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安徽工业大学浙江各专业排位: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综合普通类排位34337(需要考614分);
2.材料科学与工程综合普通类排位53225(需要考595分);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综合普通类排位53225(需要考595分);
4.土木工程综合普通类排位53225(需要考595分);
5.计算机类综合普通类排位53225(需要考595分);
6.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综合普通类排位58461(需要考590分);
7.土木工程综合普通类排位57906(需要考590分);
8.计算机类综合普通类排位57803(需要考590分);
9.车辆工程综合普通类排位63841(需要考584分);
10.翻译综合普通类排位64747(需要考584分);
11.自动化类综合普通类排位65064(需要考583分);
12.机械工程综合普通类排位67031(需要考582分);
13.材料科学与工程综合普通类排位68768(需要考580分);
14.金属材料工程综合普通类排位78821(需要考571分);
15.黑色冶金技术综合普通类排位152908(需要考502分);
16.金属压力加工综合普通类排位156020(需要考499分)
2019年安徽工业大学各专业浙江排位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 浙江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614 | 34337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595 | 53225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595 |
| 土木工程 | 595 |
| 计算机类 | 595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平行录取二段 | 590 | 58461 |
| 土木工程 | 590 | 57906 |
| 计算机类 | 590 | 57803 |
| 车辆工程 | 584 | 63841 |
| 翻译 | 584 | 64747 |
| 自动化类 | 583 | 65064 |
| 机械工程 | 582 | 67031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580 | 68768 |
| 金属材料工程 | 571 | 78821 |
| 黑色冶金技术 | 502 | 152908 |
| 金属压力加工 | 499 | 156020 |
机械类
机械工程
安徽工业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本专业以国家制造业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的需求为目标,以强大的工程学科为基础,以雄厚的科研实力为支撑,培养学生科学的知识结构、综合的实践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开阔的国际视野、积极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的沟通能力。建立起“本硕连读”、“卓越计划”等多路径的培养体系,注重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研发能力的培养。
机械工程是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材料学、机器人学、计算机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以理论分析、物理实验、工程试验、计算机仿真等为手段,研究和解决机械在设计、制造、运行、控制、管理、使用、维护等方面理论及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和专业。机械工程是我校成立最早、培养人数最多的专业——冶金机械(后改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衍生而来,获批为安徽省特色专业,获准列入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计划。机械工程专业目前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6人,博士11人,多名教师具有工程实践经验。
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均由副教授以上教师承担。通过40多年的办学过程积淀,围绕安徽和区域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冶金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为特色,在华东地区的冶金、机械等行业领域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美国朗沃德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等海外高校开展学生交流活动,实施人才培养国际合作计划。
在重视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训练。近几年来,本专业学生在全国“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主要去向为江浙沪等长三角地区和皖江城市带企业;部分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部门工作;每届约四分之一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土木类
土木工程
安徽工业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本专业培养掌握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与设计、施工与管理、研究与开发的能力,能在建筑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市政工程等的设计、施工、管理、投资、开发、研究与教育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历经多年建设与发展,于2012年获安徽省特色专业,2013年获批安徽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016年招收海外留学生,2017年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成为我校第二个通过专业认证的专业,2018年获批安徽省品牌专业。专业下设建筑工程和道路与桥梁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方向,拥有土木工程一级硕士点和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点。在校本科生近800人,海外留学生49人,硕士研究生50余人。学生每年获得“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国家级、省部级奖励1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考研率在30%左右。毕业后主要到企事业单位、政府建设管理部门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研究开发等工作。
本专业拥有结构工程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岩土工程实验室、道路工程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拥有MTS电液伺服加载系统、500吨电液伺服多功能结构试验机、100吨疲劳试验机、50吨压力试验机、成套的数据采集及检测等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总值800多万元,实验条件稳居安徽省前列。同时,与宝钢、十七冶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20余个。
本专业现有教师30余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9名,博士后5人,博士17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6人,其余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约1/3教师具有土木工程各种资质证书。硕士生导师15人,博士生导师1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1人。此外,还特聘企事业领导、技术总工等兼职导师10余人。
专业招收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全日制学术研究生,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且具有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拥有安徽省“高性能建筑用钢工程研究中心”、市级“工程结构安全与加固技术中心”和“结构工程抗震重点试验室”。围绕本领域发展的前沿问题和安徽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了工程结构安全评估与加固、新型组合结构、钢结构、绿色建筑材料、岩土工程灾害防治与治理和路基路面工程等六个相对稳定、富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已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专业答疑:于峰教授,土木工程专业负责人
Q1: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本专业培养掌握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与设计、施工与管理、研究与开发的能力,能在建筑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市政工程等的设计、施工、管理、投资、开发、研究与教育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Q2:主要课程有哪些?
