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四川 | 土木类(包含专业:土木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北碚校区就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6 |
| 广东 | 土木类(非定向)(081001.土木工程+082304.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办学地点:北碚校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06 |
| 江西 | 土木类(土木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3 |
| 吉林 | 土木类(土木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49 |
| 山西 | 土木类(包含专业土木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73 |
| 北京 | 土木类(含土木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办学地点北碚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7 |
1.学制学位: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国家建设需要,适应广东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德才兼备,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和工程素养,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胜任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的设计、施工、管理、投资与开发等工作,能够在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中成为骨干的土木工程高素质技术或管理人才。
3.主干专业课程:理论力学Ⅰ、理论力学Ⅱ、材料力学、结构力学Ⅰ、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施工。
4.专业特色:
(1)紧密结合广东经济发展繁荣、工程建设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面向国家建设需求、服务地方经济,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和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土木工程创新性技术管理人才。
(2)专业培养突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特点,同时基于多年的办学特色及教学实践经验,形成了由知名学者为带头人的具有专业优势的建筑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地下建筑工程和结构分析等五个专业方向,具有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重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教育特色。
(3)发挥土木工程学科优势,结合国际发展动态,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及相互促进,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科研和工程项目,培养学生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4)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重视综合素质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环境适应能力。
(5)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科技发展和市场经济改革的适应性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活跃在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工程建设各专业领域,成为土木工程建设技术和管理骨干的中坚力量、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土木工程专业创建于1991年,在全国188个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院校中排名在前10%左右,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在2017年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与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等并列第13位。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8年被授予国家特色专业,并于2015年通过第三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专业评估认证。目前设有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地下建筑工程和结构分析等四个专业方向。
5.职业发展方向: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地下建筑工程和岩土工程的设计、数值仿真分析、施工与管理、监测与检测、造价编制等。近五年土木工程专业应届毕业生实际就业率可达100%,有80%左右的学生在珠三角地区就业,就业单位主要包括广东省建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广东省公路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等在内的设计企业;中国建筑集团、广东省交通集团、广东省建筑集团等在内的建筑工程企业;碧桂园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保利华南实业有限公司、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恒大房地产有限公司等在内的大型房地产企业;广东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珠江工程监理公司等在内的监理企业;同时还有部分毕业生到国家机关单位、教育单位工作等等。同时每年均有一批应届毕业生考取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985重点大学和其他院校急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平均考研率在20%左右。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海南 | 土木类(包含专业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40 |
| 广西 | 土木类(6850元/年,在大学城校区办学,包含专业: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3 |
| 江西 | 土木类(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6 |
| 福建 | 土木类(含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9 |
西南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农村部、重庆市共建的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现任党委书记李旭锋教授、校长张卫国教授。
学校主体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坐落于缙云山麓、嘉陵江畔,占地约8295亩,校舍面积187万平方米,绿地率达40%,泱泱校园,宏丽庄重,气象万千,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校,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
学校溯源于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几经传承演变,1936年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教育、国文、外文、史地、数学等系与1940年成立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建立西南师范学院,农艺、园艺和农产制造等系与1946年创办的私立相辉学院等合并建立西南农学院。1985年,两校分别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2000年,重庆市轻工业职业大学并入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合并组建为新的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开启了学校发展崭新篇章。
百余年来,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数代西南大学人以其弘毅坚韧、自强不息的奋斗铸就了"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不断丰富着"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内涵。
百余年来,学校始终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杏坛育人,劝课农桑,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一大批名师先贤曾执教于此,春风化雨,躬耕不辍。数十万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成为民族复兴大业的建设者和各行各业的中坚骨干。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鲜明,涵盖了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其中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种专业博士学位、27种专业硕士学位,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27个。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现有43个教学单位,10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9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1个。教学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3个、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167门,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现有在校学生50000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近400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4000余人,留学生近2000人。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162人,其中教授771人、副教授1315人,博士生导师540人、硕士生导师1691人。现有国家级人才121人次,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海外院士5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人。另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
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0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6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个、农业农村部科学观测实验站1个、自然资源部野外基地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1个、重庆市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国家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分中心1个、重庆市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等中央部委社科研究基地6个、与中央部委相关司局共建社科研究平台4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3个,重庆市新型智库(含培育)4个。目前学校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十三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总量达到36.9亿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等260项,获得授权专利1524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99个,出版专著600余部。获教育部普通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9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级奖130余项。
