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名 | 学校 | 类型 | 年份 | 专业名称 | 最低分 |
|---|---|---|---|---|---|
| 2 | 宁波大学 | 综合 | 2021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616 |
| 3 | 宁波诺丁汉大学 | 综合 | 2021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590 |
| 4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 综合 | 2021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568 |
| 5 | 宁波工程学院 | 综合 | 2021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563 |
| 6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 综合 | 2021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 | 557 |
| 7 | 浙江万里学院 | 综合 | 2021 | 国际经济与贸易(2+2) | 545 |
| 8 |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综合 | 2021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536 |
| 9 | 宁波财经学院 | 综合 | 2021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520 |
| 10 | 宁波财经学院 | 综合 | 2021 | 国际经济与贸易(大宗商品交易) | 518 |
| 排名 | 学校 | 类型 | 年份 | 专业名称 | 最低分 |
|---|---|---|---|---|---|
| 2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 综合 | 2021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493 |
| 3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 综合 | 2021 | 国际经济与贸易(韩语方向) | 484 |
| 4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 综合 | 2021 | 国际经济与贸易(西班牙语方向) | 482 |
| 5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 综合 | 2021 | 国际经济与贸易(德语方向) | 481 |
| 6 |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 综合 | 2021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479 |
| 7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 综合 | 2021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478 |
| 8 |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 综合 | 2021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462 |
宁波大学于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捐资创立,邓小平同志题写校名,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浙江省、教育部、宁波市共建高校,国家海洋局与宁波市共建高校,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曾指示:“希望宁波大学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为浙江建设创新型省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海内外“宁波帮”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建校之初,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杭州大学五校对口援建,高起点开始办学历程;1992年列入全国高校招生第一批录取院校;1995年通过原国家教委首批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6年原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和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合并组建新宁波大学;2000年被浙江省政府列为省重点建设大学;2011年成为国家海洋局与宁波市共建高校;2012年成为浙江省、教育部、宁波市共建高校;2015年入选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经过几代宁大人的艰苦创业,学校已成为一所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校百强行列。拥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设有25个学院、10个校级直属研究机构、3家直属附属医院。据ESI公布数据,工程学、临床医学、化学、材料科学、动植物科学、农业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等7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拥有省一流A类学科7个、省一流B类学科6个。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5个,本科招生专业60个。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权、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来华国际学生资格、招收港澳台学生资格。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513名,各类研究生9919名(含留学研究生195名),国际学生1741名(其中学历生1603名),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13327名。现有教职工3063名(其中教学科研人员2059名),其中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3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704人,博士学位人员1556名。主校区位于宁波高教园区北区,另有梅山校区、植物园校区等多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037亩。图书馆馆舍总面积5.1万平方米,有纸质图书303.55万册、电子图书243.4万册。共有仪器设备总值13.1亿元。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建设一流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培养尊重学生选择权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现有“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1个,国家特色专业6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个,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项,通过国内和国际认证专业8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1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另有非直属附属医院10家和临床教学医院10家。现有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5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文授课品牌课程1门,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个。研究生教育质量位列全国百强行列,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建有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5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成特等奖1项,省教育学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省优秀示范课程9门,省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29项,全国各专业学位教指委优秀案例29项,省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45项。
