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 物理学(公费师范)(地方免费师范生)(4530元)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38 | 36042 |
| 物理学(师范类) | 528 | 42549 | ||||
| 物理学(师范实验班)(师范类) | 2020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38 | 41906 |
| 2019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22 | 40625 | |
| 物理学(师范) | 2018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15 | 44828 |
| 物理学(师范类) | 2017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93 | 38473 |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物理学及相关前沿学科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人才,同时也培养 能将物理学应用于技术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经过学习和训练,本专业学生应具备在 物理学及相关学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能达到毕业后从事研究、教学、技术应用和管理等方面工 作的要求。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接受科学思维和物理学研究方法 的训练,具有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科学作风和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 能力和研究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知识和能力:
1.具有职业道德和爱国敬业精神;
2.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比较系统扎实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具备本专 业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职业安全意识;
3.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其他自然科学 和相关工程技术的初步知识;
4.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应用外语的交流能力 以及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普及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能力;
5.具有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科技 开发能力;
6.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7.对近代物理学和物理学的新发展在高技术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物理学相关学科和技 术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主干学科:物理学。
核心知识领域:机械运动现象与规律、热运动现象与规律、电磁和光现象与规律、物质微观结 构和量子现象与规律、凝聚态物质结构及性质、时空结构、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力学(68学时)、热学(51学时)、电磁学(51学时)、光学(51学时)、近代物理(51学 时)、原子核物理(68学时)、理论力学(51学时)、电动力学(51学时)、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51 学时)、量子力学(68学时)、固体物理学(85学时)、数学物理方法(68学时)。
示例二:力学(54学时)、热学(54学时)、电磁学(72学时)、光学(72学时)、原子物理学(54 学时)、数学物理方法(72学时)、理论力学(72学时)、热力学与统计物理(72学时)、电动力学 (72学时)、量子力学(72学时)、固体物理学(72学时)、半导体物理与器件(72学时)。
示例三:力学(64学时)、热学(56学时)、电磁学(64学时)、光学(64学时)、原子物理学(56 学时)、数学物理方法(72学时)、理论力学(64学时)、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64学时)、电动力学 (64学时)、量子力学(72学时)、计算物理基础(32学时)、固体物理学(56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研究性训练、大学生创新训练、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主要专业实验: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专业方向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江西 | 物理学(公费师范)(地方免费师范生)(4530元)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38 |
| 物理学(师范类) | 528 | ||||
| 广东 | 物理学(非定向)(办学地点:枫林校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22 |
| 湖南 | 物理学(师范)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12 |
| 河南 | 物理学(师范类)(枫林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8 |
| 山东 | 物理学(师范类)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24 |
| 福建 | 物理学(师范)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23 |
| 浙江 | 物理学(师范)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74 |
| 江苏 | 物理学(师范,枫林校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90 |
| 上海 | 物理学(师范)(在枫林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44 |
| 黑龙江 | 物理学(师范类)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485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湖北 | 物理学(师范类)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00 |
| 江西 | 物理学(师范类)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24 |
| 黑龙江 | 物理学(师范类)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64 |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坐落于享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盛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南昌。学校是教育部重点建设的培养培训职业教育教师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培养任务的公办多科性本科院校,也是全国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基地、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主要培养职教师资、普教师资和其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形成了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统筹发展继续教育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格局。2008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8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评估专家也对学校扎实的教学工作、明显的办学成效和鲜明的办学特色给予了充分肯定。
