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
| 2019 | 矿物加工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11 | 87550 |
| 2019 | 采矿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51 | 65264 |
| 2019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53 | 64214 |
| 2019 | 材料化学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55 | 63110 |
| 2019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56 | 62591 |
| 2019 | 测绘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57 | 62081 |
| 2019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58 | 61569 |
| 2019 | 工业设计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58 | 61569 |
| 2019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58 | 61569 |
| 2019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60 | 60589 |
| 2019 | 冶金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62 | 59629 |
| 2019 | 冶金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62 | 59629 |
| 2019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63 | 59130 |
| 2019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64 | 58602 |
| 2019 | 应用物理学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72 | 54701 |
| 2019 | 土木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73 | 54196 |
| 2019 | 网络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75 | 53201 |
| 2019 | 机械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75 | 53201 |
| 2019 | 通信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75 | 53201 |
| 2019 | 软件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76 | 52711 |
| 2019 | 电子信息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80 | 50885 |
| 2019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82 | 49997 |
| 2019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86 | 48127 |
培养目标:本专业按照“重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等 方面全面发展,了解现代冶金与材料相关学科发展趋势,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掌 握现代冶金工程相关基础理论,具备冶金物理化学、冶金传输及反应工程、冶金过程控制、钢铁冶 金和有色金属冶金等方面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从事冶金工 程及其相关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设计和科学研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工程技术型或 科学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钢铁、铁合金,以及重、轻、稀有和贵金属等有色金属冶金的 基本理论、生产工艺和设备、实验研究、设计方法、环境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 识,接受金属冶金领域的工艺制定、工程设计、性能测试等科学研究和工程技能训练,具备开发冶 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及其工业设计和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高等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制图、机械、电工电 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科学基础,较熟练 地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2.掌握黑色和有色金属冶金过程的基础理论和生产工艺知识,具有黑色和有色金属冶金生 产组织、技术经济、科学管理、环境安全的基础知识和工业设计的初步能力;
3.具有分析和解决本专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及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的初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 175 步能力和基本技能;
4.了解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的科技发展动态,熟悉关于冶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和 法规,以及冶金企业科技发展前沿技术;
5.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实际工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主干学科:冶金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化学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传输原理、金属学及热处理、钢铁冶金、有色冶金。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冶金传输原理及反应工程①(80学时)、耐火材料与燃料燃烧(40学时)、冶金实验 研究方法(40学时)、冶金学(2)(80学时)、冶金学(1)(80学时)、金属凝固(40学时)、材料概 论(40学时)、资源综合利用及环境保护*(48学时)、冶金传输原理及反应工程②(32学时)、冶 金过程控制基础及应用*(40学时)、化工原理(48学时)、冶金工厂设计基础(32学时)、冶金物 理化学①(80学时)、工业生态学基础(24学时)。
示例二:冶金电化学(24学时)、金属材料及热处理(32学时)、物理化学实验B(32学时)、 电子技术(48学时)、金属学原理(56学时)、冶金物理化学(64学时)、冶金工程实验技术(24学 时)、钢铁冶金学I(48学时)、钢铁冶金学Ⅱ(48学时)、有色金属冶金学(56学时)、冶金工程实 验技术(3周)、现代冶金工程设计与实践(4周)。
示例三:冶金物理化学1(40学时)、冶金物理化学2(40学时)、冶金传输原理1(40学时)、 冶金传输原理2(40学时)、工程力学B(56学时)、机械设计基础(56学时)、仪表与自动化控制 A(56学时)、金属学与热处理B(56学时)、工艺矿物学(48学时)、冶金实验技术1(16学时)、炼 铁原料制备(24学时)、炼铁学原理(48学时)、炼钢学原理(48学时)、炼铁厂工程设计(40学 时)、有色冶金原理(40学时)、有色金属冶金学(48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冶金工程实验、冶金工 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冶金物理化学实验、传输原理实验、金属学和热处理实验、原燃料冶金性能综 合实验、分析测试技术实验、钢铁冶金综合实验、有色金属冶金综合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以及建筑设施智能化工程的 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设备调试、运行管理、设备研发、产品营销等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技 术知识和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工程公司、设备制造企业、管理部门等从事没计、研 发、生产、施工、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建筑环境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 工程力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建筑、机械、自控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接受建筑环境与能源供给系 统的工程设计、设备开发与使用、施工组织与安装、系统运行调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本 专业领域的规划、设计、研发、生产、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 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
2.具有从事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程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等相关的自然科 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具有良好的资源、能源、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工程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 的意识;
4.掌握扎实的建筑环境控制与能源供给系统工程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基础理论知识 及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5.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技术理论提出解决工程应用的技术方案的能力,并具有解决一般 专业工程问题的能力;
6.具有能够参与生产及运行系统的设计以及系统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能够进行产品开 发、设计、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
7.具有获取信息和职业发展学习的能力;
8.具有建筑环境控制、能源供给及节能技术工程中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9.了解有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及法规和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10.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土木工程、热学。
核心知识领域:热科学原理和方法、力学原理和方法、机械原理与控制、电学与智能化控制、 建筑领域相关基础、能源应用技术、工程管理与经济、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工程热力学(64学时)、传热学(48学时)、热质交换原理与应用(48学时)、流体力 学(48学时)、流体输配系统(48学时)、工程力学(48学时)、机械设计基础(I、II)(80学时)、电 子与电子技术(64学时)、建筑自动化(48学时)、建筑环境学(32学时)、建筑概论(32学时)、建 筑环境测试技术(32学时)、暖通空调(64学时)、城市能源系统(48学时)、工程项目管理(32学 时)、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48学时)。
示例二: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104学时)、理论力学(56学时)、材料力学(56学时)、机械设 计基础(48学时)、自动控制(48学时)、电工技术与实验(68学时)、电工电子技术与实验(68学 时)、工程热力学(64学时)、传热学(64学时)、流体力学(64学时)、建筑环境学(48学时)、流体 输送管网(48学时)、热质交换理论与设备(48学时)、暖通空调(112学时)、冷热源(64学时)。