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特色教育。连续6年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高校先进集体奖”(全国仅4所),在第六届、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金奖总数均位列全国第二,前七届大赛中共获得19金19银3铜的成绩。连续9年在全国“挑战杯”“创青春”系列竞赛中蝉联赛事“优胜杯”,成绩稳居全国前20名。学生就业率位列省属高校前列,2020届毕业生一年后对母校的满意度全省第三,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调研结果全省第二。学校被列为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教导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单位、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就业工作典型50强高校、浙江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浙江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学校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其中1名为外籍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3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名,乌克兰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级特优人才32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7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入选者3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名、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带头人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4名,省顶尖人才1名、省特级专家4名,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名、国家、省突出贡献专家13名,省级特优人才48名,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3名,省151重点资助人才7名、第一层次19名。
学校大力推进科研创新和地方服务。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实现了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项的全面突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稳居省属高校前3位,位列全国高校前70位,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目前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层次科研奖项)6项,获奖总数及二等奖获奖数均并列省属高校第一。学校建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牵头单位)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成果推广机构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3个,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1个,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1个,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教育部联合授牌的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9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浙江省“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重点专业智库2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浙江省高校新型智库3个,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支撑智库1个,国家民委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高校高等教育数字资源中心宁波分中心。与各级政府共建地方研究院5个,与龙头企业共建校企研究院13个,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建校企(地)科研合作平台175个,实现千万级以上专利转让1项、作价投资2项,获评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连续四年获得全国唯一面向政产学研金用结合的最高荣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9项,获全国技术市场领域最高奖项“金桥奖”突出贡献优秀项目奖和一等奖各1项,获大学创业世界杯全球决赛总冠军,实现中国参赛队伍该项赛事零的突破。
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学校已与国外1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大力推进师资国际化和专业国际化,每年聘有100余名长期外籍教师。建有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法临床医学双博士项目、中澳MBA项目、中美精算本科项目、中加汉伯项目等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有冰岛北极光孔子学院和马达加斯加塔马塔夫大学孔子学院。近年来,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的人数大幅提升,学校获批“力学与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和“临床医学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2个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学校牵头成立“中国-中东欧大学体育教育与研究”国际联盟。学校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来华学历国际学生规模稳居省属高校首位,自费来华学历国际学生规模居全国第14位。在“软科”发布的2020中国大学排名之国际学生比例百强名单中,位列全国第13名。
