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最高/最低分) |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最高/最低分) |
|---|---|---|---|---|
| 网络与新媒体 | 2021 | 物理类 | -/517(本科批) | /() |
| 网络与新媒体 | 2021 | 历史类 | -/531(本科批) | -/515(本科批) |
| 网络与新媒体 | 2020 | 理科 | -/524(本科一批) | -/515(本科批) |
| 网络与新媒体 | 2020 | 文科 | -/556(本科一批) | -/541(本科二批) |
| 网络与新媒体 | 2019 | 理科 | -/491(本科二批) | -/541(本科二批) |
| 网络与新媒体 | 2019 | 文科 | -/550(本科二批) | -/541(本科二批) |
| 网络与新媒体 | 2018 | 理科 | -/505(本科二批) | -/541(本科二批) |
| 网络与新媒体 | 2018 | 文科 | -/560(本科二批) | -/541(本科二批) |
| 网络与新媒体 | 2017 | 理科 | -/480(本科二批) | -/541(本科二批) |
| 网络与新媒体 | 2017 | 文科 | -/525(本科二批) | -/541(本科二批) |
|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最高/最低分) |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最高/最低分) |
|---|---|---|---|---|
| 网络与新媒体 | 2021 | 理科 | 482/482(本科二批) | /() |
| 网络与新媒体 | 2020 | 文科 | -/495(本科二批) | -/434(本科二批) |
| 网络与新媒体 | 2019 | 文科 | -/509(本科二批) | -/434(本科二批)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基于互联网新兴媒介形态对传媒、经济、金融等行业的巨大影响,着力培养通晓财经新闻传播理论、掌握现代传媒研发与应用技术、熟悉互联网经济与金融知识,具备较强的新媒体管理、创意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网络经济学、网络金融学、网络经营管理、新闻摄影摄像、网络视觉设计、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介数据分析与应用、移动媒体开发与应用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政府部门、新闻机构、金融系统、信息行业、网络科技企业、文化传媒公司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财经融媒体新闻传播、新媒体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制作、网络经济运营、互联网金融应用等工作。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湖南 | 网络与新媒体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17 |
| 历史类 | 531 | ||||
| 四川 | 网络与新媒体(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文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43 |
| 海南 | 网络与新媒体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7 |
| 广西 | 网络与新媒体(6000元/年)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82 |
| 山东 | 网络与新媒体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36 |
| 江西 | 网络与新媒体 | 文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64 |
| 福建 | 网络与新媒体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7 |
| 安徽 | 网络与新媒体 | 文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78 |
| 浙江 | 网络与新媒体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75 |
| 江苏 | 网络与新媒体(在校本部学习)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99 |
| 历史类 | 528 | ||||
| 吉林 | 网络与新媒体 | 文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500 |
| 辽宁 | 网络与新媒体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3 |
专业代码:050306T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概论、新媒体概论、新媒体实务、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营销策划与创意、网站策划创意与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摄影与摄像、数字图像创意与设计、动画创意与设计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教学实习、论文写作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传统媒体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等团体组织急需的宽口径、复合型信息传播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既能从事信息传播时代内容方面的深度、综合、跨学科的信息传播工作,同时也能在新闻传播技术方面从事设计、制作、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传播技术类工作的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知识和理论;2.了解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动态;3.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的方针、政策和法规;4.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5.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广西 | 网络与新媒体(4200元/年,在来宾校区办学) | 文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73 |
| 湖南 | 网络与新媒体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15 |
| 江西 | 网络与新媒体 | 文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42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地处长沙市岳麓区,占地面积760.35亩,与长沙西湖文化公园、梅溪湖国际新城毗邻而居,是一所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省教育厅主管、省财政厅协管的全日制财经类本科院校。学校是国家“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高校、湖南省“双一流”建设项目应用特色学科建设高校,是“大数据国家标准优秀试点单位”、教育部“教育电子政务试点工程单位”(全国四所试点高校之一)、“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湖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先进单位”和“湖南省综治工作先进单位”。
办学历史悠久。学校源于1933年创办的“私立厚生会计讲习所”(民国时期湖南办学历史较早的私立中等会计专业学校),此后,相继经历了“湖南厚生会计学校”“湖南省财政学校”“湖南财政贸易干部学校”“湖南省财贸学校”“湖南省财政会计学校”“湖南省财会学校”“湖南财经专科学校”“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等校名的变革。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校名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2020年7月,学校调入湖南省本科一批录取。
发展定位清晰。学校坚持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办学理念,总体定位目标为以财经教育为特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发展定位为财经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一流本科院校;办学层次为以普通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为主,大力开展留学生教育,合作开展研究生教育。
财经特色鲜明。学校设有会计学院、财政金融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信息技术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工程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厚生国际教育学院、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等14个二级院所;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学科专业涵盖管理学、经济学、工学、文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7大门类;开设有41个本科专业,以财经类专业为主,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税收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商务经济学、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子商务、土地资源管理、工程造价、金融数学、商务英语、旅游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经济统计学、金融科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等专业,其他专业也突出财经特色,其中,5个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财政学、人力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国际商务、税收学、市场营销、电子信息工程、英语、行政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学科(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入选湖南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项目应用特色学科;与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培养研究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6218人。
师资力量厚实。现有在职教职工943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98人,副高职称教师225人;有博士学位教师314人;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161人。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人才”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学术型)1人、享受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南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新世纪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百人工程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14人、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1人、湖南省优秀社科专家1人、湖南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1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数十人。
科研提升迅速。学校强力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建有1个省级 2011 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创新团队、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厅)级研究基地和22个校级研究机构。其中,全国地理类权威期刊《经济地理》是CSSCI重要来源期刊,在地理学科和经济学科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学校师均年科研经费8万元以上,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900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7项,其中省科学技术奖8项。
国际化进程快。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西澳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美国的旧金山大学、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波莫纳分校),英国罗汉普顿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41所国(境)外知名院校和教育机构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全面开展师生多平台、多角度、多层次、多样化的对外合作交流。每年递增式选派师生赴国(境)外开展访学、研修、培训、联合培养、交换等;开设有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1个,并招收语言进修和学历教育国际学生。
