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各专业排位:
1.中国语言文学类综合普通类排位13217(需要考637分);
2.法学类综合普通类排位13658(需要考636分);
3.公共管理类综合普通类排位15673(需要考633分);
4.外国语言文学类综合普通类排位16853(需要考631分);
5.经济与贸易类综合普通类排位17063(需要考630分);
6.工商管理类综合普通类排位17027(需要考630分);
7.计算机类综合普通类排位17648(需要考629分);
8.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综合普通类排位18091(需要考629分);
9.电气类综合普通类排位18687(需要考628分);
10.人工智能综合普通类排位18638(需要考628分);
11.机器人工程综合普通类排位19633(需要考627分);
12.电子信息类综合普通类排位19769(需要考626分);
13.数学类综合普通类排位20747(需要考625分);
14.遥感科学与技术综合普通类排位20869(需要考625分);
15.土地资源管理综合普通类排位21170(需要考624分);
16.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综合普通类排位21274(需要考624分);
17.建筑类综合普通类排位22394(需要考623分);
18.安全科学与工程类综合普通类排位22130(需要考623分);
19.材料类综合普通类排位22649(需要考622分);
20.机械类综合普通类排位22953(需要考622分);
21.土木类综合普通类排位23839(需要考621分)
2021年中国矿业大学各专业浙江排位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 浙江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637 | 13217 |
| 法学类 | 636 | 13658 |
| 公共管理类 | 633 | 15673 |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631 | 16853 |
| 经济与贸易类 | 630 | 17063 |
| 工商管理类 | 630 | 17027 |
| 计算机类 | 629 | 17648 |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629 | 18091 |
| 电气类 | 628 | 18687 |
| 人工智能 | 628 | 18638 |
| 机器人工程 | 627 | 19633 |
| 电子信息类 | 626 | 19769 |
| 数学类 | 625 | 20747 |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625 | 20869 |
| 土地资源管理 | 624 | 21170 |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624 | 21274 |
| 建筑类 | 623 | 22394 |
|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 623 | 22130 |
| 材料类 | 622 | 22649 |
| 机械类 | 622 | 22953 |
| 土木类 | 621 | 23839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中国矿业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1.培养目标与要求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江苏省重点学科,积极适应数字强国和新工科发展战略,立足满足我国对大数据分析与管理类人才的迫切巨大需求,着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熟练掌握统计分析、运筹优化、大数据建模与决策等技术、方法和工具,特别是在能源、安全、环境等方面从事大数据管理与治理、数据挖掘与建模、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大数据战略规划等领域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应达到相应基本要求,力求成为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人才和未来开拓者。
2.课程设置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立足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以“为学生创造成长价值”的教育教学理念,现已创立了基于职业价值链的培养模式,采取“案例研讨、人际互动、技能锤炼、创新实践”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以自我认知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组织推动能力、决策领导能力、应变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大数据智慧决策的胜任力“五力”模型,在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教练、学生能力提升方面,已创出了自己的特色,已形成本科、专业型硕士、学术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多层次的办学格局。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大数据分析技术、Python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系统工程导论、决策理论与方法、计量经济学、市场研究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技术、大数据系统架构、大数据管理方法与应用、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推荐系统导论、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
主要的专业实践项目有:Python程序设计上机实践、WKB团队培训、大数据分析基础实训、大数据统计计量分析实训、能源大数据分析实训、专业综合实践、创新创业实践、毕业设计。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还依托学校和学院,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采取国际化教学,通过交换生、境外实习、学术交流等形式为本科生提供国际化教学资源、为本科生出国提供指导和资助。
3.学制、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学制:4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4.就业情况
作为国家急需的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人才,中国矿业大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毕业生将成为“视野广、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受到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热切期盼和青睐。
本专业毕业生可运用统计分析、运筹优化、大数据建模与决策等技术为各级政府部门或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大数据管理与治理、数据挖掘与建模、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大数据战略规划等工作,亦可在相关院校和研究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并可继续攻读管理科学与工程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
海量数据,无限资源,中国矿业大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期待与你发掘价值,创建未来!
