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 环境工程 | 2020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9 | 39746 |
| 2019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26 | 41406 | |
| 2018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31 | 42066 | |
| 2017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02 | 42270 |
|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 环境工程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27 | 43259 |
| 2020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37 | 42603 | |
| 2019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22 | 40625 | |
| 2018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27 | 38156 | |
| 2017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05 | 32167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四川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包含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36 |
| 广西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4000元/年,在阳光校区办学,包含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70 |
| 安徽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4000元/年;含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1 |
| 山西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包含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91 |
培养掌握掌握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物理性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监测及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江西 | 环境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27 |
| 新疆 | 环境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40 |
| 宁夏 | 环境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27 |
| 青海 | 环境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段 | 普通类 | 377 |
| 甘肃 | 环境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I段 | 普通类 | 460 |
| 陕西 | 环境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62 |
| 云南 | 环境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29 |
| 贵州 | 环境工程(南昌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77 |
| 海南 | 环境工程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6 |
| 广西 | 环境工程(4940元/年,在南昌校区办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20 |
| 山东 | 环境工程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25 |
| 福建 | 环境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37 |
| 安徽 | 环境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2 |
| 浙江 | 环境工程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69 |
| 江苏 | 环境工程(在南昌校区学习)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09 |
| 上海 | 环境工程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38 |
| 内蒙古 | 环境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393 |
| 山西 | 环境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90 |
| 河北 | 环境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37 |
| 天津 | 环境工程(南昌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520 |
| 北京 | 环境工程(办学地点南昌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55 |
武汉纺织大学是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全国十大时装名校。学校在新中国振兴民族轻工业的呼声中应运而生,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湖北省对外贸易学校、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2010年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照《武汉纺织大学章程》,开展自主办学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学校秉承“崇真尚美”校训,弘扬“自强不息、经天纬地”的大学精神,以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为战略目标,坚持特色发展,实行开放办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已逐步建成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普通高等院校。
学校坚持“一元领先、多元并进、突出特色、协同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营建良好的学术生态。设有18个学院(部),涵盖理、工、文、法、经、管、艺等7个学科门类,拥有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建有8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5个省优势和特色学科。“先进制造与纺织装备”“创意设计与精美制造”“大数据与智慧管理”3个学科群列入湖北省“十四五”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重点建设,纺织科学与工程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实施领军人才引育工程,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14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800余人,博士800余人。自主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长期在校工作的院士、外籍院士7人;国家级人才10余人,省级各类人才200余人。学校是首批“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拥有一批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阳光学者”。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完善“五育并举”育人格局,构建“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开展“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有67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8个,湖北省品牌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6门,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近年来,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持续完善学生指导和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成长环境,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学校获“挑战杯”全国二等奖4项,省级特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3项,学校连续获得“优胜杯”;5个项目入驻团省委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获评全国“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中央优秀团队3个、团中央社会实践先进个人3个、团中央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1篇;获评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4个,荣获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1项;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4人。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毕业生已经和正在成为所在领域的骨干和中坚。
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主动服务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拥有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重点研究基地和一批新型校地校企研发机构。相继承担国家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00余项,一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在纺织、印染、服装和艺术设计等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学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学校注重成果转化,连续多年进入“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技术服务合同登记额居全省高校前列,一批校地校企合作项目在10余个省份先后落地,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委托培养单位,是“欧洲纺织大学联盟”第一个中国大陆成员。学校建有教育部首个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拥有湖北省第一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校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日本文化学园大学开展本科层次合作办学项目,与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捷克等国有关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长期承办由商务部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联合主办的“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国际研修班,连续多年主办和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面向未来,全体纺大人将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面开启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新征程,为把学校建设成学术实力强、培养质量高、育人环境美、文化氛围浓、办学声誉好的美好纺大而努力奋斗!
学校一直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通过整合、优化办学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工作体系,大力开展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在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上取得了良好成效。多年以来,我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其中毕业生主要分布于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一带,工作领域主要集中于政府部门、教学科研单位、大中型企业、金融单位和三资企业,就业态势良好。
