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服务中山市智能、生态、科技产业的创新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精神、设计沟通技巧和创新创业精神。掌握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具有3D打印原型设计、产品外观设计、设计策略制定、设计管理等核心能力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二、核心课程
产品创意手绘、产品三维表现、智能产品设计、LED灯具设计、卫浴产品设计、生态产品设计、产品模型制作。
三、技能证书
初级工业设计师 助理家具设计师
四、就业方向
产品设计(包括家具、灯具、五金、家电、交通工具类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品牌设计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4年4月,孕育于“国家火炬计划”,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举办,委托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是中山市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全国131所、广东省10所之一、中山市唯一一所集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于一身的中国高职“大满贯”学校。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园区、服务中山、面向大湾区”的办学定位,秉承“立德、明志、精业、惟新”的校训,坚持“高、新、特、精”的办学理念,坚持“院园融合”的办学特色,构建了高职教育的“中山火炬模式”。是全国不多的、没有“围墙”的“园区大学”,也是省内唯一以“园区模式”办学的高职院校。
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9300多人,教职员工434人,其中博士34人,硕士296人, 高级职称14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广东省高职教育专业领军人才8人、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人 、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6人、广东省技术能手4人、南粤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5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
——办学条件优越
学校位于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腹地,被九大国家级产业基地、七大产业集群、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多个省级以上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天然簇拥,学校坚持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将整个园区作为人才培养的实施空间,将学院“院园融合”的触角逐步延伸到中山新兴产业带。校企联合共建产教深度融合的生产性实训校区,构建了“政、校、企、行”多方联动办学机制。
——教学成果显著
学校对接中山市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医药、高端装备智造等新兴主导产业集群组建了6个专业群23个专业,拥有国家重点专业4个、骨干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发展专业2个、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15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6个、广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7个、广东省重点专业1个、广东省品牌专业8个、高职本科协同育人试点专业15个、中高职衔接招生培养改革试点专业10个、广东省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1个。主持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14门,拥有广东省精品开放课程17门。拥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1个、省级专业实训基地7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7个。拥有部省市共建“华南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实验基地”。荣获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广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人才培养成效突出
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学生近3万人。学校历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高达99.37%,高于本省高职院校平均就业率。70%以上的毕业生在大湾区就业,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数量与质量节节攀升。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00多项、省部级奖项300余项。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创建校内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立火炬众创中心,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学校毕业生中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创业精英。
——办学成绩斐然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脉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基础能力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先后成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全国200所、广东省11所之一、中山市唯一),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全国200所、广东省14所之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全国197所、广东省14所之一、中山市唯一)。成功获批为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试点单位、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广东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广东省成人教育先进集体、广东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国家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首批自主招生院校、中国包装联合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包装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德职教联盟副会长单位。学校的社会认可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上升。
| 校园风貌 | |
![]() |
![]() |
| 全景 | 教学楼一隅 |
![]() |
![]() |
| 办公大楼 | 足球场 |
![]() |
![]() |
| 进院大道 | 学生宿舍 |
![]() |
![]() |
| 实验楼 | 新教学楼 |
![]() |
![]() |
| 读书廊 | 蘑菇亭 |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校地处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常州,毗邻人文荟萃、历史悠久的春秋淹城,坐落在集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内。
学校始建于1958年,已有60余年办学历史,前身为1958年建校的常州市民办青山初级中学和1963年建校的常州市轻化工中等技术学校,二校合并后曾使用过常州市轻工业技术学校、常州轻工业学校等名称,2002年6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由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并于2019年5月通过教育部备案。
学校秉承“诚信、笃实、勤俭、创新”的校训、“爱生、敬业、厚技”的教风和“立志、勤学、践行”的学风,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明确“立足常州、面向苏锡常都市圈、辐射长三角”和“根植江苏制造、服务江苏工业”的办学定位,秉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赋能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增值成长,引领长三角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助力区域中小微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办学使命,建设“专业特色鲜明、对接区域产业、支持江苏制造、服务技能社会”的省内高水平、国内一流高职院校。