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学,土力学,基础工程,钢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和砌体结构设计,多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土木施工与组织管理,土木工程CAD,工程结构抗震,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交通工程学,道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等。
Q3: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报考本专业,要求考生选考物理、化学或生物,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较强的数理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具有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Q4:本专业就业去向和就业前景?
历届毕业生就业率稳定维持在98%以上,其中30%左右的毕业生通过到国外继续深造、免试推荐或考研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参加就业同学的去向主要为国内大型建筑企业,千人以上大企业占61%,国有企业占69%,在房屋建筑、公路桥梁、公路与城市道路等领域从事结构设计、检测与加固、施工、管理、投资和开发等工作。
就像我们看到身边的高楼大厦正在不断地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向四面八方不断延伸一样,土木建筑行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仍很旺盛。据统计,人才市场上招聘工程技术人员的企业共涉及到100多个行业,其中土木工程建筑业的人才需求量长期保持前三位。随着经济发展和路网改造、路桥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土建工程技术人员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需求量还将不断上升。
Q5:本专业的人才在社会进步中发挥哪些作用?
我们住的房子,乘坐的地铁,展示的场馆,享受的休闲场所,无不与土木工程紧密相连。土木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遍布国民经济建设的各条战线,可以说没有土木工程,就没有我们日常生活的最基本条件。高铁、活动场馆、城市轨道交通、南水北调等项目的建设中,都遍布着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任何基础设施建设,都离不开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智慧。
“土木工程专业,就是培养建筑工程、道桥工程、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土建工程师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都市建筑工程、城市道路与桥梁工程、城市地下工程的设计、建造、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土木工程师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遍布城市的建筑工程、市政工程、交通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等各个领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Q6:我们的培养优势在哪里?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于2012年获安徽省特色专业,2013年获批安徽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016年招收海外留学生,2017年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成为我校第二个通过专业认证的专业,2018年获批安徽省品牌专业和“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拥有土木工程一级硕士点和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点,招收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全日制学术研究生,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且具有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
本专业拥有安徽省“高性能建筑用钢工程研究中心”、市级“工程结构安全与加固技术中心”和“结构工程抗震重点试验室”。拥有全省最大的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成结构工程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岩土工程实验室、道路工程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拥有各类先进仪器,仪器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教学科研的实验条件稳居安徽省前列。同时,与宝钢、十七冶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20余个。
本专业现有教师30余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9名,博士后5人,博士17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6人,全部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硕士生导师15人,博士生导师1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1人。此外,还特聘企事业领导、技术总工等兼职导师10余人。
机械类
车辆工程
安徽工业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本专业紧密结合国家汽车产业发展需求和服务于现代汽车制造业的目标,充分发挥我校在华东地区已经形成的人才优势,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立以低碳、智能车辆设计与制造为特色专业培养方向,已经形成了符合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人才培养体系。
本专业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掌握现代车辆工程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应用现代工具和管理技术,能胜任车辆工程领域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工作,服务于车辆工程相关行业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业技术骨干。
本专业为安徽工业大学一流(品牌)本科建设专业,是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8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2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博士在读4人。支撑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以及特殊服役环境的智能装备制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液压振动与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特种重载机器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实践教学平台。本专业主要实习基地有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华菱星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集瑞联合重工有限公司、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10余家国内知名企业。
本专业注重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训练。近几年来,本专业学生在全国“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主要去向为江浙沪等长三角地区和皖江城市带企业,部分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部门工作;每届约四分之一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进入同济大学、吉林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
