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培养具有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具有水利水电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等硕士点,有水利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点,有流体机械及工程、岩土工程、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工程等博士点。毕业生可在水利、电力、水务、市政工程、交通土建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及地质勘探、水资源规划、水利工程设计及施工、水利工程运行维护及管理、高铁地铁和桥梁隧道的施工组织与管理以及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高校从事科研及教学工作。
本专业为全日制四年学制,本科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水工土力学、电工学、水利工程测量、水利工程地质、工程水文学、建筑材料、水工建筑物、水工钢筋混凝土及钢结构、水电站和水泵站、建设项目评估与管理、水利水电工程定额与概预算等。
实践环节:水利工程测量实习、水利工程地质实习、水工钢结构课程设计、水工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水电站课程设计、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四川 | 水利水电工程(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6 |
| 海南 | 水利水电工程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4 |
| 广东 | 水利水电工程(非定向)(办学地点:甘肃省兰州市)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33 |
| 河南 | 水利水电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9 |
| 山东 | 水利水电工程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22 |
| 江西 | 水利水电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38 |
| 安徽 | 水利水电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88 |
| 浙江 | 水利水电工程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49 |
| 黑龙江 | 水利水电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02 |
| 吉林 | 水利水电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50 |
| 河北 | 水利水电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3 |
特色优势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我国水利教育事业发展中建立最早、培养学生最多的专业之一,也是学校第一个第一批次招生专业。随着我国乃至全球水资源的严重短缺、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水利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加快江河治理、发展水电、开发利用水能清洁再生能源、以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等已成为当务之急,使该专业在未来发展中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能够培养具有水利水电工程勘探、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力,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及相关领域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科研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 工程力学、水利学、河流动力学、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水电站、水工建筑物、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等。
毕业去向 毕业生可在国家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土木建筑工程等企业从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及管理工作,也可在政府交通和市政工程单位、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从事相关工作;可在本校及全国范围内报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近年来约有30%的应届毕业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
兰州理工大学坐落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甘肃省首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入选高校,国家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学校前身是1919年创立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在组建兰州工学院的基础上,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1965年,学校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同时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成建制全部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抽调一批教师来校工作;1998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2003年,正式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经过百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逐步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主要内涵的“红柳精神”,铸就了“奋进求是”的校训精神,基本建成了一流工科、坚实理科、特色文科,进入国内同类高校高水平大学行列。
学校现有19个学院、1个教学研究部,设有研究生院、温州研究生分院。有全日制在校生29975人,其中本科生22632人、研究生6398人、国际学生448人。有兰工坪校区、彭家坪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430亩,校舍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书216万册、电子图书122万册,实验室面积5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4.6亿元。
学校是我国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是甘肃省第一所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一所设置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现有9个学科门类,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医学、艺术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B类。有20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远大理想、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校有70个本科专业,20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3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1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省级教学团队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西北恶劣环境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学院入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在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在2017年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获得专家好评。入选全国首批99个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18个省份实现一本招生。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被教育部授予“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学校现有教职工2309人,其中专任教师1478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00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6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33人,博士学位教师652人。有共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0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35人、“飞天学者”33人。有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2人,有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优秀专家、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省级荣誉称号70余人。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四个面向”,以国家发展战略和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科研方向,建设科研和成果转化平台基地,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放管服”改革,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在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先进加工、高端装备及数控加工设备、新能源技术及装备、石油化工流程装备、工业控制及信息技术、土木工程及防灾减灾等研究方向形成了鲜明特色,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解决了一批西部和行业发展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为我省更具竞争力产业格局做出“工大创新”贡献。现有“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基地5个、教育部科研基地7个,高新技术成果推广中心是首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有经工信部批准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十三五”期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35项,发表高质量论文3580篇,以第二单位在Nature、Science发表文章各1篇,累计实现科研经费6.9亿元,获甘肃省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省级科技一等奖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9项,专利授权项数806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54项。
学校主动推进产学研深入融合,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与20多个省内外城市、2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黄河流域水生态与水工程研究院、敦煌设计形态学研究院、酒泉先进技术研究院、兰州理工大学——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镍钴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参与组建了中国通用机械行业智能制造等技术创新联盟,与华为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浙江巴顿焊接研究院、宁夏共享集团等多家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十三五”期间为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产业升级项目1600余项,学校省级智库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深度融入甘肃省“十四五”时期工业“三化”改造工作。
学校不断拓展合作交流空间,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获批建设乌克兰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与国外40余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与澳门科技大学、台湾中原大学、昆山科技大学、静宜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是东南大学对口支援高校。近年来500多名教师出国(境)交流学习。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生资格,通过首批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来自46个国家的400多名国际学生在校学习。
学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喜人,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称号,入选教育部首批示范性网络社区(易班网)试点高校,获批建设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1个学院入选全国高校党建“标杆院系”,3个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1个党支部获得教育部“两学一做”支部风采荣誉奖。在新时代甘肃省高等院校党建“对标争先”创建工作中,学校获评“示范院校”,3个院系获评“标杆院系”。2020年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集体。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校、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推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师资、一流成果建设,全面提高育人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支撑作用,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开好局、起好步。
甘肃农业大学是农业农村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国家重点建设的中西部百所高校之一、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1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现设有23个学院(教学部),66个本科专业,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等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技术等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8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以及各类研究中心(基地)48个。
学校有教职工1530人,其中专任教师1226人,有高级职称人员64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成员2人,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9人,甘肃省飞天学者24人,甘肃省科技功臣2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3人,甘肃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8人,甘肃省陇原人才253人,甘肃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专家等20人。
学校从195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我国高校中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普通本科在校生17137人,硕士研究生2993人,博士研究生513人。至今,已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13万余人,涌现了首位华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中国科学院院士尚永丰、陈化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等一大批知名校友。
近五年来,全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371项,到位总经费达6.14亿元,有122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奖77项,授权专利876项,出版专著教材276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60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00余篇。目前,全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00多项,在草业科学、动植物育种、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节水农业、动物健康养殖、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研究成果。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秘鲁、加纳、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6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学生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与美国等国家合作成立了“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与国际原子能、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等国际机构开展多项合作研究,设有校派访问学者项目、学生赴美双学位项目、留学甘农校长奖学金等项目,学校国际交流日趋活跃,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在75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名称 |
联系电话 |
学院名称 |
联系电话 |
农学院 |
0931-7632416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0931-7631184 |
草业学院 |
0931-7631241 |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
0931-7632439 |
动物医学 |
0931-7631240 |
园艺学院 |
0931-7632465 |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
0931-7631964 |
植物保护学院 |
0931-7638947 |
财经学院 |
0931-7632490 |
管理学院 |
0931-7632497 |
机电工程学院 |
0931-7632473 |
人文学院 |
0931-7632693 |
水利水电工程学院 |
0931-7633644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0931-7632470 |
林学院 |
0931-7632426 |
理学院 |
0931-7632503 |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
0931-7632436 |
应用技术学院 |
0932-5927580 |
甘肃农业大学招生办公室:0931-7631109