学校在2019年、2020年、2021年江苏省地方普通高等学校综合考核中连续三年获第一等次。学校是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教育部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设单位、教育部批准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建设单位、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全国轻工模具行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学校、江苏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试点院校。先后获得全国高职高专“育人成效50强”和“国际影响力50强”、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共100所高校,其中仅有15所高职院校)、第二批、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各1个、江苏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首批,全省高等职业院校唯一)、全国100所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全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 100 强”(首批31所)、全国轻工行业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地方普通高校领导班子考核优秀等次单位、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技能人才摇篮奖单位、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全省教育信息报送工作表扬单位、江苏省教育新闻舆论工作表扬单位、江苏省智慧校园、江苏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制度落实情况考核先进单位、江苏省外国文教专家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学生资助绩效评价荣获“优秀”等级等荣誉称号。在2022年广州日报GDI高职高专排行榜中,排名全国第85位、江苏省第16位。“十三五”技能大赛成绩单,我校排名全国第46位,江苏省第4位。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2020年“院校满意度”评价,我校位居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第15位,江苏省第4位。
设有材料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现代装备制造学院、智能控制学院、经贸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旅游与烹饪学院、艺术创意学院、轨道交通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海外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基础教学部(体育工作部合署)等4个教学单位。办学专业53个,覆盖装备制造、电子与信息、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等专业大类。学校现有全日制在籍学生一万三千余人,教职工近700人,副高以上职称比例达38.71%,硕、博士学位比例达80.56%,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90.09%。
学校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了以全国劳模邓建军为杰出代表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十万余名。学校构建“德育铸魂、智育塑才、体育强身、美育润心、劳育励志”五育并举的培养格局,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和最大增值,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落实落细落小”成效明显,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及省市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近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一等奖18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7项,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一等奖43项、二等奖66项、三等奖88项。在2018年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获金奖,全国仅有两所高职院校获得金奖,实现了高职院校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零的突破,2020年、2021年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江苏“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9项。在“挑战杯”“黑科技”专项赛国赛获“行星级”作品奖1项,“挑战杯”省赛中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8项。据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就业率数据,学校近十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稳居98%以上,为促进苏锡常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获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17项,立项数居全国高职专科院校第一。
学校高度重视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引培工作,特别是聚焦高职教育特色,大力弘扬“工匠文化”,强化教师“双师型”内涵建设。在以邓建军为代表的12位江苏省产业教授和17位常州市产业教授的引领下,形成了以“江苏工匠”韩迎辉、周晶为代表的一批“工匠教师群体”,以及以“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李昆益老师为代表的一批“爱生善教教师群体”。拥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劳动模范2人、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校长1人、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新一届全国行指委委员2人、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个、江苏省技能状元1人、江苏省技术能手5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名、“省333工程”项目培养对象5人、江苏教育科研先进个人1人、省轻工行业提名工匠1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3人、高级技师35人、技师89人。5位教授入选常州市政府智库,为服务地方产业结构与升级建言献策。
学校积极服务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国家战略,依据行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实际,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有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2个、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7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数控技术专业群)、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5个、省级重点专业群3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获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国家资源库子项目6个、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6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5本、教育部“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1本、省级重点教材27本、十四五”职业教育江苏省规划教材8本。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参与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28个。学校综合实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学校紧密结合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建有首批国家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国家级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江苏省家电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实训基地、现代制造装备控制与维护实训基地、江苏省高校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心、化学基础课教学实验中心、江苏省数字化设计与研发中心、江苏省LED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100多个实验实训中心。智能制造生产线实训平台和“互联网+”商务场景实训平台2个江苏省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生产线实训基地。协作机器人开发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019年立项省级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智慧制造产教融合集成平台。
