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四川 | 公共管理类(包含专业: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15 | 
| 文科 | 587 | ||||
| 广西 | 公共管理类(5200元/年,包含专业: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生大学二年级依据个人意愿、学习成绩、综合表现和学校相关规定在所录取专业类内确定专业)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3 | 
| 文科 | 586 | ||||
| 江西 | 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生大学二年级依据个人意愿、学习成绩、综合表现和学校相关规定在所录取专业类内确定专业)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3 | 
| 安徽 | 公共管理类(5200元/年;含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大学二年级依据个人意愿、学习成绩、综合表现和学校相关规定在所录取专业类内确定专业)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9 | 
| 公共管理类(5200元/年;含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生大学二年级依据个人意愿、学习成绩、综合表现和学校相关规定在所录取专业类内确定专业) | 文科 | 618 | |||
| 黑龙江 | 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47 | 
| 文科 | 575 | ||||
| 吉林 | 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生大学二年级依据个人意愿、学习成绩、综合表现和学校相关规定在所录取专业类内确定专业)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34 | 
| 文科 | 544 | ||||
| 山西 | 公共管理类(包含专业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72 | 
| 文科 | 590 |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够胜任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与政策研究、社会保障事务等行政管理与业务具体办理、人力资源及薪酬管理、公司或企业劳资合同设计与纠纷仲裁、企业保险管理与业务营销、员工福利与工会活动设计组织等工作的“宽、专结合”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社会救助政策与实务、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险理论与实务、社会保障国际比较、金融学、会计学、保险精算、经济法理论、劳动法与案例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与设计等。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广东 | 公共管理类(非定向)(120401.公共事业管理+120402.行政管理+120403.劳动与社会保障)(办学地点:校本部)(第三学期专业分流)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3 | 
| 历史类 | 560 | ||||
| 广西 | 公共管理类(6061元/年,包含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第三学期后专业分流)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36 | 
| 江西 | 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9 | 
| 福建 | 公共管理类(含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第三学期后专业分流)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5 | 
| 安徽 | 公共管理类(6061元/年;含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第三学期后专业分流)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30 | 
东北财经大学以“培育卓越财经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是一所突出经济学、管理学优势和特色,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学校始建于1952年,原名为东北财经学院,由东北财政专门学校、东北银行专门学校、东北计划统计学院及东北人民大学财政信贷系、会计统计系合并组建,校址在沈阳。其后,东北商业专科学校、东北合作专科学校,东北人民大学的工业经济专业和东北工业会计统计专科学校的工业统计、工业会计两个专修科,并入东北财经学院。1958年,东北财经学院与沈阳师范学院、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辽宁大学。1959年,原东北财经学院的主体,即计统系与财政系,以及部门经济专业的一部分教师从辽宁大学迁出,与位于大连的辽宁商学院合并,成立辽宁财经学院。辽宁财经学院是文革期间全国唯一完整保留的财经类本科高校。1979年划归财政部管理;1985年更名为东北财经大学;2000年,划转到辽宁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2012年成为财政部、教育部、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坐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辽宁省大连市,总占地65万平方米。多年以来,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进精致东财建设,学科专业追求精品,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追求精益,师资队伍追求精锐,人才培养追求卓越,校园建设追求精美,是辽宁省重点支持的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辽宁最美校园”“辽宁省文明校园”。
学校坚持一流本科教育与卓越研究生教育并重,致力于培养财经特色突出,具有优良品德、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国际视野,富有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学校是国内最早拥有硕士研究生(1981年)、博士研究生(1986年)培养资质的财经院校之一,“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以“新经管”学科建设引领创新创业方向,以产学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了以“产学合作、专创融合、师生共创”为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2019年度荣膺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万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9901人,研究生7115人。此外,学校还有成人、网络等高等教育形式,是教育部首批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网络教育试点单位之一。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六十余万各级各类人才,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学校现有41个本科专业,在全国各省份均为一批次招生,其中有24个专业按9个专业类招生,录取分数连年居于辽宁省前3名、东北三省前5名。在教育部一流专业“双万计划”中,有22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全部本科专业的53.66%,29个本科专业获批省级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全部本科专业的70.73%。在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中,学校有12门课程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2门课程获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中,学校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项,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教育部来华英语授课品牌课程3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成果数量在全国财经高校居于前列。
学校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统领,着力突出学科群的战略地位和引领功能。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A,进入全国2%-5%行列;工商管理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A-,进入全国5%-10%行列;统计学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A-,进入全国5%-10%行列;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B+,进入全国10%-20%行列。财政学、产业经济学、会计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及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国家级特色重点学科”,数量经济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6个一级学科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A类。
学校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6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16个);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新闻传播学10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73个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含自主设置18个);有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法律、翻译、新闻与传播、汉语国际教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工程管理16个类别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教育部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我校工商管理、会计专业学位进入全国A类行列。