学校大力推进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开展了校际学术及教育交流与合作,与台湾海洋大学、台湾淡江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等34所台湾高校签订了校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协议。1993年,首开海峡两岸大学生交流互访先河,甬台两地大学生互访25次。与香港中文大学开展的甬港两地大学生互访研修活动,被列为教育部专家项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宁波大学正秉承“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校训和“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务实创新、与时偕行”的宁大精神,深入实施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努力向着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
宁大给予年轻学子南天门昂首挺胸的自信、大草坪宽阔坦然的胸怀和白鹭林平静祥和的心态。良好的成才成长环境、和谐浓郁的学术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培养了宁大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务实进取的良好品质,使宁大真正成为“藏龙卧虎”之地,优秀学生层出不穷。他们中既有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优秀学子,更有一系列奉献社会、播撒爱心、知难而上的先进典型———全国十佳法官、谱写爱心的志愿者、企业董事长、优秀毕业生等等,从一个个侧面展现了宁大学子的风采。
1、 连续四年获得土木工程全国奖的优秀毕业生
2009年9月,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传来喜讯,经专家评审及土木工程学会核准,我校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2009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曹茜茜荣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校优秀毕业生”称号。这是我校学生自2006年以来,连续第四次获得该荣誉奖项。此前,该学院2006届毕业生傅嘉、2007届毕业生金华建、2008届毕业生孔铭钟已相继获此殊荣。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校优秀毕业生奖”又称“詹天佑土木工程高校优秀毕业生奖”,与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并称为土木工程专业三大全国性奖项,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为奖励土木建筑工程类高校优秀毕业生而设立的。1997年开始,每年从全国包括港、澳地区的400多所土木建筑工程类专业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推选,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的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每年获奖人数为25名左右。由于该奖项的评选条件非常严格,程序正规、竞争激烈,特别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考察。多年来,获得该奖项的学生主要为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土木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宁大毕业生能连续四年获此殊荣,这在浙江省内也是首屈一指的。
据了解,这几位获奖学生的共同点是大学期间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四位毕业生均是中共党员,均获宁波大学特等奖学金、一等奖学金。2006届的傅嘉、2008届的孔铭钟还相继担任学院的学生会主席,2009届的曹茜茜曾任学院团委副书记,三人均获校“十佳学生”荣誉称号,而2007届的金华建则于当年考取了国内知名高等学府――同济大学继续深造。他们学习成绩优异,社会活动能力强。当然,他们的成长更离不开学院在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2、醉心研究的博士后孙培源
山东学生孙培源1993年考入宁波大学应用数学系,1997年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并于2000年获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获得 管理学 博士学位,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 从事 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浙江赛区二等奖,并被评为94-95学年度宁波大学十佳学生等。
第一次离家,到这么远的地方独自生活,对家的思念可谓刻骨铭心。那时最常做也是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在想家的夜晚,一个人悄无声息地坐在教学楼五楼的某个教室里,透过玻璃窗,遥望甬江边星星点点的灯火,让心中最落寞的部分得到些许舒缓和安慰。宁大的夜,甬江水静静地带走对家的依恋;江边的灯火和那不时飘来的汽笛声,不知温暖了多少异乡漂泊的宁大人的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山东到宁波,从杭州到上海,从中国到海外,他一次次踏上征途。生命的旅程正是由这样一段段或坎坷或平坦的经历拼接而成的。成长也就在这一深一浅的脚印中慢慢堆积。
3、被世界名校争抢的张国平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诺丁汉大学、拉夫堡大学、布里斯托尔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这些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高等学府,让莘莘学子梦寐以求。而就是这些知名学府,却同时向宁波大学的一位本科生伸出“橄榄枝”。
这位本科生叫张国平,是宁波大学建工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毕业生,截止当年4月底,他已累计收到世界各地共20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最终,张国平选择了以全额奖学金就读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空间规划专业。
来自辽宁大连的张国平,有着北方人的豪爽,和同学相处的很融洽。他的毕业论文是4万字的《宁波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变化研究》,获得了优秀论文中的最高分,同时将在有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谈及未来的打算,张国平充满信心。“如果在瑞典读完硕士,我希望能去美国的麻省理工读博士”。
4、走向外交部的杨天文和冯胤
走进外交部,成为一名外交官,是多少人从小的梦想。但是,它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也许,正是因为外交梦的美丽而遥远,才使她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也让更多的人为之努力。2002年,我校外语学院98级毕业生杨天文被国家外交部录取。2003年,我校外语学院99级毕业生冯胤又被国家外交部录取。2003年9月,宁波大学被外交部列入招收应届毕业生定点院校。
国家外交部每年都会面向全国高等院校招收公务员,但是,并不是什么人想去就能去,也不是哪所大学的毕业生想进就能进的。外交部在全国生源学校即全国重点英语院校和重点综合性大学优先招考符合标准的本科生、研究生 和 博士生。在浙江省,此类院校只有两所:浙江大学和宁波大学。
5、吸引国外风险投资1000万的徐毅和他的公司