学校紧抓以“一把手工程”的“1+N”就业工作领导体系,重心下移的就业工作管理体系,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多元化的立体就业网络体系,就业信息快速传递体系,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及亲属参与学校就业工作的社会支持体系和就业困难学生的援助体系为主的“八大”工作体系,依托 “就业服务信息网”、“就业市场关系网”和“就业技能培训网”为重点的“三张”网络平台,真情务实地开展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广泛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创业见习基地,与各用人单位建立了广泛且紧密的合作关系。目前,我校已经与5000余家用人单位建立了广泛联系,500余家单位建立了就业实习基地,每年有近300名大三准毕业生在暑期进入企业开展岗前实习工作,并在大四上学期提前与企业签约。同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资教生选招、大学生入伍等多元化、多渠道的就业,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艺术本科 提前批艺术本科(一)
文理本科 第二批本科
文理专科 第四批高职高专(一)
艺术专科 提前批高职高专艺术专科
文理专科 第四批高职高专(一)
湖北省外
符合各省招办规定的投档原则下投档到我校的考生,专业成绩优异者,达到省招办的录取原则的要求,可破格录取:
各省专业报考第一名的考生,文化成绩达到各省划定的最低控制分数线,英语不限分,均可录取。
各省专业报考第二名的考生,文化成绩达到各省划定的最低控制分数线,英语成绩达到150分制的50分,均可录取。
各省专业报考第三名的考生,文化成绩达到各省划定的最低控制分数线,英语成绩达到150分制的55分,均可录取。
湖北省内
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方向):符合湖北省招办规定的投档原则下投档到我校的考生,专业成绩优异者,达到省招办的录取原则的要求,可破格录取:
湖北省专业报考第一名至第五名的考生,文化成绩达到各省划定的最低控制分数线,英语不限分,均可录取。
湖北省专业报考第六名至第十名的考生,文化成绩达到各省划定的最低控制分数线,英语成绩达到150分制的50分,均可录取。
湖北省专业报考第十一名至第三十名的考生,文化成绩达到各省划定的最低控制分数线,英语成绩达到150分制的55分,均可录取。
艺术设计(染织纤维艺术设计方向、装潢艺术设计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公共艺术设计方向、艺术品投资与鉴赏方向):符合湖北省招办规定的投档原则下投档到我校的考生,专业成绩优异者,达到省招办的录取原则的要求,可破格录取:
湖北省专业报考第一名至第五名的考生,文化成绩达到各省划定的最低控制分数线,英语不限分,均可录取。
湖北省专业报考第六名至第十名的考生,文化成绩达到各省划定的最低控制分数线,英语成绩达到150分制的50分,均可录取。
湖北省专业报考第十一名至第三十名的考生,文化成绩达到各省划定的最低控制分数线,英语成绩达到150分制的55分,均可录取。
动画(网络超媒体艺术设计方向、摄影与数字媒体艺术方向、动漫艺术设计方向):符合湖北省招办规定的投档原则下投档到我校的考生,专业成绩优异者,达到省招办的录取原则的要求,可破格录取:
湖北省报考专业第一名至第三名的考生,文化成绩达到各省划定的最低控制分数线,英语不限分,均可录取。
湖北省报考专业第四名至第七名的考生,文化成绩达到各省划定的最低控制分数线,英语成绩达到150分制的50分,均可录取。
湖北省报考专业第八名至第十名的考生,文化成绩达到各省划定的最低控制分数线,英语成绩达到150分制的55分,均可录取。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方向、展示设计方向):符合湖北省招办规定的投档原则下投档到我校的考生,专业成绩优异者,达到省招办的录取原则的要求,可破格录取:
湖北省报考专业第一名至第三名的考生,文化成绩达到各省划定的最低控制分数线,英语不限分,均可录取。
湖北省报考专业第四名至第七名的考生,文化成绩达到各省划定的最低控制分数线,英语成绩达到150分制的50分,均可录取。
湖北省报考专业第八名至第十名的考生,文化成绩达到各省划定的最低控制分数线,英语成绩达到150分制的55分,均可录取。
2、今年艺术类开设一个服装设计特色班,在正常录取的前提下,按专业成绩和学生意愿挑选优秀学生入读特色班。
3、表演类:在湖北省我校实行自主招生,即按生源情况自行划定最低文化线,按专业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简称东华理工,创办于1956年,是中国核工业第一所高等学校,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自然资源部、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具有地学和核科学特色,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教、艺兼备的多科性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111计划”入选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和“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国家语言文化推广基地,中国人民海军士官选拔培训基地,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民族利益至上的宗旨,牢记服务国防军工的历史使命,坚持“为核成立、因核成名、以核成势”的发展思路,高擎“核学”“地学”两杆大旗,加速内涵发展、强化学科特色,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我国核大国地位的确立、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地学人才摇篮”和“世界原子能事业的宝贵财富”,为国防军工事业和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24万余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政府部门领导、商界精英、科技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
学校现有南昌、抚州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500余亩。设有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测绘工程学院、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抚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研究生院、国防教育学院、国防科技学院(核能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0余个教学单位。
学校现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现有69个本科专业,其中59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具有来华留学生招收资格。拥有“十三五”国家国防特色学科5个,“十三五”江西省高校一流学科3个,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13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本科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测绘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在内的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
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30余人(正副教授620余人),国家级人才29人,省级人才150余人。学校聘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总统顾问等20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的兼职或客座教授。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近年来涌现了“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教工党支部、国防教育学院师生党支部)等先进集体和“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周义朋、“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宋金如、李荣同等为代表的一批爱岗敬业、立德树人的先进典型。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3万余人。拥有“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名师等高水平教学资源和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拥有省级本科高水平教学团队10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获批硕士、本科层次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领域(专业)10个。近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5项。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际国内各类赛事中,争金夺银,成绩斐然,相继涌现了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者等一大批优秀学子。学校被授予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等荣誉。
学校在核燃料循环前端和后端形成独特的优势与特色,核地学及涉核相关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体系完备;拥有我国核资源与环境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目前唯一一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质谱科学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及“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核技术应用”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在内的30余个国家及省部级高水平科研平台;拥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西省科技创新团队6个。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年均科研经费达2.8亿元,先后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际(地区)科技合作重点研究项目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与二等奖、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0多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巴西、智利等20多个国家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学术联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 建设、“金砖国家”创新行动计划,承办了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孔子学院,与俄罗斯联邦卫生部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并成立了 “质谱科学与仪器俄罗斯研发中心”。积极开展科技援外项目,与柬埔寨农业部对接,促进科技成果境外转化。学校积极引进外国高端专家服务学校教学和科研,充分利用科研平台吸引港澳台青年学者前来工作,获批科技部“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国际杰青)计划、江西省首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先后有3位外国专家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学生培养工作,来华留学生教育覆盖本、硕、博三个教育层次,同时学校接受外籍博士后进站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学校是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合作项目(TC)承担单位和咨询专家派出单位,承担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会议以及铀矿地质与核技术人员培训任务,获得国际原子能机构首届玛丽·斯科洛多夫斯卡·居里奖学金,为世界和平利用核能做出积极的贡献。
学校是花园式校园,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和“江西省园林化单位”。学校面向全国招生与就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多次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进入新时代,东华理工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敦本务实、崇义奉公”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早日建成“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军民融合、行业领先、区域一流”的特色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努力!