电子信息类
人工智能
中国矿业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专业定义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例如:人脸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基于用户兴趣的智能算法推荐技术。
课程体系
《人工智能、社会与人文》、《人工智能哲学基础与伦理》、《先进机器人控制》、《认知机器人》、,《机器人规划与学习》、《仿生机器人》、《群体智能与自主系统》《无人驾驶技术与系统实现》《游戏设计与开发》《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的现代方法I》、《问题表达与求解》、《人工智能的现代方法II》、《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
就业方向
实际应用:机器视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专家系统,自动规划,智能搜索,定理证明,博弈,自动程序设计,智能控制,机器人学,语言和图像理解,遗传编程等。
公共管理类
土地资源管理
中国矿业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资源管理基本知识,
接受土地调查与规划、土地政策分析、地籍管理、房地产估价等基本技能训练,具有“测、绘、规、
估、表、籍”和计算机应用等实践能力,能适应新时期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工作
和研究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土地规划、
测量、计算机、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等的培养和训练,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
本知识,能够胜任土地利用与管理工作,具有独立从事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教学、研究和管理的
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土地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土地调查、土地评估、土地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应用及土地
开发经营的技术; 3.有土地利用与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管理的发展动态; 6.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 核心课程:管理学原理、法学概论(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土地
行政管理学)、国土资源概论(土地资源学)、土地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学、地
籍管理、测量学、土地利用工程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土地资源管理实习、土地资源管理专题调查、测量实习、毕业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测量学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或工学学士。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
中国矿业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
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够在营利性和
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企
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和问题的基本
能力;
4.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
批判性思维能力。
主干学科:工商管理。
核心课程: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生产运作
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实习(含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本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
材料类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中国矿业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专业代码:080414T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概论、近代物理概论(量子物理、统计物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应用电化学、薄膜物理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研究方法与现代测试技术、新能源材料设计与制备、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储能材料与技术、半导体硅材料基础、硅材料检测技术、化学电源设计、化学电源工艺学、半导体照明原理与技术、薄膜技术与材料、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工艺、太阳能发电技术与系统设计等。
相近专业: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冶金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复合材料与工程 焊接技术与工程 生物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学科基础,系统掌握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设计与制造工艺、测试技术与质量评价、新能源系统与工程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研究和开发新材料、新工艺的初步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学科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2.较系统地握新能源材料、器件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具有研究和开发新材料、新工艺的初步能力;3.掌握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设计与制备、加工与改性、性能检测和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选择和设计新能源材料与新能源器件加工工艺、新能源系统与工程的初步能力;4.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本专业必须的制图、设计、计算、测试、调研、文献查阅、实验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5.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听、说、读、写的初步能力,达到国家、学校规定的英语水平考试;6.具有本专业必需的计算机应用基本知识和技能;7.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勇于进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探索、开发和应用;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测绘类
遥感科学与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遥感科学、空间科学、电子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知
识和基本理论,能在测绘、国土、国防、林业、农业、海洋、资源、环境、交通和规划等领域从事传感
器的集成与设计、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专题信息提取、遥感数据建模与反演、数字化测绘和遥感
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生产、开发、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遥感传感器原理、遥感对地观测机理、遥感数据分析处理和
遥感技术应用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遥感传感器集成、遥感野外数据采集、遥感影像判读
与解译、遥感专题制图、航空航天测绘、数据处理算法设计与实现、遥感应用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基
本训练,掌握遥感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地形测绘、专题信息提取及应用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的数学、物理、地理、电子、计算机、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
的相关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传感器的集成、遥感对地观测数据的获取、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遥感数据的应用等
技术;
3.具有利用遥感数据进行专题信息提取、遥感数据建模与反演、数字化测绘和遥感信息服
务的初步能力;
4.熟悉测绘、遥感、航空航天和计算机等领域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战
略等有关政策与法规;
5.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技术文献,具有
一定的英语写作和交流能力;
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实际工作和创新能力,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
主干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本专业的知识体系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3部分构成。通识教育
包含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和实践训练等;专业教育包
含专业基础、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验与实践训练等,涵盖物体几何与辐射特性、电磁波及其大气
传输、卫星轨道与遥感平台、传感器成像机理、影像获取与传输、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和地理空间
信息等核心知识领域;综合教育包括思想品德教育、专业实践教育、社情国情教育,通过开展各种
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45学时)、遥感物理基础(36学时)、摄影测量基础(72学
时)、数字图像处理(45学时)、遥感原理与应用(54学时)、遥感图像解译(36学时)、地理信息系
统原理(45学时)、GPS原理及其应用(45学时)、航空与航天数据获取(45学时);成像传感器原
理(72学时)、微波遥感(36学时)、遥感应用模型(45学时);数字摄影测量(72学时)、近景摄影
测量(45学时)、激光雷达数据处理与应用(36学时);空间数据库(54学时)、空间分析(45学
时)、网络GIS(54学时)。
示例二:地图学(56学时)、遥感原理及应用(40学时)、摄影测量学(40学时)、地理信息系
统原理(48学时)、遥感解译与制图(32学时)、遥感数字图像处理(40学时)、数字摄影测量(24
学时)、全球定位系统原理及应用(40学时)、微波遥感(40学时)、普通地质学(32学时)、自然地
理与地质学(40学时)、地质遥感(32学时)、国土资源遥感(32学时)、遥感应用模型(48学时)。
示例三:遥感原理与方法(54学时)、微波遥感(36学时)、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36
学时)、数字摄影测量(45学时)、GIS原理(45学时)、气象学与气候学(45学时)、大气物理与大
气探测(45学时)、地学数理方法(45学时)、人文地理(45学时)、自然地理(45学时)、遥感地学
分析(36学时)、大气遥感(45学时)、雷达与卫星气象学(45学时)、3S气象应用(36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测量学综合实习、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习、传感器原理课程实习、遥感
影像判读与解译实习、遥感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定量遥感基础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实
习、遥感专题图制作和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践能力:地物光谱及相关数据的野外采集、数据处理算法设计与实现、航空航天
测绘产品生产、遥感应用综合实践设计与实现、生产项目设计与管理。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