前不久,宁波大学孵化的创业团队——宁波奇境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获得风险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并顺利入驻宁波市鄞州区,改名后注册成立浙江宣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该区知名高新科技企业之一。徐毅就是该公司总裁。
徐毅称自己是个“爱折腾”的人,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读大学时,他经过认真调研发现,电脑已成为大学生必备的消费品,但宁大离城区较远,电脑维修十分不便,这成了他尝试创业的契机。在学校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基础上,他和几个同学独立办了“电脑驿站”,不仅向学生提供了各种技术服务,还获得了网通校园独家代理权。
大学毕业后,徐毅成立了浙江宣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宁波市知名高新技术企业之一,也是首家兼具网络游戏研发与运营资质的专业游戏公司。去年,该公司在融资过程中博得风险投资者的青睐,最终获得1000万的风险投资。这笔资金主要被用于打造网络游戏平台――“我来玩”和具备核心技术游戏产品的研发上。现在,公司已成为新一代的互联网产品运营平台,他们自主研发的游戏已经和酷狗音乐盒、PPS播放器、360安全卫士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于09年9月与韩国The5集团签约,登陆韩国市场,同年12月打入日本市场。
在宁大读书时,徐毅的创业举动得到了学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现在公司发展势头强劲,他觉得到了自己回报母校的时刻。宣逸与宁大合作建立了实训基地,给包括信息学院、商学院等相关专业的同学提供实习平台。
6、学生团队勇夺全国“挑战杯”金奖
去年,我校“M-home”特种用房创业团队荣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这是我校在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取得的历史性重大突破。
“M-home”特种用房创业项目是结合当前抗震救灾的历史背景下,旨在为灾区提供临时居住用房,为建筑工地提供临时的办公、居住场所,为旅游区提供临时宾馆而开发的创业计划。该房具有可移动、可压缩、可拆装和整体性等优点,其创意独特性、主题契合性、市场前瞻性和团队优秀性成为该项目致胜的关键因素。
此次获奖是我校历史上首次获得全国“挑战杯”赛事最高奖——金奖,也是学校近年来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大力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所取得的喜人成果。这是我校学生创新工作多年来扎实积累、积极开拓的精神积淀,是建工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文学院以及校团委等多方合力、精诚协作的成果回馈。参赛期间,由学校赛前精心制作、并专程运送到四川的特种用房模型一经展示,就引起了较大的轰动,“宁波大学把特种用房送到了灾区”在赛场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中央电视台记者专程前来采访,并在一套《新闻联播》和四套新闻中播出。该项目也得到了大赛评委的好评和风险投资商的关注,他们均对项目表示出较大的兴趣。应灾区青川一学校要求,我校参赛师生将为参赛制作的实体特种用房捐赠给了该校。
7、校友叶建荣:“好奇心”铸就大事业
生活中常用的饮水机,再加上一个净水器,他竟搞出来100多项专利。这些专利
源源不断地为他创造财富,连著名的日本三菱公司都要向他缴纳专利费。他就是宁波沁园集团董事长、我校1984级数学系校友叶建荣。
任何事,哪怕不是自己喜欢的,但一旦去做了,叶建荣就会踏实而认真地完成。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叶建荣有一次在家里请朋友吃饭,中午打电话让人送水,到做晚饭的时候,水还没送到。当时他想能不能搞一个净水器和饮水机配套使用,自来水在净水器里过滤一下就能用了?好奇心成就了他的大事业,学数学出身的叶建荣开始自学开发净水器。17个月后,他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饮水机专用净水器竟然就这样诞生了!他给取名为沁园QY98-1型远红外矿化净水器,并于1998年6月注册成立了宁波沁园科技环保有限公司。叶建荣领导的沁园集团一直十分重视技术创新,专门设立了技术创新资金,累计投入研发活动资金3000万元,并引进教授级高工、高级工程师等大量科技人才,开发了数百个品种的新产品,使得沁园的技术创新达到了3个100%:申请的专利100%获成功、所获专利100%转化为产品、所有产品100%拥有知识产权。
去年,宁波沁园集团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是家电行业唯一荣获此殊荣的企业。创业有成后,叶建荣校友不忘母校,在宁波大学建校20周年暨三校合并10周年之际,他为母校捐赠10万元和饮水机40台,作为贫困学生基金和校庆贺礼。
学校认同并执行考生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主管部门的有关加分政策。
宁波大学有学生食堂近8个,种类齐全,可以品尝到全国各地优秀风味。
伙食标准因人而异,平均约350~400元/生/月。
学校2011年分省分大类(专业)招生计划、选考科目以及其他要求以各省教育考试院(招生办)公布的为准。
也可进入宁波大学招生办网站(http://zsb.nbu.edu.cn)查询。
凡要报考我校的外省艺术文理考生必须参加我校组织的艺术类专业考试,并且专业成绩达到我校划定的合格线;文化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份划定的艺术类本科线;英语单科成绩原则上要求达到60分及以上。符合以上要求的考生,我校将分省按综合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名录取。
美术类、音乐类综合分换算方式:专业成绩×7.5×50% + 文化成绩×50%。(7.5为文化课满分为750的省份,如440则改为4.4,如此类推。)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浙江省职教先进单位——宁波职工业余大学和浙江省重点中专——宁波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升格建立,传承了优秀职教基因和匠心育人文化,具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学校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浙江省重点建设高职院校和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先后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学生管理50强”,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教学资源50强”“学生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教师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以及“2019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等。
学校地处由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大榭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及北仑港区组成的宁波北仑新区,设置与区域绿色石化、高端装备制造等万亿级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的绿色化工、智能制造等8个专业群,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和33个专科专业。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1万余人,毕业生留甬就业率年均6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保持在94%以上,有效支撑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双师双能”师资队伍,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教学名师、全国行业教学名师、教育部产业导师资源库技术技能大师、黄炎培职业教育“全国杰出教师”、“全国技术能手”、“浙江工匠”等获得者13人,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3个、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服务先进制造专业领军教学团队1个。