学校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坚持"立足重庆、面向西南,服务全国",与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江苏、山东等省市77个地、市、县建立了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内54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21个省、市800余个行政事业单位和900多家企业开展了有效的项目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县校合作,受到广泛好评,被誉为产学研有效结合的"石柱模式",入选全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与美、加、泰、日、韩、越、澳、俄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建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非独立法人机构,6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13个国际联合科研实验室,7个海外国际中文教育机构,1个境外办学平台。
历经百余年的磨砺和发展,今天的西南大学正秉承"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奋斗。
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共成长。广州大学是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广州”命名的综合性大学,于2000年合并组建,有着90多年的办学传统。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广东省和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机遇,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化与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对接”(对接高质量发展、对接创新驱动、对接扩大开放),聚焦新工科、新文科、新师范建设,积极探索新医科发展,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一校三园”,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0043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6951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设有25个专业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10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6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2年本科招生专业74个,其中理工类专业41个、人文社科类专业25个、艺术类专业8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2022年招生专业74%。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通过培育与引进并举,基本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学术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324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15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42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中被聘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1263人,具有博士学位1500人。现有全职两院院士4人、特聘院士4人、双聘院士4人;外国和国际机构院士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项目特聘教授4人、青年学者2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0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3人;“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1个;广东省各类高层次人才45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含广州市杰出专家、优秀专家、青年后备人才)329人。
学校坚持重大需求导向、一流建设、创新引领、特色发展、精准聚焦的发展原则,按照“理厚工精、文优教特、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文社科、理科类优势学科内涵建设,提升基础学科支撑能力;强化师范教育、艺术类学科特色建设;面向新科技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需求,集聚工科力量、强化交叉融合,增创和形成新工科优势;探索拓展以生物医药、基因编辑、生物信息、脑科学等为重点主攻方向的新医科。现已形成由大土木学科群、信息学科群、数字经济与管理学科群、物质科学与装备制造学科群等优势学科群辐射带动,6个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构成的重点建设学科体系。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已进入前3‰。学校位列2022年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第91位;US.News2022世界大学排名位列世界大学第619位、中国内地高校第57位;在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高校第601-800位,中国内地高校第35-49位。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为人才培养目标,设立“文体艺语劳”五个公共素质教育中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广大底色的创新型人才。学校现有4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2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含国家级),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覆盖率达100%。拥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现代化产业学院、1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5个省级教学团队;获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广大“金课”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3门、省级系列精品课程73门,与世界高水平大学课程互联和学分互认课程200门。“三创营”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创新创业竞赛成绩位居广东高校乃至全国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近3年,本科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0.9%。
学校坚持科技创新战略,面向产业和经济社会主战场,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智慧运维创新枢纽”“网络空间信息+智能应用技术创新枢纽”等2个创新枢纽,新材料新装备新制造交叉创新等5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穗深港澳创新走廊上形成“一体两翼”发展格局,设立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积极谋划在南沙的新发展。现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73个。在城市基础设施减震防灾与安全、网络空间先进技术、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慧交通、天体物理、分析科学技术、环境工程、清洁能源材料、应用数学、生物计算、分子遗传与进化、基因编辑、地理科学、岭南文化艺术、区域发展等领域组建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2021年全校科研经费投入11.23亿元。近3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分别位列全国高校30位和80位左右;连续获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与课题共30项。2016年以来,共申请国际、国内专利4219项,授权专利2026项,连续荣获广州市专利大户荣誉称号。论文质量稳步提升,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上的论文数不断增加,学校2021年SCIE/SSCI、CSSCI发文量2794篇。近5年,学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和社科奖励100余项。不断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校、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及与风投资本对接,促进“双创”科技成果在大湾区转化。2016年以来,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176项,新增产学研合作平台56个,加入产学研协同合作联盟22个,共建研发中心50多个、实习基地448个。与广州无线电集团、广州越秀集团、广东丝绸纺织集团、广州智能装备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腾讯科技、华为、360集团、阿里云计算等近百家大型企业新建合作关系。减振抗震、声像灯光、网络安全和水环境技术等一批创新成果在广州塔、港珠澳大桥等国内重大工程或企业中得到充分应用。咨政建言作用日益凸显,一批研究报告得到采纳应用。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依托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国际影响力,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展国际/港澳台交流与合作。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发起成立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联盟成员大学18所,分布于五大洲15个国家17个主要城市。土木工程新型复合材料与复合结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基地)。与3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中意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林雪平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基尔大学基因干扰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等15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与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西澳大学、海德堡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澳门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昆士兰大学、帕多瓦大学、华威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合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境外学习”计划或博士生联合培养等项目。分别与美国卫斯理安学院、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伊朗马赞德兰大学联合举办孔子学院。
博学笃行、与时俱进。广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强化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和国际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服务广州建设引领型全球城市的使命担当,不断追求学术卓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与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深度融合、广州城市地位相得益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创新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名称:广州大学
院校代码:11078
学校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邮政编码:510006
联系部门:广州大学招生办公室
微信公众号:广大招生
联系电话:020-39366232、020-39366069(传真)


