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考试内容及比例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0%)(1)自然观的历史发展形态: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各自的基本内涵和产生的历史条件。(2)物质联系的系统方式:系统的概念,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3)自然界的层次结构:层次结构的基本特点,自然界的基本层次,层次间的结构与关系。(4)人与自然界: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自然界的平衡,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基本条件、途径。(5)生态自然观:“生态危机”的概念,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与科学基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本原

二、考试内容及比例(一) 环境生物技术引论(5%)1.生物技术的学科体系与发展简史:生物技术的定义,生物技术的学科体系,理解生物技术的高新特征(掌握生物技术的发展简史)2.环境生物技术的学科体系:环境生物技术的定义,环境生物技术的学科体系,理解环境生物技术的层次性,掌握环境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范围(二) 环境生物技术的生物学基础(20%)1.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理解环境工程领域重要的细菌、微生物的营养需求,掌握微生物的类群、细菌的基本形态、营养要素对微生物的作用2.酶学基础知识:酶的固定化,理解酶催化反应的特征、大多数酶

二、考试内容及比例1.绪论(10%)一、纺织材料的定义与内容*二、纺织材料发展中的问题*三、纺织材料学应关注的知识及思考2.纤维部分(45%)第一章纤维分类、加工与发展第一节纤维及其分类*第二节各种常用纤维简介*第三节纤维的加工第四节纤维的应用与未来*第二章纤维的结构特征第一节纤维基本结构的构成*第二节纤维的结构特征与测量*第三节典型纤维的结构与特征*第三章纤维的形态与表征第一节纤维的长度及其分布*第二节纤维的细度及其分布*第三节纤维的卷曲或转曲*第四节纤维的截面形状与表征*第四章纺织材料的吸湿性第一节纤维的吸湿及吸湿机理*第二节吸湿性的测量第三节吸湿对

二、考试内容及比例(一)静力学(35)(1)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静力学的研究对象。平衡,刚体和力的概念。等效力系和平衡力系。静力学公理。自由体和非自由体。约束和约束的基本类型、约束反力。物体的受力分析,隔离体与受力图。(2)平面力系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和平衡的几何条件。力在轴上的投影,合力投影定理。力沿坐标轴的分解。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和平衡的解析条件,平衡方程。平面中力对点之矩。力偶和力偶矩。平面力偶的性质。平面力偶系的合成和平衡条件。力线平移定理。平面任意力系向其作用面内任意一点简化,力系的主矢和主矩。力系简化的各种结果。合力矩定理。平

二、考试内容及比例其中(一)和(二)合占30%,(三)占70%。(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二)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2.毛泽东的统一战线理论。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4.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实践。(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3.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4.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涵。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6.社会主义本质理论。7.改革理论。8.社会主义市场理论。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

二、考试内容及比例(一)绪论1、厘清政治学的内涵、外延及学术演进的脉络2、政治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各阶段重点3、中国政治发展与政治学发展的一般历程(二)权力与权利1、掌握权力、权利概念的基本内涵及相互关系2、弄清权力、权威、暴力的区别及联系3、掌握国家权力的内涵和特征4、了解政治合法性、政治有效性的内涵、意义(三)国家1、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定义、国家起源的理论2、掌握国家的一般特征、发展态势及福利国家的新动态3、了解马克思关于国家与社会的重要论述4、了解国家结构、复合制、单一制分类理论5、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廉价政府”的理论6、了解国家现代化理论(四)

二、考试内容及比例(一) 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5%)1.熟练掌握低碳钢的应力-应变图,以及由此得出的弹性、刚度、强度和塑性等力学性能指标,掌握硬度(布氏、洛氏硬度)的物理意义及计算公式;2.掌握冲击韧性、疲劳强度的物理意义、测试方法和影响因素。(二) 晶体结构与结晶(5%)1.掌握三种晶体结构、它们的致密度、单晶体的各向异性;2.掌握实际晶体结构中的多晶体结构、晶格缺陷;3.掌握金属结晶的概念、金属结晶的过程、影响结晶生核和长大的若干因素;4.掌握金属的同素异构性。(三)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5%)1.掌握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形式、塑性变形的实质、单晶体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1)当代中国与全球环境问题(10~20%) 迄今为止我国与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环境事件及其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等;掌握环境学的基本概念与术语;环境问题分类、性质及其实质;认知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 2)生态学基础(5~15%)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相互依存关系;生态学的一般规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生态平衡的定义、特点及其维持机理;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思想(5~10%)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渊源及其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特征及实施途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考试形式:笔试;考试时间:每年由教育部统一规定。*部分题目需自备计算器。

二、考试内容及比例(一)环境学基本原理(10%)1.理解环境的概念以及环境多样性的概念。2.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以及如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3.掌握环境规律以及环境科学研究涉及的学科范畴。。4.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根本原因和表现。5.理解广义的环境因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二)大气环境(20%)1.了解大气环境的物理特性,包括大气成分、大气分层、大气边界层温度场、风场的特征及其对大气污染扩散、迁移的影响机制。2.熟悉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污染危害特征,掌握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现象及其形成的机理机制,掌握一些典型大气污染物的大气化学反应过程,并能熟练运用上述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