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安徽大学 (最高/最低分) | 东北林业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科学、测绘工程) | 2021 | 理科 | -/578(本科一批) | -/567(本科一批)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科学、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生态学) | 2020 | 理科 | 608/600(本科一批) | 596/593(本科一批)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2019 | 理科 | 586/570(本科一批) | -/562(本科一批)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科学、地质学、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生态学) | 2018 | 理科 | -/579(本科一批) | -/570(本科一批)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科学、地质学、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生态学) | 2017 | 理科 | -/553(本科一批) | -/540(本科一批) |
|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安徽大学 (最高/最低分) | 东北林业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科学、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生态学) | 2020 | 理科 | 588/584(本科一批A段) | 557/554(本科一批A段)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科学、地质学、生态学、测绘工程、地理信息) | 2019 | 理科 | -/585(本科一批A段) | -/557(本科一批A段)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科学、地质学、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 | 2018 | 理科 | -/580(本科一批A段) | -/559(本科一批A段)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安徽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含环境科学、测绘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8 |
| 广西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在磬苑校区办学,包含专业:环境科学、测绘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4 |
| 广东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非定向)(082503.环境科学+081201.测绘工程)(办学地点:磬苑校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4 |
| 河南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磬苑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1 |
| 福建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含环境科学、测绘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1 |
| 吉林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科学、测绘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30 |
| 山西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包含专业环境科学、测绘工程)(办学地点磬苑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63 |
专业简介
环境科学是运用环境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预防与治理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学科,它对环境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东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成立于1998年,已培养本科毕业生一千人以上。学生毕业后要求掌握系统、扎实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识别、分析和解决社会环境问题的能力,能在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事业及有关科学领域从事科研教学、规划管理、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也可以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学习。
★专业特色
一、具有一级硕士点学科,拥有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方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二、坚持“教学-实验-探索-研究”模式的创新人才培育模式
三、加强实践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从“教—学”向“研—学”的过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四、多名专任教师具备国外学习及工作经历,与国际、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有广泛交流和合作
五、在哈尔滨热电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市水文局、哈尔滨双琦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哈尔滨文昌污水处理厂等近十家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开展专业实习提供有力的保障
六、设立本科生创新实验项目,培养本科生自主科研创新能力,近年来本科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七、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提供学业全程指导
★学生前景
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毕业生就业行业包括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制药厂、污水处理厂、市政、高校、科研机构等。
深造率一直位于我校前列,保研及考研比例在30%左右,去向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开大学、重庆大学、兰州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
近几年的出国深造率在10%左右,去向有美国华盛顿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
★专家谈专业
环境科学学科正处于蓬勃快速发展的上升期。在我国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通过学习与培养,该专业学生将扎实地掌握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较高的识别、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除保送或报考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以外,还可从事与环境相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多项工作。本专业学生毕业后深受各用人单位欢迎,很多毕业生在相关岗位上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专家简介:
赵庆良,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水与废水处理联合研究中心主任、黑龙江省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应急处理专家、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环保部规划环评评审专家。
★学生谈专业
环境科学专业涉及环境监测、生态环境保护、水气声渣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等众多方向,课程体系设置十分完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让我们了解到行业前沿的热点与趋势,很好的提高了我们的专业素养。同时专业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可以充分学习实验基本操作,多项实验、实习及创新活动可供选择,实践学习内容丰富多彩。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我们可以掌握扎实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通过丰富的专业实验和实习培养我们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对于就业还是继续深造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竞争力。
学生简介:
张彦峰,男,1999级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北京神树垃圾填埋场总经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赵健慧,女,2010级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梁希优秀学子奖获得者,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十余篇,毕业后保送至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廖苑如,女,2011级环境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保送至浙江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黑龙江 | 环境科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11 |
| 海南 | 环境科学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15 |
| 广西 | 环境科学(3500元/年)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32 |
| 广东 | 环境科学(非定向)(办学地点:校本部)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4 |
| 湖南 | 环境科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8 |
| 河南 | 环境科学(校本部)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0 |
| 山东 | 环境科学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74 |
| 江西 | 环境科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7 |
| 安徽 | 环境科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7 |
| 江苏 | 环境科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2 |
| 吉林 | 环境科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05 |
| 辽宁 | 环境科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1 |
| 内蒙古 | 环境科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22 |
| 山西 | 环境科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44 |
| 河北 | 环境科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9 |
安徽大学(Anhui University)坐落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学校是世界“双一流”和国家“211工程”建设首批入列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是安徽省属重点综合型大学。