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安徽工业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本专业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掌握本专业领域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本专业领域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经营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服务于机械、冶金等行业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业技术骨干。
本专业是教育部-欧特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专业,安徽省一流(品牌)建设专业,“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试点专业,2017年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职教师 69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数占59.4%,中级职称人数占40.6%;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6人,占教师总数52.2%。拥有3个安徽省优秀教学团队,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安徽省战略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3人,安徽省优秀教师1人,安徽省教坛新秀2人,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
本专业的支撑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冶金智能制造与流程管理二级博士点。拥有液压与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液压振动技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殊服役环境的智能装备制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特种重载机器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液压振动与控制领域的产业化开发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通过41年的办学过程积淀,围绕安徽和区域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设计、制造及机电液控制”为特色,在华东地区的机械、液压等行业领域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美国朗沃德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等海外高校开展学生交流活动,实施人才培养国际合作计划。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本专业的传统,近三年,本专业共有超过1319人次参加了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在省级和国家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共有 358 和161人次获奖,在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2014、2015、2016年在IGEM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世界总决赛中分获铜奖、银奖和铜奖各1项。
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平均为98.21%,毕业生主要工作去向为长三角地区和皖江城市带,46%毕业生就业于1000人以上规模的大型用人单位,其就业量较大的城市为上海(16.9%)、合肥(16.1%)、南京(9.0%),多数毕业生进入企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部分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部门工作。近三年我校麦可思毕业生质量分析报告中,本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4756元左右,高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水平。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8%,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高10个百分点。毕业生国内读研的比例为30%左右,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高19.2个百分点,每年可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985或211高校的硕士研究生8-10人左右。本专业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4%,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高4个百分点。Q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工程经验,研究和解决在产品开发、设计、制造、装配、热处理、质量检验、维护和技术支持过程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的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机械零部件、机械装备、机电液系统及机械制造过程等。
Q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机械电子工程方向核心课程: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控制工程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工程测试技术、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机电设备与PLC控制、单片机原理及设计
机械制造方向核心课程: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控制工程基础、机床电器与PLC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工程测试技术、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机械制造装备、数控技术与数控加工编程
液压传动与控制方向核心课程: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控制工程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工程测试技术、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液压伺服控制、液压传动系统
Q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掌握现代机械工程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应用现代工具和管理技术,能胜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工作,服务于机械、冶金等行业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业技术骨干。如果您对机械方面有一定兴趣,乐于动手实践,并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较好的数理基础,尤其是空间想象能力,那么你比较适合这个专业。
Q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
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平均为98.21%,毕业生主要工作去向为长三角地区和皖江城市带,46%毕业生就业于1000人以上规模的大型用人单位,其就业量较大的城市依次为上海(16.9%)、合肥(16.1%)、南京(9.0%),多数毕业生进入企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部分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部门工作。近三年我校麦可思毕业生质量分析报告中,本专业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4756元左右,高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水平。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8%,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高10个百分点。毕业生国内读研的比例为30%左右,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高19.2个百分点。本专业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4%,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高4个百分点。
Q5:我们的竞争优势有哪些?
