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海洋大学黑龙江各专业排位:
1.海洋科学理科普通类排位3240(需要考626分);
2.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4016(需要考618分);
3.化学理科普通类排位4183(需要考616分);
4.水产养殖学理科普通类排位4272(需要考615分);
5.会计学理科普通类排位4366(需要考614分);
6.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德语、法语、日语、朝鲜语)理科普通类排位4366(需要考614分);
7.大气科学理科普通类排位4471(需要考613分);
8.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理科普通类排位4585(需要考612分);
9.勘查技术与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4585(需要考612分);
10.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理科普通类排位4585(需要考612分);
11.生物科学类(生态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理科普通类排位4585(需要考612分);
12.新闻传播学类(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文科普通类排位777(需要考591分);
13.工商管理文科普通类排位842(需要考589分);
14.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德语、法语、日语、朝鲜语)文科普通类排位842(需要考589分)
2020年中国海洋大学各专业黑龙江排位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 黑龙江 | 海洋科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626 | 3240 |
| 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618 | 4016 |
| 化学 | 616 | 4183 |
| 水产养殖学 | 615 | 4272 |
| 会计学 | 614 | 4366 |
| 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德语、法语、日语、朝鲜语) | 614 |
| 大气科学 | 613 | 4471 |
|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 612 | 4585 |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612 |
|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 612 |
| 生物科学类(生态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 | 612 |
| 新闻传播学类(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 | 文科 | 591 | 777 |
| 工商管理 | 589 | 842 |
| 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德语、法语、日语、朝鲜语) | 589 |
地质学类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中国海洋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中国海洋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立足于信息化时代地球科学最新发展趋势,瞄准数字地球、透明海洋等科技前沿,是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融合空间对地观测、地理信息处理分析、海洋探测技术、地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手段,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地球科学与信息科学交叉融合的特色专业。我校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国首批设立、同类专业中唯一具有海洋特色的专业,是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具有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系统的知识结构、突出的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高质量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熟练掌握地球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具备集“遥感探测-地球物理探测-海洋探测-地理信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一体的地球信息科学知识体系;具有优秀的专业素养,能够综合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海洋探测技术、固体地球探测技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对地球科学问题进行识别、处理、分析和研究;能在多学科交叉团队中有效沟通、交流与协作,以解决地球信息科学和工程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具备应对信息化时代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的综合能力。 本专业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和显著的海洋科学、地质学、地理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质,集成卫星遥感、地球物理、地理信息、大数据等地球科学新兴科技,培养过程强调实践与理论教学并重,专业实习实践培养内容丰富,海洋与陆地并举、现场同虚拟结合,国内和国际兼顾,以国际前沿、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与行业企业联合,在中国海洋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下,培养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本专业师资雄厚,授课教师43人,高级职称占比 70%,包括国家杰青2人,山东泰山学者2人,绿卡教授1人。专业负责人王厚杰教授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5)、山东省泰山学者(2019),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际遥感领域顶尖学者、海洋地质和地学大数据领域知名教授以及“东方红3”科考船建设工程部副总工程师等高层次专家,共同承担教学工作并指导实习实践。教师团队科研力量雄厚,近五年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总计超1亿元。 本专业是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培养地球科学信息化急需人才的重要基地。
水产类
水产养殖学
中国海洋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水产养殖专业始创于山东大学水产系的水产养殖组,是国内最早设立的水产养殖本科专业(1946年),也是我国第一个水产养殖学硕士点和博士点。2000年获得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6年获得山东省品牌专业,2007年获得国家特色专业,2008年获得国家创业教育实验区,2019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高水平师资队伍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 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 名、国家青年千人1 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8 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3名,山东省教学名师2名,绝大多数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交流访问经历。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该专业毕业生中已经有3人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相关大学和研究所中的科研骨干大多数毕业于该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在全国高等学校中水产养殖学专业排名第一,建有水产学专业导论视频公开课等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单位、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单位。 本专业面向国家生态发展、海洋强国和乡村振兴等发展战略的人才需求,适应新农科发展方向,培养具备水产生物增养殖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水产养殖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研发、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地质类
勘查技术与工程