1928年,安徽大学肇基于时为省会的安庆市,开启安徽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赓续襟江带淮崇教文化之菁华。几经易址,于1956年迁建合肥;数度更名,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安徽大学”校名,这一天被定为校庆日。作为一所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高等学府,安徽大学办学近百年来,勇担民族复兴大任,执着“文化丕成、民族是昌”的办学理想,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校训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累计培养了32万余名优秀毕业生,是安徽省内毕业生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高校,被誉为省属高校的“排头兵、领头雁”。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构建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富于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建有保障一流人才培养的办学条件体系,四区一园面积3200余亩、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81亿余元,馆藏纸质图书380万余册;拥有本硕博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体系,28个学院,87个在招本科专业(其中38个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数并列全国地方高校赛道第1位),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以及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1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个国家级和26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实验教学(实训)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承建全国首个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特色教育基地);现有本科生25303人、博硕士研究生10509人;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升学率平均保持在35%以上,本科生与研究生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2200余项,位列全国“双一流”高校第63位,毕业校友获得“国家杰青”数位居全国高校第29位。
学校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特色显著,覆盖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大门类,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4个学科进入前5‰);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3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149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1018人;实质双聘院士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23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安徽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地方领军人才365人次。已形成了以两院“院士”、国家“杰青”“优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为引领,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聚焦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主攻方向,建设了“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实验室等世界一流研究平台,产出了金属团簇材料、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磁斯格明子(skyrmion)存储材料等一批原创性成果,在高灵敏传感装备、毫米波芯片、水性聚氨酯等“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学校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1项,资助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稳居省属高校首位;“双一流”建设以来,共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94项。学校自然指数排名位居全国第59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指数在一流学科年度发展指数评价中位居全国第2;北京外国语大学发布中国大学全球影响指数,我校位列第54位;软科“双一流”高校教学实力排名,我校位列第69位。
学校坚持以贡献求发展,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校与安徽省16个市签订了多层次的校市合作协议,与合肥市共建绿色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三创学院,与5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600多家企业保持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大学智库指数排名进入前50名,已成为研究与解决安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主要基地之一;创新发展研究院连续入选“高校智库百强”,连续9年编撰《安徽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产品;围绕三农问题、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研究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人肯定性批示77次(国家领导人批示17次);学校深化科教、产教、校地、军民“四个融合”,广汇人才培养资源,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学术共同体”,合作开设“物质科学英才班”等5个英才班;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长鑫存储、科大讯飞、江淮汽车等共建校企互嵌式创新平台、研发机构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互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新工科”改革发展,与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建互联网学院;与兵器工业集团214所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不断彰显文化传承创新水平。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势明显,近3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立项数连续位居全省首位,其中2021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共30项,立项总数位列全国第26位;建有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收藏徽州文书近7万件,牵头成立省高校创新联盟,协同省内高校成立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州文献等分中心,引领带动全省高校徽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等5项;2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名单;建成战国竹简珍稀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安大简”首期成果成书目前最早《诗经》版本;《群舒文化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2家单位一同入选第一批“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建成方以智研究中心,整理出版《方以智全书》填补相关领域重大空白。学校入选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全国39所)。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影响。学校是国家公布的华文教育基地和接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与美、英、德、日等国家和地区的15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共建安徽省首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由杨振宁院士担任名誉院长并亲题院名;与智利圣托马斯大学、乌克兰哈尔科夫大学、阿塞拜疆巴库大学、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国立大学合作建立4所孔子学院,其中智利圣托马斯大学孔子学院先后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示范孔子学院”荣誉称号,习近平主席访智期间曾亲切接见学校派驻的中方院长及教师代表;与俄罗斯、法国、波兰、日本、韩国、墨西哥合作高校共建有9个“中国中心”;国际交流水平在省内高校领先、在全国高校居于先进地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
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学校正精心组织好“十四五”规划实施,谋划好2028建校100周年和2035远景发展,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调结构、转功能、增体量、提质量”,以一流学科建设催生更多世界一流成果,以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一流的原始创新能力、一流的人才队伍努力跻身一流大学方阵,为高等教育强国和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东北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林业工程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地处我国最大国有林区的中心——哈尔滨市,东经126.6247°,北纬45.7662°,海拔141米,校园占地136公顷,并拥有帽儿山实验林场(帽儿山森林公园)和凉水实验林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总面积达3.3万公顷。
历史沿革。学校创建于1952年7月,原名东北林学院,是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基础上建立的,由原国家林业部直属管理。1985年8月更名为东北林业大学。2000年3月,由国家林业局划归教育部直属管理。2005年10月,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0年11月,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签署合作共建协议。2011年6月,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2012年3月,教育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共建协议。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双一流”建设高校。
师生概况。学校现有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2.7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9433人、研究生7753人。自建校以来,已向国家输送毕业生19万余人。现有教职员工2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30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青年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人选3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7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1人、青年学者6人,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4个、黑龙江省“头雁”团队4个。近年来,有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3人,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1个团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人,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8人,省级优秀教师8人次,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3人。