兰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和水利水电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工程力学和水利水电工程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工程力学就业前景和水利水电工程就业前景,工程力学专业介绍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工程力学和水利水电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兰州理工大学应用化学和水利水电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应用化学和水利水电工程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应用化学就业前景和水利水电工程就业前景,应用化学专业介绍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应用化学和水利水电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兰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和水利水电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应用物理学和水利水电工程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应用物理学就业前景和水利水电工程就业前景,应用物理学专业介绍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应用物理学和水利水电工程这二个专业,

兰州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和水利水电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信息与计算科学和水利水电工程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前景和水利水电工程就业前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介绍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信息与计算科学和水利

兰州理工大学俄语和水利水电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俄语和水利水电工程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俄语就业前景和水利水电工程就业前景,俄语专业介绍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俄语和水利水电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俄语和水

兰州理工大学日语和水利水电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日语和水利水电工程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日语就业前景和水利水电工程就业前景,日语专业介绍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日语和水利水电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日语和水

兰州理工大学英语和水利水电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英语和水利水电工程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英语就业前景和水利水电工程就业前景,英语专业介绍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英语和水利水电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英语和水

兰州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学和水利水电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汉语言文学和水利水电工程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汉语言文学就业前景和水利水电工程就业前景,汉语言文学专业介绍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汉语言文学和水利水电工程这二个专业,

有很多学生会在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和兰州信息工程中等专业学校二个学校中做选择,究竟是报兰州信息工程中等专业学校好,还是报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好呢?小编从以下几方面给大家做个分析:(1)学校是不是重点学校(国家重点、省重点、市重点);(2)对比甘

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兰州理工大学甘肃水利水电工程2016一批理科442兰州理工大学甘肃水利水电工程2016二批理科484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兰州理工大学甘肃水利水电工程2016二批理科484兰州理工大学甘肃水利水电工程2016一批理科442兰州理工大学甘肃水利水电工程2014二批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