示例三:传热学(64学时)、流体力学(64学时)、工程热力学(64学时)、建筑环境学(32学 时)、流体输配管网(56学时)、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32学时)、供热工程(48学时)、空气调节 (56学时)、锅炉与锅炉房设备(48学时)、制冷技术(40学时)、通风工程(32学时)、燃气供应 (32学时)、建筑环境测试技术(32学时)、建筑设备自动化(32学时)、建筑设备安装技术(24学 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形式。实验包括基础实 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及研究性实验3个环节;实习包括金工实习、专业认识实习、生产(运 行)实习;设计包括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热工流体实验、建筑环境实验、暖通空调实验、能源设备与系统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材料化学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 域从事科研、教学、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材料学科创新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与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 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运用化学和材料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进 行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材料学科及相关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材料合成(或制备)和材料结构与性能测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 技能;
3.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专业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设计实验,创造实验 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并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4.熟悉国家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科技开发及相关产业的政策,国内外知识产权等方 面的法律法规;
5.了解材料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产业的发展 状况;
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
核心知识领域: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化 学、结构化学、近代分析测试技术、合成技术与方法。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科技训练、毕业 论文(设计)等。
主要专业实验: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 材料化学专业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或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国际化 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综合性的创新思维方式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 和科学研究单位从事工业产品创新设计及相关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设计、传播设计、人机 交互设计、环境与展示设计等领域的开发、研究、策划、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工业设计师 后备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接受工业设计的原理、程 序、方法以及设计表达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适当处理工业设计与环境、用户、市场、功能、造 型、色彩、结构、材料、工艺的相互关系,并将这些关系综合地表现在产品及服务设计上的基本 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工业设计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创新与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 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艺术素养;
2.具有从事工业设计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了解相关的技术和社会发展 趋势;
3.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设计基础、工业设计工程基础、 设计表现、设计历史及理论、人机交互、设计材料及加工、数字及实体模型制作、可持续设计、服务 模式及商业模式设计等基础知识;
4.有较强的设计表现技能、动手能力、美学鉴赏与创造能力,以及较强的计算机、互联网、多 媒体和外语应用能力;
5.具有在了解社会和消费者的需求基础上,综合应用所学的科学理论,分析、提出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能够参与产品或服务全生命周期的策划、设计、运行和维护的能力;
6.熟悉工业设计相关的知识产权法规、安全及环保的政策、规范和标准;
7.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了解工业设计的发展趋势与理论前沿;
8.具有较好的设计管理能力、不同专业和学科间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应对危机 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9.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设计学、机械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本专业知识体系由4个核心知识领域构成,即基础知识领域,包括工业设计 的基本原理、工业设计的程序与方法、工业设计表达;理论知识领域,包括工业设计历史与理论、 人机工程学与设计心理学、知识产权保护、设计管理;技术知识领域,包括工业设计工程基础、工 业设计材料与成型工艺、工业设计的安全性;实践知识领域,包括工业设计实践。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设计概论(32学时)、人机工程学(48学时)、工业设计史(32学时)、计算机辅助 工业设计(64学时)、设计心理学(32学时)、设计程序与方法(48学时)、设计快速表现(48学 时)、材料成型与工艺(40学时)、产品形态设计(48学时)、结构设计(64学时)、系统设计(48 学时)、设计管理(32学时)、设计研究基础(32学时)、产品开发设计(48学时)、专题设计(48 学时)。
示例二:设计概论(32学时)、人机工程学(32学时)、工业设计史(32学时)、计算机辅助工 业设计(64学时)、产品设计原理与方法(120学时)、综合设计表达(64学时)、材料与工艺(40 学时)、产品系统设计(120学时)、设计美学(32学时)、民族艺术考察与设计(64学时)、设计管 理(40学时)、产品开发设计(120学时)、专题设计(120学时)。
示例三:设计心理学(40学时)、人机工程学(60学时)、工业设计史(80学时)、计算机辅助 设计(CAD)(80学时)、材料与技术(240学时)、综合构造(80学时)、专业绘画(80学时)、专业 方向设计(80学时)、社会实践1(传统文化与设计)(60学时)、社会实践2(现代工业与设计) (60学时)、专题设计(8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专题设计、毕业设计(论 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设计基础实验、人机工程学实验、模型及样机制作、影像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以信息技术、计算技术和运筹控制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理科类 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或计算数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 接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或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能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 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接受数学建模、计 算方法、程序设计和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受到数学和信息理论及其应用方面的良好教 育,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科学研究、教学、解决信息技术或科学工程计算 中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较强的更新知识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信息科学、计算数学或运筹控制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2.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软件及专用软件)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算 法设计、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
3.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信息技术或科学与工程计算或运筹控制中的某些实 际问题;
4.接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了解信息科学、计算数学或运筹控制理论、技术与应用的新发 展,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技术跟踪及创新的能力。
主干学科: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核心知识领域:几何、分析、代数、微分方程、概率统计、数值计算、信息科学、运筹与控制、计 算机软件与应用。
核心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物理学、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论、程序 设计与算法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数值分析、数据分析、数学建模。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数学分析I-Ⅲ(304学时)、高等代数I-Ⅱ(192学时)、空间解析几何(96学时)、 常微分方程(96学时)、概率统计(96学时)、实变函数(96学时)、普通物理(144学时)、大学计 算机基础(64学时)、C语言与程序设计(96学时)、数学物理方程(96学时)、复变函数(96学 时)、数学模型(64学时)、数值分析I(64学时)、数值分析Ⅱ(64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64学 时)、微分方程数值解法(64学时)、泛函分析(64学时)、信息论基础(64学时)。
示例二:大学物理(130学时)、C语言程序设计(46学时)、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78学 时)、数学分析(240学时)、高等代数(1 36学时)、空间解析几何(46学时)、复变函数(46学 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90学时)、常微分方程(46学时)、实变函数(46学时)、数学物理方 程(46学时)、泛函分析(46学时)、数值逼近(60学时)、数值代数(60学时)、微分方程数值解 (60学时)。
示例三:大学物理(96学时)、C语言程序设计(64学时)、数学分析(288学时)、高等代数 (144学时)、解析几何(48学时)、复变函数(64学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64学时)、常微分方 程(56学时)、数学物理方程(48学时)、泛函分析(64学时)、数值分析(80学时)、数据结构与算 法(80学时)、数据库原理与技术(64学时)、运筹学(48学时)、数学建模(48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术与科技活动、课程设计及实验、毕业实习及社会调查(实践)、毕 业论文(设计)等。
主要专业实验:(并行)程序设计与实现。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0702 物理学类