人才培养出色。学校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构建基于“正德厚生”文化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和“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全面加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强化通识教育,夯实专业基础教育,优化专业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劳动教育,突出财经特色;全面加强学分制改革和网上教学改革,实行弹性学制、选课制、重修制、辅修制、实验室开放制和网上学分认定制度;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大学体育课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三学期”制;设有“厚生实验班”,在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财政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5个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实验,积极引入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面向国家与区域发展需要,面向未来科技发展进步,面向世界,培养拔尖创新型卓越人才。现建有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4门;有省级重点建设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确立了48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立项建设了8门校级精品课程、17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校级网络示范课程、8门校级双语课程,新建了410门网络课程。近三年,在校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省级各类奖项600余项。近五年,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学科专业竞赛奖励393项,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3项、省级项目96项,孵化创业项目45个,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论文522篇。
文化活动丰富。学校既有大学生学术科创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风采月等传统品牌,又有由“读百部名著”工程和“赏百部佳片”工程构成的“双百工程”以及“正德讲堂”“厚生讲坛”“美育大课堂”等全新校园文化品牌,还有“三下乡”“大手牵小手”等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活动形式多样,有辩论赛、讲座、读书会、文艺晚会、学习实践等。目前,学校有财院大学生合唱团、校艺术团、啦啦操协会等在册学生社团及协会50多个,种类齐全,覆盖面广,学生参与率高,是发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良好平台。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文体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招生就业火热。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历年来考生报考率、第一志愿录取率、毕业生就业率均名列省内同类院校前茅。学校自建校以来,累计为社会培养了近10万名毕业生。毕业生十分受欢迎,就业情况好。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尤其是湖南的财政、会计、金融领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及学生家长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和社会各界反映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在90%以上,认为我校毕业生专业素养高,学习能力强,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积极上进的精神,能够创造性地完成工作。
基础设施完备。建有现代化的数字教学平台和完善的校内实训、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和覆盖整个校园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高校;智慧校园项目基本完成,校园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建设了一批智慧教室;图书馆馆藏图书165万余册、电子图书54万余册、年订阅杂志1000余种;建有现代化多功能体育馆,教学所需体育配套设施完备;学校新工(文)科产教融合基地正在建设中。学生生活条件良好,校园食堂安装了中央空调,学生宿舍全部配备WIFI、空调、洗衣机、直饮水、热水等,建有2栋15层功能齐全的电梯楼学生公寓,普寝进行了装修和公寓化改造。
面向未来,奋进新时代。学校将始终秉承“正德、厚生、经世、济用”之校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着力提高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推进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发展,强力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财经类一流本科院校,致力于早日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财经类大学。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简称“广西科师”)为国家公办的全日制本科院校,是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拥有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是国家“1+x”证书试点院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首批试点高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学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广西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拥有广西无机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上汽通用五菱汽车产业学院、广西糖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清华大学启迪控股公司、中科曙光、新道科技等国家级知名企业合作办学。
学校的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宜山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与柳州市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后改名为柳州师范专科学校,1960年从宜山搬迁到柳州办学。1962年学校在全国高校调整中停办。1971年在柳州民族农业技术学校基础上组建柳州地区师范学校,1982年在校内设柳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4年升格为柳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更名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柳州财经学校并入。2012年开始在来宾办学,2015年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19年获批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经过长期积淀,凝练形成了“启智育人、博识敦行”校训,“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特色荣校”办学理念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办学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科师人奋发进取的“科师精神”。
学校现有占地面积共1617.1亩,其中主校区来宾校区1010.1亩,柳州校区607亩。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各类留学生68人;有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45人。设有12个二级学院,有本科专业31个、专科(高职)专业10个,涵盖了工学、理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管理学等学科。
近年来,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构建了“教师教育类、电气工程与电子技术类、食品与生化工程类、信息与通信工程类、机械与汽车工程类、经济与管理类”6大特色专业集群,获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项目4个。学校获广西无机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自治区级科研平台7个;学校承担广西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3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7项,获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7项。获市厅级以上科研立项400余项,其中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等10余项,获自治区级科研奖9项;教师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20余篇,被SCI、EI、ISTP引收录190余篇,编写教材和著作150余部。《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多次被评为全国、全区优秀社科期刊。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先进集体、全国贯彻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全国“三下乡”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自治区文明校园、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
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学校凝练了“立足师范本色、服务职教发展、培养应用人才”的办学特色。
当前,学校抢抓发展机遇,坚定走转型发展之路,围绕“突出‘四得’,做实‘五基本’,实现‘六满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加强内涵建设,通过未来一定时期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职业教育师资及应用型人才,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应用型师范大学。

2022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主干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非线性编辑、融合新闻学、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等。

2022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

2022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目标

2021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位: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获得规定的学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获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2021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制: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3-6年。

2021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主干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非线性编辑、融合新闻学、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等。

2021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

2021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目标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网络与新媒体是公办本科专业。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网络与新媒体在广西排名第4。广西开设网络与新媒体院校排名在前面的院校:广西财经学院、贺州学院、桂林旅游学院。广西开设网络与新媒体院校排名在靠后的院校: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民族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湖南网络与新媒体录取分数线为515分(历史类)。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湖南网络与新媒体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21网络与新媒体历史类本科批普通类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湖南网络与新媒体招生计划2022专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