学校持续完善“引育用相结合、老中青全覆盖、各岗位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工作体系,现有教职工1776人,其中专任教师951人(含教授192人、副教授406人),入选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获得国家级人才荣誉称号25人,通过特聘教授(研究员)、客座教授等形式柔性引进高水平人才29人。2021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
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方针,坚持科研精品化导向,紧密结合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和现实问题,及时追踪改革前沿和动态,积极服务国家、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研成果质量显著提升,科研精品不断涌现。学校连续12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量位居辽宁省高校第1名和全国财经高校前列。学校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多部学术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文库,多项成果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校积极推动学术交流活动高端化、品牌化,“星海论坛”等高水平学术会议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学术影响。学校出版社是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国家一级出版社。学校主办多种高水平学术期刊,其中《财经问题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CSSCI来源期刊,《产业组织评论》是CSSCI来源集刊,《东北财经大学学报》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扩展期刊。
学校现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财政部共建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辽宁省委省政府省级重点新型智库2个、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5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辽宁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4个,牵头成立省校企联盟1个,有省级创新团队20个。以各级各类科研平台为依托,学校积极推动财经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承担了一大批重大、重点决策咨询类科研项目,多项资政建议得到国家和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为助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学校设立了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高级管理者发展与培训(EDP)中心,为企业、政府和行业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发展服务。
学校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实质性国际交流,于1994年启动中外合作办学,并逐步形成“高标准、国际化”的办学思路。截至目前,学校与世界27个国家和地区的129所高等院校、8个国际机构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友好合作关系,与其中50余所大学开展着长期稳定的交往合作。学校有国内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研究基地,建有孔子学院绩效评价与财务管理研修基地,并与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合作共建出国留学培训基地。
学校是国内首家参与并获得“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的高校,现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萨里国际学院,开展“留学不出国”的全日制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有6个分别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英国奥斯特大学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牵头构建了中英合作办学联盟。学校与多所国外大学分别合作共建孔子学院。学校是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CFA)大学项目合作伙伴,会计学专业通过澳洲会计师公会(CPA Australia)的全面认证,萨里国际学院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两个双学位专业获得国际商学院协会AACSB认证,财务管理双学位专业通过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CIMA(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PFA(英国特许公共财务会计师公会)和ICAEW(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的认证。学校开展来华留学教育三十余年,作为教育部试点高校获得了来华留学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生的接收院校及孔子学院专职教师储备学校,与韩国鲜文大学、蒙古财经大学合作开展“2+2”来华学历教育项目,多年来建立了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含英语授课项目),长短期汉语、商务汉语进修非学历教育在内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培养了来自五大洲137个国家的10000余名长短期留学生。
学校坚持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努力构建多形式、多渠道、立体化的对内开放合作办学新格局。学校与国家发改委价监局等多家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中共辽宁省委政策研究室建立战略合作机制,与大连市人民政府共建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自贸区研究院,与山东青岛等外省地方政府共建多所驻外科研机构,不断深化校政合作。牵头组建“辽宁省金融业校企联盟”,与国内二十余家知名企业联合共建创业创新实践实训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与多所院校共建高校合作联盟,共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遵循“博学济世”校训,坚持立足辽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坚持“育人为本、学科引领、人才强校、质量优先、开放合作、特色发展”六大发展战略,东北财经大学正向着全面建设“国际知名、财经特色突出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迈进。
(一)奖学金情况介绍
1.国家奖学金是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用于奖励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奖励标准每人每年8000元。
2.政府奖学金是由辽宁省政府出资设立,用于奖励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奖励标准每人每年8000元。
3.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生·年
4.国家助学金一等4400元/生·年、二等金额2750元/生·年。
5.综合奖学金用于奖励成绩优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分为三个等级:
一等综合奖学金每年每人奖金2000元,按学生人数的5%评奖;
二等综合奖学金每年每人奖金1000元,按学生人数的8%评奖;
三等综合奖学金每年每人奖金500元,按学生人数的12%评奖;
6.公益奖学金。学校设有大商奖学金、农商行奖助学金、三菱东京日联银行奖学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CASC奖学金、汇丰银行奖学金、安格斯奖学金、蔡建明爱心助学基金、以及学校勤工助学办公室设置的多种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学金等。
7.校友奖学金。惠鑫管理奖学金、“信和”校友奖助学金。
华南农业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校园坐落在素有“花城”美誉的广州市,土地总面积8261亩,其中天河五山校部4457亩,增城教学科研基地3804亩。学校建筑总面积142万平方米。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五湖四海一片林”的优美环境。
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始创于1909年的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和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及病虫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华南农学院,隶属农业部主管;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1984年,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2000年国家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由农业部划归广东省主管。学校现任党委书记王斌伟,校长刘雅红。