历史沿革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以原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主体,南昌高等专科学校并入组成。南昌高等专科学校办学起始于1952年;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前身为1977年创建的江西师范学院南昌分院,1984年更名为南昌师范专科学校,1987年升格为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更名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04年南昌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2年学校更名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4年划归江西省管高校。
办学定位 学校以教师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本定位,发挥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办学优势,突出创新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服务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办学特色。
发展目标 学校秉承“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师教育传统,恪守“明德精业”的校训规范,紧跟教育现代化步伐,促进师生全面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致力于建设具有鲜明职教特色、引领全国一流职教师资培养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
学科专业 学校200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是江西省“十四五”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教育学(以职教师资培养为特色)、设计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生物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药学、体育学],拥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教育硕士、旅游管理硕士、艺术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材料与化工硕士、药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会计硕士)。拥有ESI世界排名前1%学科1个(化学),江西省十四五“双一流”立项建设学科2个(教育学、化学),江西省高水平学科1个(设计学)。现有65个本科专业招生,涉及有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法学等10个学科门类,13个本科专业实现一本招生。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应用化学、旅游管理)和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应用化学、电子信息工程、制药工程、财务管理、旅游管理),江西省一流专业7个,省级特色及品牌专业18个,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3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精品类、课程思政师范类等课程102项,获批江西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获国家级或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176项(制药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双师型”电子信息类职教师资培养、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59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教育部财政部职教师资素质提高计划项目12项。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人1738人;其中专任教师1456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62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27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96人。享受国家级、省市级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大国·工匠、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江西省“双千计划”人选、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资助计划”人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省青年科学家,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培养对象计划”人选、全国优秀教师、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模范教师、江西省金牌研究生导师、江西省金牌教授、江西省金牌青年教师、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各级各类优秀人才241人次。
办学条件 主要有枫林校区和红角洲校区,占地面积2159.18亩,校舍建筑面积70.7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0994.09万元,纸质图书274.6万册。建有校内教学实验及实训场所33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69个。其中,文科综合、基础化学、基础物理及金工实训中心等4个为校级基础实验实训中心,电子电工、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及旅游管理教学实训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建成了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人才培养 共培养了13.3万余名毕业生,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校生规模2.8万余人,其中专科生831人、本科生26156人、研究生2118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近五年,研究生及大学生在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全国大学生英语、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力学以及艺术设计、音乐、体育等各类竞赛和科技文化活动中,获省级以上奖项2121项,2021年我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位列260位。学校健美操队队员代表国家队夺得了我国健美操项目的首枚世界金牌。学校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学校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成绩连续六年位于江西省前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热度高涨,每年学生参与数都超过总学生数一半以上。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获1金8银22铜,两次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全国先进集体;在全省大赛中获17金27银24铜,连续6年获评全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先进集体和优秀组织奖,连年排名江西省高校前列。获评江西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省科技厅“众创空间”。41个专业参加江西省第一轮(2015—2018)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全省第一的专业4个、第二的专业6个、第三的专业9个、第四的专业10个,排名前四的专业占到71%。