学科专业。学校现设有研究生院、19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有68个本科专业、1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类别的专业学位硕士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林业工程、林学2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生物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农林经济管理4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2个国家林草局重点(培育)学科、1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7个黑龙江省重点一级学科。学校现有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1%。有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联合批准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学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教学科研平台。学校拥有优良的教学科研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有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有森林植物生态学、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东北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15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有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猫科动物研究中心,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其中1个升级为“2.0”计划),有林学、森林工程、野生动物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森林工程、野生动物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5个省级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智库;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质量检测总站检测中心等;有帽儿山实验林场、凉水实验林场等7个校内实习基地、310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和111个校外研究生实习基地。2020年,帽儿山实验林场、凉水实验林场和森林博物馆入选第五批全国林草科普基地,森林博物馆晋级“国家二级博物馆”。2021年,成立了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
对外交流合作。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每年有近150位来自欧美和亚洲发达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合作研究和访问考察;每年派出120余位教师赴国外攻读学位、进修访问和科研合作;与俄罗斯、新西兰、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埃塞俄比亚、日本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友好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生交流项目,并积极选派学生通过国家公派渠道赴国(境)外攻读学位。学校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阿斯顿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办学项目分别获批招生。近年来,学校举办了“林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国际研讨会”“2019年虎豹跨境保护国际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学校大力加强留学生教育培养,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留学生,生源来自五大洲80余个国家。
各类奖励荣誉。2007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学校在2011年、2014年和2017年连续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20年首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连续16年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第七届和第十届“母亲河奖”、全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黑龙江省“十佳和谐校园”、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先进集体、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黑龙江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军警民共建共育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学生工作先进集体,20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020年,成功承办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捧得“优胜杯”,获得2金1银5铜的成绩。“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励71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部级科研奖励253项(其中一等奖24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89项(其中一等奖7项),获得授权专利4800余件。2018年,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涌现出以国家和省部级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术界和企业界精英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了一批批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鹦哥岭自然保护区青年团队、全国首位环保烈士徐秀娟等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为我国的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质量、绿色、创新、合作”理念,秉承“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校训,不断强化办学优势,不断彰显办学特色,力争办学实力位居全国农林高校前列,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中国高水平大学,为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林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奖(励)学金
学校设有国家、社会、学校层面各项奖学金。2021年,我校本科生中共有16633人次获得各类奖(励)学金,其中726人获得国家级奖学金。
165名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
561名同学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
14434人次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特等奖学金、专业奖学金(特等奖学金每人3000元,优秀学生一二三等奖学金每人学期分别为1000元、750元、500元,专业奖学金每人每学期250元);
200名同学获得“牵手”奖学金(5000元/人);
1211名同学获得“牵手”励学金(3000元/人);
13名同学获得“大北农”励志奖助学金(2000元/人);
15名同学获得“盼盼基金”(1000元/人、500元/人两档)
14 名同学获得“TATA木门”励学金(分为6000元/人、3000元/人、2000元/人三档);
7名同学获得“永芳”奖学金(3000元/人);
9名同学获得“澳晨国际教育交流基金”(分为10000元/人、5000元/人两档);
4名同学获得“汇通电力”励学金(5000元/人)。
第一条 学校本科招生录取工作在教育部统一领导下,在各省(区、市)招生委员会统一组织下,执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规定,录取过程中坚持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实施招生录取工作。
第二条 学校根据在各省(区、市)的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确定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控制在120%以内;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控制在105%以内。
第三条 学校对于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若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不足时,可录取非第一志愿及征集志愿考生。对于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未完成的招生计划可录取征集志愿考生,若征集志愿仍未完成招生计划,则将剩余计划调整至其他报考生源充足的省份完成招生计划。
第四条 学校认可教育部和各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全国性政策性加分,同一考生如有多项政策加分,只取其中最高一项分值,且加分不得超过20分,并按照加分后的投档成绩录取专业。
第五条 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符合学校投档要求的情况下,学校采取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录取专业,专业志愿间不设级差,根据考生投档分数和专业志愿,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的考生,如果服从专业志愿调剂,将调剂到招生计划未满专业;如果不服从专业志愿调剂,作退档处理。录取专业时投档分数相同的考生,按照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确定的成绩排序规则择优录取,无成绩排序规则的批次,依次参考语文、数学、外语单科成绩择优录取。
第六条 学校在内蒙古自治区专业录取原则为“招生计划1:1范围内按专业志愿排队录取”。
第七条 学校在浙江省、山东省、河北省、辽宁省、重庆市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为100%,投档考生必须符合学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按照每一个专业作为一个投档单位进行专业录取。
第八条 学校在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海南省、江苏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为105%以内,投档考生必须符合学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学校采取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录取专业,专业志愿间不设级差,根据考生投档分数和专业志愿,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的考生,如果服从专业志愿调剂,将调剂到所报专业组内招生计划未满专业;如果不服从专业志愿调剂,作退档处理。录取专业时投档分数相同的考生,按照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确定的成绩排序规则择优录取。
第九条 学校艺术类专业在省级招办投放的考生电子档案范围内按照高考成绩(含政策性加分)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专业,当考生高考成绩(含政策性加分)相同时,参考省级专业课统考成绩择优录取专业,如若省级专业课统考成绩仍相同时,按照学校单科成绩排序规则语文、数学、外语择优录取专业。
第十条 学校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内地西藏班、新疆高中班、南疆单列计划、新疆协作计划、少数民族预科班、国家民委专项计划、港澳台侨招生等类型录取规则,按照教育部、学校相关规定和招生简章执行。
学校艺术类专业在省级招办投放的考生电子档案范围内按照高考文化课成绩(含政策性加分)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专业,当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含政策性加分)相同时,参考省级专业课统考成绩择优录取专业,如若省级专业课统考成绩仍相同时,依次参照语文、数学、外语单科成绩择优录取专业。
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招生计划要求应届考生报考,其他招生计划对往届生和应届生无限制。