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风,建立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有102个本科专业,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经济管理、果树学和预防兽医学5个国家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含5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3个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二级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8个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植物学与动物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微生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工程学、药理学与毒理学(按被引次数排序)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386人,其中专任教师2325人(正高级482人,副高级872人);博士生导师309人,学术型硕士生导师854人,专业型硕士生导师1235人;院士3人,国家级人才55人,省级人才10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特支计划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
学校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学校设有25个学院(部),现有在校生4.8万余人(含留学生),其中本科生3.8万余人,研究生1万余人。有国家级精品(含双语)课程1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含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6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近两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主持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学校形成了以丁颖创新班为突破点,以主辅修、双学位、国际联合办学为主线,以平台加模块为基础的点、线、面相结合,分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成效显著,目前学校共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提名论文6篇,论文学科涵盖了农学、工学和管理学等门类。2019年被教育部确定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014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拥有开展科学研究的良好条件。现有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兽共患病防控制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畜禽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国家兽医微生物耐药性风险评估实验室、畜禽产品精准加工与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非洲猪瘟区域实验室(广州)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9个,农业农村部科学观测实验站3个,农业农村部科研基地3个,国家技术研发专业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1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7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8个,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分中心(广州)、农业农村部畜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农业农村部植物及植物用微生物生态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均设在学校。
学校教学服务条件优越。图书馆藏书934.6万余册(含电子文献);校园网可与互联网千兆高速互联;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拥有先进的视听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设备,可为师生提供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条件的各种手段;有直接为大学生服务的校内外语教学广播电台、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勤工助学管理服务中心、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学生活动中心;有15个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和610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有4个标准塑胶跑道运动场和各类运动场地。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38个国家和地区的133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签订了209份合作协议或备忘录。获批2项国家级引智基地项目,即“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与港澳台地区一些大学的学术交流也日益加强。每年都有大批国(境)外学者来校交流和讲学。学校先后派出大批骨干教师到国(境)外进修、攻读学位或进行科研合作。中国政府对外经济贸易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粮食理事会(WFC)先后在我校建立了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和中国国际农业培训中心。
华南农业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推进农、工、文、理、经、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全面开启创建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数据截至2021年10月)
校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邮政编码:510642
电话:(020)85283652
网址:http://www.scau.edu.cn
邮箱:zsb@scau.edu.cn

华南农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

华南农业大学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房地

华南农业大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中药资源与开发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中药资源与开发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中药资源与开

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草业科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草业科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草业科学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草业科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

华南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水产养殖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水产养殖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水产养殖学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水产养殖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

华南农业大学森林保护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森林保护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森林保护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森林保护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森林保护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

华南农业大学园林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园林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园林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园林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园林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林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林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林学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林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药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动物药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动物药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动物药学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动物药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动物医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动物医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动物医学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动物医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