学校以“融港链天下、荟智育匠才”为发展愿景,持续推进政校企三方联动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形成“地市共建、区校合作、院园融合”的地方高职院校办学“宁波模式”。持续与海天集团、吉利汽车、镇海炼化、浙江恒河等全球、全国行业领先企业开展“双元制”“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建“海天大学”等企业大学、产业学院,是教育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着力开展“生产生活一线科研”,校企共建浙江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轻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劳模(技师)创新工作站等科研创新平台,参与牵头制订国家、省市行业技术标准37项,是国家自然基金依托单位,成果转化为企业增值年均超13亿元。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是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建设形成“素能融合、专创融合、书证融合、数教融合、学研融合、赛教融合”的“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10个骨干专业、6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入选教育部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认定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主持建设“职业教育半导体照明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等4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牵头制订教育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标准和人社部国家职业技能新标准。作为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形成了普及激发—实践培育—孵化选拔的“三螺旋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了“创客培育+创业孵化+企业加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学生在各类学科和技能竞赛成绩居于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学校大力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国际化办学。引进澳大利亚TAFE、英国EAL、德国双元制AHK等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着力本土化开发与建设,创新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商务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教育部“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以及全国首家“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牵头成立单位,在国际职教合作交流中起到引领作用,累计为123个发展中国家开展面向官员为主的培训达3691人;累计为近60家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业务;在贝宁成立“中非(贝宁)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斯里兰卡成立“丝路学院”,为肯尼亚、老挝、卢旺达、缅甸等多国提供了职业教育整体建设方案,入选“未来非洲——中非职教合作计划”并成为中非技能等级证书项目秘书处,已逐步成为“一带一路”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引擎;职教国际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已成功出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蓝皮书》“南亚卷”“东盟卷”。学校成为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中方执行秘书处。
学校建立包括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社会资助的“奖、贷、助、勤、补、减、免”的多元学生资助体系。
政府资助
(一)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励志奖学金详见《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奖学金管理及考评办法》
(二)国家助学金
1.申请对象: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学生;
2.资助金额:分为两档,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500元;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500元。
3.申请的基本条件:
(1)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3)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
(4)勤奋学习,积极上进;
(5)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
(三)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以帮助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为目的、运用金融手段支持教育,资助我校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形式。贷款金额每人每年不超过8000元。
(四)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
国家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以及直接招收为士官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生,在入伍时对其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实行一次性补偿或对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实行代偿;应征入伍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含新生)退役后自愿复学或入学的,国家实行学费减免。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及学费减免标准,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
(五)退役士兵教育学费资助
对退役一年以上,考入全日制普通高校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根据本人申请,由政府给予学费资助,资助标准为本专科生(含高职)每学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生活费及其他奖助学金资助,按照国家现行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