学校坚持“合作互赢、服务区域”的理念,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平台,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先后与星宇车灯、常发集团、今创集团、江苏恒立液压等行业头部企业紧密合作,牵头成立全国智能化钣金制造职教集团,校企共建了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6个、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7个。“十三五”期间,作为第一承担单位共承担纵向项目271项,横向科研项目41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35项,市级科研项目70项。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江苏省社科精品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育研究成果奖三等奖1项。2020年,《基于测量反馈控制的量子自旋系统最优演化过程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成功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现了我校在该类项目上“零”的突破。立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3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项目2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新时代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研究创新团队”获批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
学校持续不断地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形成了“工匠精神培育”与“感恩知责教育”“双轮联动”的学校文化育人模式。2006年开始,学校就提出了构建以杰出校友、“大国工匠”邓建军“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开展了一系列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精益求精、严谨守信的工匠精神;同时,以受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我校余美芳老师“全国文明家庭”事迹为发轫点,通过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诚信、友善、孝老、感恩、知责的精神,以特色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学校文化建设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三等奖、中国机械教育协会素质教育成果一等奖。
学校围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推进品牌专业国际化合作项目建设为抓手,以“走出去”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为突破口,全方位、立体化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社会服务和学术交流等国际化工作。学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德国巴腾符腾堡州合作,开展中德“胡格教学模式改革”项目,探索德国职教模式本土化改革;成立塔吉克斯坦研究中心,不断加强中塔在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联合研究等方面的国际交流。2016年以来,招收来自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苏丹、老挝等30多个国家500余名留学生,提升了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学校获留学江苏优秀人才遴选计划、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金砖国家首届智能制造技能大赛一等奖、第二届中英“一带一路”国际青年创新创业技能大赛中国区总决赛金奖。学校与南京工业大学等本科院校达成合作意向,开通了留学生升本通道,留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展望新时代,学校正持续推进“八大工程”“六大重点项目”“三十大核心指标”,即常工业“863”计划,阔步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期、贯彻落实二次党代会目标任务接续奋进期。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找寻新坐标,筹谋新征程,抓住教育部江苏省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良好机遇,为不断打造高职教育类型特色,推动常州、江苏乃至长三角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作出新贡献。
常州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它北倚长江、东濒太湖,置身于上海和南京两大都市圈中。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就坐落在这一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常州,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身居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常州大学城内。
就业方面,学院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在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建立了500多个就业基地,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十多年稳定在98%以上,自2006年以来连续被评为江苏省就业先进单位。学院承诺为每个毕业生免费提供终身就业推荐服务。

专业介绍艺术设计类产品艺术设计(日用品)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层次专科(高职)学制三年培养目标:培养能运用现代设计方法与技术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和推广,掌握多种产品设计与制作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学制学历:三年制大专主干课程:设计造型基础、装

专业介绍艺术设计类产品艺术设计(工艺品)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层次专科(高职)学制三年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与现代设计理念,掌握传统工艺制作技法和现代设计技术手段,具备市场竞争能力的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学制学历:

专业介绍艺术设计类产品艺术设计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层次专科(高职)学制三年专业代码:670102学制与招生对象:三年,高中毕业生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熟悉应用平面图形、三维图形及模型表达产品的设计方案,掌握产品造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分数线类型专业名称地区批次最高分最低分最低位次历史类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江苏专科批-物理类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江苏专科批-历史类国际商务江苏专科批-物理类模具设计与制造江苏专科批-物理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江苏专科批-物理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分数线类型专业名称地区批次最高分最低分最低位次物理类智能光电技术应用江苏专科批-物理类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江苏专科批-物理类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江苏专科批-物理类模具设计与制造江苏专科批-物理类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江苏专科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分数线类型专业名称地区批次最高分最低分最低位次历史类空中乘务江苏专科批-物理类物联网应用技术江苏专科批-物理类模具设计与制造江苏专科批-物理类国际商务((工业技术))江苏专科批-历史类国际商务江苏专科批-物理类城市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