科学研究 现建有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平台311工程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发改委工程中心(实验室)2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省科研创新团队3个;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级和省级科研项目1002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奖项35项;获批发明专利131项。学校编辑出版《职教论坛》《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地方文化研究》三种学术期刊。《职教论坛》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2008、2011、2014、2017版、2020版)、2020年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17版、2020版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9年入选中国社科院期刊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特色化发展案例选编》,2021年获得江西省优秀期刊一等奖、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等荣誉,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刊物之一。《职教论坛》“继续教育”栏目2020年分别荣获“江西省2020年度期刊优秀栏目”,华东地区“优秀栏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为教学育人和科学研究作出重大贡献,“八一精神与红色文化研究”栏目2018年荣获第五届全国地方高校学报名栏。《地方文化研究》近年来日益受到学界关注。
职教基地 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先后被江西省政府、江西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西省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中心、江西省教师资格面试直属考点管理办公室。截止2022年4月底,培训基地共举办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职教师资培训117期,培训职教师资12532人次,先后获批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中5个专业培养(培训)标准、培养(培训)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7个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专业点建设项目。
对外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与国(境)外开展合作与交流,是江西省政府奖学金和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也具有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与全球2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5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合作办学、学分互认、教师互访、学生互换、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合作与交流项目。学校长期聘请外籍教师、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出国境进修访学和学术交流。积极推进国际中文教育与人文交流,2016年与摩洛哥阿卜杜·马立克·阿萨德大学合作开办了海外孔子学院,每年开展“汉语桥”夏令营来华交流学习和在线人文交流活动。随着学校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吸引了来自俄罗斯、孟加拉、摩洛哥、马达加斯加、津巴布韦、加纳等国家的学生来我校留学,进修汉语、攻读本科及硕士学位。
发展愿景 学校是我国职教师资培养领域“北有天津、南有江西、优势互补”格局中的重要一极,被社会誉为“南方职教师资培养的摇篮”。目前,学校按照“十四五”时期“一个核心任务、两大趋势、三大建设、四大提升行动、五个更显色”的发展思路,即围绕突破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这一核心任务,把握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和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建设两大趋势,推进学科水平上台阶、教师教育出特色、资源配置更优化三大建设,实施交叉融合、创新培育、强化团队、探索引领四大提升行动,促进人才培养更显师范本色、科学研究更显应用特色、社会服务更显教育担当角色、文化传承创新更显红色基因底色、对外交流合作更显双向开放成色,开启具有鲜明职教特色、引领全国一流职教师资培养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新征程,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西篇章再作新贡献。
| 省份 | 层次 | 批次名称 |
| 安徽 | 本科 | 体育本科批 |
| 安徽 | 本科 | 文理科本科二批 |
| 安徽 | 本科 | 校考艺术本科二批 |
| 北京 | 本科 | 本科二批 |
| 北京 | 本科 | 本科提前 |
| 福建 | 本科 | 本二批(文史、理工) |
| 福建 | 本科 | 提前批(文史、理工) |
| 福建 | 本科 | 体育本科批 |
| 福建 | 本科 | 艺术本科B批 |
| 福建 | 高职(专科) | 高职(高专)批(文史、理工) |
| 福建 | 高职(专科) | 艺术专科批 |
| 甘肃 | 本科 | 本科二批 |
| 甘肃 | 本科 | 艺术类本科一批 |
| 广东 | 本科 | 第二批本科A |
| 广东 | 高职(专科) | 第三批专科A |
| 广西 | 本科 | 本科第二批 |
| 广西 | 本科 | 本科提前批 |
| 贵州 | 本科 | 本科第二批 |
| 贵州 | 本科 | 体育艺术二本 |
| 海南 | 本科 | 本科第二批 |
| 河北 | 本科 | 本科二批 |
| 河北 | 本科 | 本科提前批A |
| 河南 | 本科 | 本科二批 |
| 河南 | 本科 | 提前批体育本科 |
| 河南 | 本科 | 提前批艺术本科A段 |
| 河南 | 高职(专科) | 高职高专一批 |
| 黑龙江 | 本科 | 二批本科(A) |
| 黑龙江 | 本科 | 体育类本科批 |
| 黑龙江 | 本科 | 艺术类本科一批 |
| 湖北 | 本科 | 第二批本科 |
| 湖北 | 本科 | 体育本科 |
| 湖北 | 高职(专科) | 高职高专(一) |
| 湖南 | 本科 | 本科二批 |
| 湖南 | 本科 | 本科提前批 |
| 吉林 | 本科 | 第二批(A段) |
| 吉林 | 本科 | 第一批(A段) |
| 江苏 | 本科 | 理科类第二批录取本科院校 |
| 江苏 | 本科 | 体育类提前录取公办本科院校 |
| 江苏 | 本科 | 文科类第二批录取本科院校 |
| 江苏 | 本科 | 艺术类提前录取公办本科(3小批) |
| 江苏 | 高职(专科) | 理科类高职专科院校 |
| 江苏 | 高职(专科) | 文科类高职专科院校 |
| 江苏 | 高职(专科) | 艺术类高职(专科)(1小批_美术) |
| 江西 | 本科 | 第二批本科 |
| 江西 | 本科 | 第三批本科 |
| 江西 | 本科 | 第一批本科 |
| 江西 | 本科 | 提前本科(二) |
| 江西 | 本科 | 提前本科(一) |
| 江西 | 高职(专科) | 高职(专科) |
| 辽宁 | 本科 | 普通类二批本科 |
| 辽宁 | 本科 | 体育类二批本科 |
| 辽宁 | 本科 | 艺术类二批本科 |
| 内蒙古 | 本科 | 本科二批 |
| 内蒙古 | 本科 | 本科提前A |
| 内蒙古 | 本科 | 本科提前B |
| 宁夏 | 本科 | 二批本科 |
| 宁夏 | 本科 | 艺术本科 |
| 宁夏 | 高职(专科) | 高职(专科) |
| 青海 | 本科 | 第二批本科 |
| 青海 | 本科 | 提前单独本科录取 |
| 山东 | 本科 | 本科二批 |
| 山东 | 本科 | 本科一批 |
| 山东 | 高职(专科) | 专科(高职)批 |
| 山西 | 本科 | 本二批A |
| 陕西 | 本科 | 二批本科 |
| 陕西 | 本科 | 提前批本科 |
| 上海 | 本科 | 秋季高考.普通本科批 |
| 上海 | 本科 | 秋季高考.艺术体育本科第二批 |
| 四川 | 本科 | 本科二批 |
| 四川 | 高职(专科) | 专科一批 |
| 天津 | 本科 | 本科二批A阶段 |
| 天津 | 本科 | 艺术类本科院校批次 |
| 云南 | 本科 | 二本 |
| 云南 | 本科 | 提前本科批 |
| 浙江 | 本科 | 体育第一批 |
| 浙江 | 本科 | 文理科第二批 |
| 浙江 | 本科 | 艺术第一批 |
| 浙江 | 高职(专科) | 文理科第三批 |
| 浙江 | 高职(专科) | 艺术第三批 |
| 重庆 | 本科 | 第二批本科 |