本专业是教育部-欧特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专业,2018年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本专业现有在职教师 69人。包括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宝钢优秀教师奖2人,师资力量雄厚。教师总数中,高级职称人数占59.4%,中级职称人数占40.6%;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6人,占教师总数52.2%,具有硕士学位教师28人,占教师总数40.6%。师资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48人,占教师总数的69.6%。此外,本专业还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支撑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此外,还拥有液压振动与控制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特种重载机器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液压振动技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数控开发与推广中心、马鞍山市工业机器人研究所。其中,液压振动与控制领域的产业化开发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通过41年的办学过程积淀,围绕安徽和区域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设计、制造及机电液控制”为特色,在华东地区的机械、液压等行业领域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美国朗沃德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等海外高校开展学生交流活动,实施人才培养国际合作计划。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本专业的传统,近三年,本专业共有超过1319人次参加了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在省级和国家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共有 358 和161人次获奖,在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2014、2015、2016年在IGEM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世界总决赛中分获铜奖、银奖和铜奖各1项。
电气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安徽工业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本科专业设电机与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方向,知识结构体现以强电为主,强电与弱电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特点。
本专业培养具有人文、经济、管理等基本知识,具备电气、电子、控制与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电力系统、电力电子等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电力系统、工业自动化、电力电子以及电气装备制造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系统运行、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教育等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主干学科: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专业主要课程:C语音、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磁场、电机学、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软件工程基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电气系统、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
外国语言文学类
翻译
安徽工业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翻译专业立足安徽工业大学以工为主、行业特色和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办学优势,面向国家和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围绕工程技术翻译、典籍翻译等特色领域,培养具有良好的双语语言基础、扎实的翻译基础理论,掌握一定的工业、科技、商务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和翻译技术工具,熟悉语言服务业的基本情况和翻译行业的运作流程,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良好的国际化视野和人文综合素质,思辨和创新能力较强、身心健康,适应语言服务行业发展、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口笔译人才。
目前,我校有翻译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博士学位教师9人,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8人,获翻译师资培训证书10人。近五年专任教师均有20万字以上译作。此外,本专业聘有翻译或语言服务企业高水平兼职教师16人,10人有6年以上翻译项目管理经验,13人有 200万字以上笔译作品。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世界范围的文明交流互鉴方兴未艾,“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经济、科技、文化等多领域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迫切,高素质翻译人才对促进科技交流、传播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翻译专业立足安徽工业大学以工为主、行业特色和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办学优势,面向国家和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围绕工程技术翻译、典籍翻译等特色领域,培养具有良好的双语语言基础、扎实的翻译基础理论,掌握一定的工业、科技、商务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和翻译技术工具,熟悉语言服务业的基本情况和翻译行业的运作流程,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良好的国际化视野和人文综合素质,思辨和创新能力较强、身心健康,适应语言服务行业发展、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口笔译人才。
目前,我校有翻译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博士学位教师9人,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8人,获翻译师资培训证书10人。近五年专任教师均有20万字以上译作。此外,本专业聘有翻译或语言服务企业高水平兼职教师16人,10人有6年以上翻译项目管理经验,13人有 200万字以上笔译作品。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世界范围的文明交流互鉴方兴未艾,“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经济、科技、文化等多领域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迫切,高素质翻译人才对促进科技交流、传播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翻译专业立足安徽工业大学以工为主、行业特色和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办学优势,面向国家和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围绕工程技术翻译、典籍翻译等特色领域,培养具有良好的双语语言基础、扎实的翻译基础理论,掌握一定的工业、科技、商务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和翻译技术工具,熟悉语言服务业的基本情况和翻译行业的运作流程,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良好的国际化视野和人文综合素质,思辨和创新能力较强、身心健康,适应语言服务行业发展、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口笔译人才。
目前,我校有翻译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博士学位教师9人,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8人,获翻译师资培训证书10人。近五年专任教师均有20万字以上译作。此外,本专业聘有翻译或语言服务企业高水平兼职教师16人,10人有6年以上翻译项目管理经验,13人有 200万字以上笔译作品。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世界范围的文明交流互鉴方兴未艾,“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经济、科技、文化等多领域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迫切,高素质翻译人才对促进科技交流、传播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