辽宁科技大学2019年山西各专业录取分数线:表演艺术文录取分数线为262分,表演艺术理录取分数线为263分,音乐表演艺术文录取分数线为272分,音乐表演艺术理录取分数线为279分,动画艺术文录取分数线为284分,产品设计艺术理录取分数线为2

辽宁科技大学2019年河北各专业录取分数线:表演理科录取分数线为275分,表演文科录取分数线为275分,音乐表演文科录取分数线为280分,音乐表演理科录取分数线为285分,动画文科录取分数线为296分,产品设计文科录取分数线为298分,环境

辽宁科技大学2019年天津各专业录取分数线:网络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72分,测控技术与仪器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73分,土木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73分,应用化学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74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74分,材料化

辽宁科技大学2019年北京各专业录取分数线:金融学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69分,财务管理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69分,测控技术与仪器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69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70分,机械电子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70分,电子信息

2021年辽宁科技大学广西招生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理工类,4年,5200元/年)、工业设计(理工类,4年,5200元/年)、冶金工程(理工类,4年,5200元/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理工类,4年,5200元/年)、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辽宁科技大学2017年广西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化学工程与工艺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89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卓越计划班)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89分,采矿工程(卓越计划班)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89分,应用物理学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89分,矿物加工工程理

辽宁科技大学2018年广西各专业录取分数线:采矿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21分,化学工程与工艺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49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49分,测绘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52分,矿物加工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52分,网

辽宁科技大学2020年广西各专业录取分数线:采矿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54分,矿物加工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354分,测绘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45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50分,工业设计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52分,测控技术与仪

辽宁科技大学2021年广西各专业录取分数线:矿物加工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43分,应用物理学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44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44分,材料化学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45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46

辽宁科技大学2019年广西各专业录取分数线:矿物加工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11分,采矿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51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53分,材料化学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55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理科录取分数线为45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