浙江省地方属普通高等学校中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含高职),自愿到浙江省的一类一档地区和海岛县基层单位工作,服务期达3年以上(含3年)的,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每生每学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
校内资助
(一)绿色通道
为切实保证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顺利入学,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学校一律按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二)学生奖学金
学校设立各类奖学金,详细内容见《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奖学金评定及管理办法》文件。
(三)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有组织的劳动和社会服务,获得一定报酬的资助方式。详细内容参见《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勤工助学管理工作实施细则》。
(四)学费减免
对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来自“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且未受过违纪处分的学生可减免部分学费,减免标准为3000元/年。
(五)赴国(境)外交流项目专项补助
为鼓励支持我校学生赴国(境)外高校、企业或国际组织学习、交流、实习等,为学生提供国际文化背景下的海外学习、实习机会,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学校设立学生赴国(境)外交流项目专项补助。详细内容见《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赴国(境)外交流项目专项补助管理暂行办法》。
(六)发展性资助项目
发展性资助项目重在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真正实现“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每学期开展发展性资助项目申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或团队按照义工服务类、学业提升类、就业创业类、创新创意类、社会实践类等主题进行申报,项目分常设性项目与临时性项目,项目资助经费一般为500—3000元。
(七)临时性困难补助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或分院在特殊时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走访并发放一些慰问金或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的适用范围:
1.家庭遭受自然灾害导致经济出现困难。
2.父母亲(或法定监护人)遭受重大变故导致经济出现困难。
3.本人患重大疾病或遭受其他变故出现经济困难。
4.因为其他外在因素导致在校期间出现临时经济困难。
5.经主管部门批准的其他特殊情况。
思源基金
思源项目是学校与宁波北仑慈善总会共同设立的助学基金,由全校师生、校友和企事业单位等爱心人士(单位)捐赠。可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学费、生活费、小额创业经费等资助。详细内容参见《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思源基金管理办法》。
社会捐助
各级慈善机构、企事业单位通过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各类资助。

宁波经济学专业最好的大学2023年:宁波诺丁汉大学(本科)宁波经济学专业排名1、本科排名学校类型年份专业名称最低分2宁波诺丁汉大学综合2021经济学(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618宁波诺丁汉大学3名软

工商强,但是要我考的话我考宁大,离家比较近

宁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升本公办大学:浙江万里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2所大学。宁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升本公办大学专业列表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学校代码学校名称学制类型学费人数免试备注014国际经济与贸易0014浙江万

宁波国际商务专业最好的大学2023年: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本科)、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宁波国际商务专业排名1、本科排名学校类型年份专业名称最低分2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综合2021国际商务5643宁波工程学

宁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最好的大学2023年:宁波财经学院(本科)宁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排名1、本科排名学校类型年份专业名称最低分2宁波财经学院综合2021汉语国际教育526宁波财经学院41名校友会(民办三类)

宁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最好的大学2023年: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宁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排名1、本科排名学校类型年份专业名称最低分2浙江万里学院综合2021会展经济与管理5513浙江万里学院综合2021会

宁波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最好的大学2023年:宁波诺丁汉大学(本科)宁波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排名1、本科排名学校类型年份专业名称最低分2宁波诺丁汉大学综合2021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宁波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最好的大学2023年: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宁波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排名1、专科排名学校类型年份专业名称最低分2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综合2021纺织品检验与贸易442浙江

宁波经济与贸易专业最好的大学2023年: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宁波经济与贸易专业排名1、本科排名学校类型年份专业名称最低分2浙江万里学院综合2021经济与贸易类546浙江万里学院361名软科(综合)293名

宁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最好的大学2023年:宁波大学(本科)、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宁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排名1、本科排名学校类型年份专业名称最低分2宁波大学综合2021国际经济与贸易6163宁波诺丁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