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东北林业大学河南环境科学2016一批理科561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东北林业大学河南环境科学2016一批理科561东北林业大学河南环境科学2015一批理科558东北林业大学河南环境科学2014一批理科571东北林业大学河南环境科学2013一批理科523东北林业大学

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东北林业大学河北环境科学2015一批理科581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东北林业大学河北环境科学2015一批理科581东北林业大学河北环境科学2014一批理科602东北林业大学河北环境科学2012一批理科579东北林业大学河北环境科学2011一批理科593

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东北林业大学山西环境科学2015一批理科538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东北林业大学山西环境科学2015一批理科538东北林业大学山西环境科学2014一批理科560东北林业大学山西环境科学2013一批理科508东北林业大学山西环境科学2012一批理科543东北林业大学

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东北林业大学山东环境科学2016一批理科600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东北林业大学山东环境科学2016一批理科600东北林业大学山东环境科学2015一批理科608东北林业大学山东环境科学2014一批理科617东北林业大学山东环境科学2012一批理科606东北林业大学

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东北林业大学湖北环境科学2016一批理科574东北林业大学湖北环境科学2016一批理科574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东北林业大学湖北环境科学2016一批理科574东北林业大学湖北环境科学2016一批理科574东北林业大学湖北环境科学2015一批理科556东北林业大学

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东北林业大学吉林环境科学2016一批理科548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东北林业大学吉林环境科学2016一批理科548东北林业大学吉林环境科学2015一批理科551东北林业大学吉林环境科学2015一批理科551东北林业大学吉林环境科学2014一批理科586东北林业大学

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东北林业大学湖北环境科学2015一批理科556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东北林业大学湖北环境科学2016一批理科574东北林业大学湖北环境科学2016一批理科574东北林业大学湖北环境科学2015一批理科556东北林业大学湖北环境科学2014一批理科554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安徽环境科学录取分数线为567分(理科)。东北林业大学安徽环境科学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21环境科学理科本科一批普通类东北林业大学安徽环境科学招生计划2022专业名称批次类型学制人数环境科学本科

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东北林业大学安徽环境科学2016一批理科566东北林业大学安徽环境科学2016一批理科566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东北林业大学安徽环境科学2016一批理科566东北林业大学安徽环境科学2016一批理科566东北林业大学安徽环境科学2015一批理科592东北林业大学

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东北林业大学安徽环境科学2015一批理科592东北林业大学安徽环境科学2015一批理科592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东北林业大学安徽环境科学2016一批理科566东北林业大学安徽环境科学2016一批理科566东北林业大学安徽环境科学2015一批理科592东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