中国海洋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中国海洋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我国最早设立的、以培养海洋地球物理勘探领域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学科基地,是“双一流”重点建设专业。本专业起源于1963年成立的地球物理勘探教研室,从1971年开始招收“海洋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本科生,经过近6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海洋应用地球物理”为特色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本专业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资源与环境、海洋地球物理学二级学科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依托海洋科学和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培养海洋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博士后。毕业生可以继续在本校或到国内外相关高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本专业是“山东省特色专业”,2013年入选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7年和2020年连续两次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生将享受本科学位互认的《华盛顿协议》其他签约国家当地毕业生的同等工作待遇。 专业以应用地球物理为基础,与物理学、数学、地质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海洋科学等学科和方向交叉融合,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勘查技术与工程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学最早应用的领域之一,并以地球科学先进高端设备的应用为驱动。本专业在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海底地质构造与演化、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系统、深海海洋电磁勘探系统、海洋立体探测等方面形成了享誉全国的特色优势。近年来,专任教师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以及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的科研项目,年均科研经费近5000万元,为我国深海和深地科技创新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资源勘探开发的重大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中国海洋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共42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85%。拥有院士1人,国家海外杰青1人,国家优青1人,博士生导师1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世浙曾在此工作。多人在国家级教学机构和国内外学术团体担任重要职位,现有教育部高校地球物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际地磁学和高层大气物理协会地球电磁感应工作委员会(IAGA Division 4)委员1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2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各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4人、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山东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师均具有工程类科研经历,半数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
中国海洋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生物科学专业以“海洋生物”为特色,是全国唯一冠以“海洋生物”标志的历史悠久的教学科研体系,是培养我国海洋生物方面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在2019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生物科学与海洋生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与实践技能,能在生物学尤其是海洋生物学的基础性研究、海洋生物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及海洋环境保护、水产增养殖、海洋高新技术及海洋事务管理等领域培养出从事基础性科研与教学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大气科学类
大气科学
中国海洋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大气科学是研究大气的结构、组成、物理现象、化学反应、运动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天气的变化无时不在,云淡风轻与黑云压城,带给我们不同的生活体验。夜悟天象,明看风雨,大气科学的奇妙之旅期待你的加入。 大气科学是中国海洋大学“双一流”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起源于 1935 年国立山东大学物理系天文气象组,该组由中国气象学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蒋丙然先生创建,是我国海洋气象学的发祥地。1981 和 1984 年分别获批教育部首批硕士点和第二批博士点,1993 年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现有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形成了完整的大气科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海洋大学的大气科学专业是我国海洋气象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拥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28人,75%以上教师具有海外交流访问和留学经历,获国家、省部级人才称号 20 余人次,形成了海洋气象领域中以国际IUGG 会士、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士等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年轻化教学科研队伍。 本专业以海洋气象为特色,与物理海洋相伴发展,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创新平台,包括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海洋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海洋多学科过程相互作用及其气候环境效应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为教学-科研-服务全链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学科在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季风、海雾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海洋气象领域取得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近五年在 Nature 及其子刊等顶尖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相关成果入选 2019 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16 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被 Nature News&Views 专题评述。建立了“两洋一海”超高分辨率区域海气耦合模式,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大气科学以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为导向,志在建设特色显著、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大气科学专业团队,培养理论基础坚实、实践技能优良、创新能力卓越的大气科学类一流人才。我在山海间,等风也等你。中国海洋大学大气科学专业等你来。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
中国海洋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工商管理专业的前身是1985年设立的“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后根据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为“工商管理”专业,连续招生达30年,是我校历史最悠久的文科专业之一。 本专业以社会需求及学生发展需要为导向,以“通识为体,专业为用”、“宽口径、严过程、高素养、强技能”为人才培养的专业办学理念,培养具备扎实的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政策法规和规则惯例,能够运用各种定性和定量的管理方法分析并解决相关的管理问题,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企业管理专业是山东省重点学科和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有企业管理博士点与企业管理硕士点,使工商管理专业成为同时拥有工商管理本科、企业管理硕士、企业管理博士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共19名专职教师,其中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8人,85%是国内名校博士或海归博士。其中,有战略管理专家姜忠辉副院长、教授;市场营销专家、博士生导师柴寿升教授;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博士生导师张樨樨教授;生产运营专家冷绍升教授;战略管理专家、博士生导师李志刚教授;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苏慧文教授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核心课程或特色课程的授课教师。本专业每年都有多名本科学生获得参与国内外高校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机会,同时招收全日制本科国际学生。 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工商管理专门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日常组织开展如“人力资源管理大赛”、“POKE创新创业大赛”、“SRDP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商业实训大赛”、“模拟商务谈判大赛”、“企业经营模拟大赛”、“‘三下乡’假期社会实践”等多种多样的学生实践活动,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本专业定期组织举办以专业为单位的“师生面对面”活动。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还举办了其他如文艺、体育、辩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