| 重庆 | 本科 | 体育本科第二批 |
艺术类:(1)本科层次:认可生源省(区、市)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简称:专业统考)的省(区、市),以艺术专业成绩为依据,从高分到低分不分文理排队录取;设有我校艺术类专业(省外)招生考试(简称:专业校考)的省(区、市),考生应取得我校相应艺术类本科专业合格证,以考生综合成绩[综合成绩测算方法为:综合成绩=(高考文化成绩/高考文化总分)×100×30%+(专业校考成绩/专业校考总分)×100×70%]为依据,从高分到低分不分文理排队录取。
湖南理工学院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岳阳市,面朝岳阳楼,紧邻洞庭湖,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理、工、文、经、管、法、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一本高校,是湖南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湖南省“十三五”期间改办大学规划高校、湖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0年的湖滨大学。现设有20个教学院及1个独立学院--南湖学院,拥有本科专业5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和国内一流培育学科各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
学校现有校园面积2100余亩,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生、留学生23000余人(含独立学院),教职员工15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40余人,硕士生导师400余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省科技领军人才、省“杰青”、省级教学名师、“湖湘青年英才”等高层次人才150余人,长聘高水平外籍教师13人,柔性引进院士、国家“杰青”等特聘教授数十人。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扎实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获准立项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数量居于全省高校前列,其中获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部级实践教学平台32个。此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21项,国家新工科项目2项,省级新工科项目3项、新文科项目2项、新农科项目1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项、教育强省建设重点推进工作项目1项。
学校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人才培养质量高。与大型国企央企民企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办了“订单班”,与政府、企业联合成立了创新创业就业学院。近五年来,学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69项,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1300余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多次获得一等奖,特别是2017年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4项,一等奖获奖数量居湖南省高校首位,全国排名第13位。学生录取调档线、就业率、考研录取率稳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积极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求,科学研究水平快速提升。现有省部级科研平台31个,其中中国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1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社科研究基地6个,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普通高校产学研示范基地3个,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湖南省海智基地1个。近5年来,共主持获得国家自科基金项目4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3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湖南省社科成果奖一等奖1项;《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名栏建设”工程。
学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先后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联合搭建高水平学科平台30多个。与华夏芯公司合作组建了“异构计算及应用研究中心”,使学校成为世界顶尖芯片联盟组织(HSA)成员单位;整合校内资源,柔性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专家组建了先进光学研究所、新能源研究所、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研究中心、大物流研究创新中心、机器视觉及人工智能研究中心、3D打印实验室;与上海建为集团组建了“湖南省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重点科研基地”;引进国防科技大学高水平自主择业博士、教授成立了“军民融合研究院”“湖南省应急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地方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了湖南岳阳乡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南省屈原文化研究基地、岳州窑产学研基地、湖南省港口经济研究所等。
学校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开放办学成效不断提升。从1985年开始聘请外籍教师授课,招收培养留学生。先后与俄罗斯、德国、韩国、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高校建立友好校际关系,实施“3+1+1”“2+2”等多类型的本硕协同培养项目,与韩国高校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先后有10余名外教荣获“国家友谊奖”“潇湘友谊奖”“芙蓉奖”等荣誉,俄罗斯外教弗拉基米尔·加宁两次受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亲切接见。此外,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体育援助计划,承担了近十个国家的体育训练任务,获批湖南省对外体育技术培训接待基地。
学校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建成了馆舍面积达3.7万平方米的图书馆、3.6万平方米的实验实训中心、2.6万平米的体育及教学综合楼、2万平方米的田径场,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智慧校园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校园物业、学生食堂全部实现了社会化托管,学生公寓全部安装了空调、热水和直饮水,办学功能不断完善,校园面貌日新月异。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传承先进文化思想与湖湘文化精髓,践行“至善穷理”校训和“三个为本”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严谨、和谐、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确保了正确的办学方向,促进了学校健康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
进入“十四五”,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确定了改办大学和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两大任务”,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实施“六大工程”的发展举措,努力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迈进!