东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是公办本科专业。东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在江西省排名第3。江西省开设环境工程院校排名在前面的院校:华东交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省开设环境工程院校排名在靠后的院校:江西理工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九江学院、井冈山大学、南昌理

四就业前景本专业培养掌握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物理性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监测及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能够在环境工程及相关领域并可在核环境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与施工监测与评价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受到社会高度认可大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与技术骨干也可在知名高校相关专业继续深造升学率达35以上答案来源于2021年东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

二专业特色经过20多年的专业与学科建设已形成了矿山环境治理与修复资源化生物技术放射性污染与防治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等专业特色方向和学科优势近5年来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出版专著2部教材8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江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江西省技术发明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以及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等完备的专业实验室与南昌市环境监测站南昌水业集团环保能源公司中核抚州金安铀业有限公司等2

2020年东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专业优势

2020年东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专业特色

2020年东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师资情况

2020年东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一师资情况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年龄职称学历与学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6人拥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青年井岗学者奖励计划2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师5名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2人国家注册环保工程师2人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人8人拥有水文地质与生态环境课程群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东华理工大学大气环境团队环境污染机理与修复科技创新团队和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培育团队答案来源于2021年东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

三专业优势本专业是国家管理专业国防军工专业江西省品牌专业江西省特色专业和江西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8年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2292019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2019年获批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专业拥有省部级以上各类人才10人次在放射性核素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答案来源于2021年东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