土木工程/专业代码:081001暨南大学2022年在湖北、河北、内蒙古、河南、重庆、广东、四川等7个省市开设土木工程专业。暨南大学各省市招生计划(2022)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地区批次学制人数学费081001土木工程内蒙古本科一批四年土木工程(

●广东南大职业培训学院学校简介广东南大职业培训学院是2006年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设立的具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资质的省属培训机构。学院总部坐落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校区内(广州市海珠区石榴岗路13号大院),并在中山一路17号、白云区嘉禾望岗设有教学点。教学、行政场地2500多平方米,教学设备和场地等3000多万元。在深圳、香港、澳门、江门、茂名等地设有分校,拥有专职和兼职教师120人,经过

暨南大学金融工程和土木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工程和土木工程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工程就业前景和土木工程就业前景,金融工程专业介绍和土木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工程和土木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金融工程和土

3.邮寄地址: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暨南大学体育学院竞赛教研室接收人:岳老师电话:020-邮政编码:510632(我校将于2018年1月20日起进入寒假假期,可通过邮箱tywy@.cn联系。)

●广州黄埔造船厂技工学校学校简介广州黄埔造船厂技工学校创办于1961年1月,至今已有50多年办学历史。学校是中船集团广州船舶工业有限公司主办,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管的一所全日制(公办)省重点技工学校。学校处于广州东部的黄埔区长洲街,占地面积约2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与举世闻名的黄埔军校相邻,距广州大学城仅5分钟车程,地理位置优越。学校以“崇德尚技、精工自强”为



●广东南大职业培训学院学校简介广东南大职业培训学院是2006年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设立的具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资质的省属培训机构。学院总部坐落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校区内(广州市海珠区石榴岗路13号大院),并在中山一路17号、白云区嘉禾望岗设有教学点。教学、行政场地2500多平方米,教学设备和场地等3000多万元。在深圳、香港、澳门、江门、茂名等地设有分校,拥有专职和兼职教师120人,经过

●广东南大职业培训学院学校简介广东南大职业培训学院是2006年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设立的具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资质的省属培训机构。学院总部坐落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校区内(广州市海珠区石榴岗路13号大院),并在中山一路17号、白云区嘉禾望岗设有教学点。教学、行政场地2500多平方米,教学设备和场地等3000多万元。在深圳、香港、澳门、江门、茂名等地设有分校,拥有专职和兼职教师120人,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