湖南理工学院网络与新媒体和物理学(师范类)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网络与新媒体和物理学(师范类)在湖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和物理学(师范类)就业前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和物理学(师范类)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网络与新媒体

湖南理工学院新闻学和物理学(师范类)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新闻学和物理学(师范类)在湖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新闻学就业前景和物理学(师范类)就业前景,新闻学专业介绍和物理学(师范类)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新闻学和物理学(师范类)这二个专业,

湖南理工学院广告学和物理学(师范类)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广告学和物理学(师范类)在湖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广告学就业前景和物理学(师范类)就业前景,广告学专业介绍和物理学(师范类)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广告学和物理学(师范类)这二个专业,

湖南理工学院英语(商务/翻译)和物理学(师范类)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英语(商务/翻译)和物理学(师范类)在湖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英语(商务/翻译)就业前景和物理学(师范类)就业前景,英语(商务/翻译)专业介绍和物理学(师范类)专业介绍等数据

湖南理工学院朝鲜语和物理学(师范类)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朝鲜语和物理学(师范类)在湖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朝鲜语就业前景和物理学(师范类)就业前景,朝鲜语专业介绍和物理学(师范类)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朝鲜语和物理学(师范类)这二个专业,

湖南理工学院英语和物理学(师范类)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英语和物理学(师范类)在湖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英语就业前景和物理学(师范类)就业前景,英语专业介绍和物理学(师范类)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英语和物理学(师范类)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湖南理工学院英语(师范类)和物理学(师范类)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英语(师范类)和物理学(师范类)在湖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英语(师范类)就业前景和物理学(师范类)就业前景,英语(师范类)专业介绍和物理学(师范类)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英语

湖南理工学院秘书学和物理学(师范类)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秘书学和物理学(师范类)在湖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秘书学就业前景和物理学(师范类)就业前景,秘书学专业介绍和物理学(师范类)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秘书学和物理学(师范类)这二个专业,

湖南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和物理学(师范类)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和物理学(师范类)在湖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就业前景和物理学(师范类)就业前景,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介绍和物理学(师范类)专业介

湖南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和物理学(师范类)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汉语言文学和物理学(师范类)在湖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汉语言文学就业前景和物理学(师范类)就业前景,汉语言文学专业介绍和物理学(师范类)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汉语言文学和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