历史类 | 401 | ||||
| 四川 | 软件技术(认同并全部执行四川省少数民族加分项目和分值)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189 |
| 文科 | 235 | ||||
| 广西 | 软件技术(5300元/年)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43 |
| 山东 | 软件技术 | 综合 | 普通类二段 | 普通类 | 446 |
| 江西 | 软件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72 |
| 文科 | 312 | ||||
| 安徽 | 软件技术 | 文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381 |
| 山西 | 软件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130 |
| 文科 | 135 |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是一所独立设置的国有公办高等职业学院,是云南省首批成立的2所全日制高职院校之一,也是首批重点建设的2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学校行政主管部门于2018年10月11日由原来的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变更为云南省教育厅,成为学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学校现有阳宗海、经开区、武定三个校区,占地面积共1051亩。学校资产总额达196724.7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8668.13万元,无形资产9474.91万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7196.49万元;数字化校校园建设不断推进,学校内外网络、校园一卡通、安防监控、中心机房、多媒体教室、校园公共广播、网络安全建设、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建设等全面展开;成功进入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试点院校”名单。截止2021年4月,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为近70万册,电子图书近60万万册。此外,学校还购买了北京万方学位论文、重庆维普期刊论文、北京超星读秀、武汉鼎森博看期刊数据库的服务。图书馆全馆实现免费WiFi覆盖。图书馆现有完全开放书库六个,工具书库一个,自习室一间,可容纳80人的培训教室一间,全馆拥有阅览座位1140个。
截至2021年6月7日,学校在岗教职工人数为520人,其中专任教师259人,校内兼职教师(外聘)107人。学校现有9个教学院,开设有60个专业,学生总人数达14768人,招收联合培养本科生228人、留学生122人(孟加拉35人,老挝87人),成人教育学生规模达到1398人。
学校起源于1958年成立的云南省地质厅技工学校,2001年4月,在云南省地质矿产局技工学校和云南省地质矿产局职工大学基础上合并改制而来。60多年来,学校共培养了3万多名地质类专业人才,遍布全国20余省(市、区)、全省129个县(市、区)国土部门、地矿行业,成为学校的骄傲。
经过六十多年的教化育人、风雨传薪,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产业特色、行业特色、专业特色、培养特色、“产品”特色和文化特色,学校现已成为西部地区国土资源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培养基地。学校是全国百所职业院校推进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试点单位,先后获得了“云南地质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学校”、云南省地矿局“五好班子”、云南省教育厅“高校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进单位”以及“昆明市园林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2005年以“良好”等级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2011年11月,学校承办全国一类赛事“第一届全国地勘钻探职业技能大赛”固体钻探工比赛及闭幕式,获“特别贡献奖”和“全国地勘钻探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2012年年底顺利通过云南省教育厅的特色评估,获“特色通过”;自2004年以来连续15年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2012—2013年度全省就业总结宣传工作典型经验高校”;2014年12月,学院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2015年,学校被教育部列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并于2018年顺利通过验收,获得高度评价。2016年,云南省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一等奖;2017年12月,学院入选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验校”;2018年,学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同举办有地质类专业的211、985、“双一流”高校学生同场竞技,从64所高校的195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勇夺赛会最高奖项“特等奖”,可以说是竖起了地质教育的“云南品牌”;2019年6月,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2020年12月,学院入选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院系设置情况
马克思主义学院
开设课程,4门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年)
2.思想道德与法治(一年)
3.形势与政策 (一年)
4.教育性班会(一年)
国土空间信息学院
10个专业
1.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三年)
2.国土空间规划与测绘(三年)
3.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三年)
4.智慧城市管理技术(三年)
5.测绘工程技术(三年)
6.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三年)
7.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三年)
8.工程测量技术(三年)
9.导航与位置服务(三年)
10.城乡规划(三年)
资源环境学院
12个专业
1.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三年)
2.矿产地质勘查(三年)
3.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三年)
4.岩矿分析与鉴定(三年)
5.水文与工程地质(三年)
6.工程地质勘查(三年)
7.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三年)
8.环境地质工程(三年)
9.环境工程技术(三年)
10.环境管理与评价(三年)
11.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三年)
12.环境监测技术(三年)
商务信息学院
7个专业
1.市场营销(三年)
2.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三年)
3.统计与会计核算(三年)
4.数字媒体技术(三年)
5.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三年)
6.软件技术(三年)
7.全媒体广告策划与营销(三年)
机电工程学院
8个专业
机电设备技术专业(三年)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三年)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三年)
数控技术专业(三年)
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三年)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三年)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三年)
建筑消防技术专业(三年)
珠宝旅游学院
10个专业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专业(省级示范专业、特色专业)(三年)
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三年)
雕刻艺术设计专业(三年)
旅游管理专业(三年)
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三年)
酒店管理专业(三年)
高速铁路客运乘务专业(三年)
泰语导游专业(三年)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三年)
珠宝首饰技术与管理专业(三年)
建设工程学院
8个专业
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三年)
工程造价(三年)
建筑经济信息化管理(三年)
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三年)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三年)
建设工程管理(三年)
钻探工程技术(三年)
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三年)
素质教育学院
开设课程,7门
就业创业教研室
汉语言文学教研室
数理化教研室
体美劳教研室
心理健康教研室
英语教研室
计算机教研室
合作教育学院
开设课程,2门
函授(两年半)
网络教育(两年半)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连云港职业大学,1983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1999年3月,连云港职业大学与连云港市职教中心合并,更名为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建院之初,学院与全国一百多所职业大学率先举起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旗帜,实现了“办起来”的历史性飞跃。2008年,学院搬入连云港市科教园区,建成了千亩美丽校园,办学条件和资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铸就了“大起来”的历史性跨越。2017年学院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区域知名、业界有名、特色鲜明高职院校”的奋斗目标,开启了“强起来”的历史新征程。2020年,学院首次实现高职在院生万人办学规模,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全院上下正聚力提升学院办学综合实力,全力推动学院高质量改革发展,致力建设文明和谐最美校园,不断奏响学院高质发展的奋进强音。
学院位于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海滨城市,“一带一路”交汇点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江苏省连云港市,坐落在著名的西游圣境花果山脚下。占地面积1150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00余人,全日制在院生11000余人。学院设有机电工程学院、医药与化学工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艺术与旅游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基础课部(公共体育部)、思想政治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共11个教学单位。
学院开设近50个专业。物流管理、药品生产技术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建筑工程技术、药品生产技术、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等4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药品生产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为省级重点专业,药品生产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为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建有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平台、技术研发中心)、1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院内产教融合企业6家,总投入7000余万元。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实施高层次人才、“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现有博士18人,硕士283人,正高32人,副高209人,硕士以上学位人数占比61.7%,副高以上职称人数占比49.4%。省、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等各类高层次人才50余人次。
学院秉承“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通过校政行企携手共建、深度合作,不断推进资源整合,着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学院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1999年至今,与韩国、美国、法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菲律宾等国家高校互派教师和留学生。与加拿大荷兰学院联合举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
面向未来,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抢抓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机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崇德向善、坚韧奋斗、务实创新、勇立潮头”的新时代“连云港精神”,全力谱写学院事业“强起来”的新篇章,为连云港市开创“高质发展、后发先至”新境界、为江苏省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在前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学校有6个学生餐厅,1个教工餐厅,还有1个民族餐厅。所有餐厅由多家实力雄厚的饮食公司外包,相互竞争,价格实惠,口味丰富。
一、 国家奖学金:每人每年8000元,用于奖励特别优秀的学生,奖励名额由国家确定;
二、 国家励志奖学金:每人每年5000元,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励面占学生总人数的3%;
三、 国家助学金:每人每年2000-4000元(分三档),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占学生总数的16%;
四、 连云港市市政府奖学金:每人每年2000元,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年奖励140-160人;
五、 连云港市市政府助学金:每人每年1000元,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年资助600-700人;
六、 连云港市福建商会奖学金:每人每年1500元,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年奖励30-40人;
七、 校内奖助学金:
1. 优秀学生奖学金
1) 一等1000元/学年 占学生总人数6%
2) 二等 400元/学年 占学生总人数10%
3) 三等 200元/学年 占学生总人数10%
2. 各学院奖助学金设置情况
1) 机电工程学院:爱心奖学金,2000元/人/年,每年20人;
2) 公共管理学院:“红烛”助学金,特等1000元/人,一等500元/人,二等400元/人,三等300元/人,每年8人;
3) 信息工程学院:帮困助学金,200元/人/月;
4) 艺术与旅游学院:连云港书店帮困助学基金、绿叶助学基金,100元/人/月,每年20人;“艺旅阳光奖学金”2000元/人/年、1000元/人/年,每年10人;
5) 建筑工程学院:帮困助学金,200元/人/月,每年20人。
八、 助学贷款:
1. 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均可凭录取通知书在当地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
2. 在校生每年有400-500人可申请生源地贷款。
九、 特困生补助:
经学校考察,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由学校提供生活补助或设立校内勤工俭学岗位,每人每月补助40-120元。
十、 临时补助
对有临时困难的学生以及特困生寒暑假往返学校,给予临时补助100-3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