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南大学吉林各专业排位:
1.城乡规划理科普通类排位381(需要考662分);
2.建筑学理科普通类排位470(需要考658分);
3.电子科学与技术理科普通类排位764(需要考648分);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科普通类排位907(需要考644分);
5.信息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977(需要考642分);
6.土木类(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1050(需要考640分);
7.自动化类(自动化、机器人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1092(需要考639分);
8.软件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1138(需要考638分);
9.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理科普通类排位1182(需要考637分);
10.交通运输类理科普通类排位1229(需要考636分);
11.能源动力类理科普通类排位1279(需要考635分);
12.材料科学与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1424(需要考632分);
13.测绘类理科普通类排位1424(需要考632分);
14.工程力学理科普通类排位1474(需要考631分);
15.生物医学工程类理科普通类排位1529(需要考630分);
16.工商管理类理科普通类排位1529(需要考630分);
17.测控技术与仪器理科普通类排位1529(需要考630分);
18.机械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1586(需要考629分);
19.临床医学(“5+3”一体化)理科普通类排位1586(需要考629分);
20.化工与制药类理科普通类排位1646(需要考628分)
2017年东南大学各专业吉林排位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 吉林 | 城乡规划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662 | 381 |
| 建筑学 | 658 | 470 |
| 电子科学与技术(类) | 648 | 764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644 | 907 |
| 信息工程 | 642 | 977 |
| 土木类(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640 | 1050 |
| 自动化类(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 639 | 1092 |
| 软件工程 | 638 | 1138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637 | 1182 |
| 交通运输类 | 636 | 1229 |
| 能源动力类 | 635 | 1279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632 | 1424 |
| 测绘类 | 632 |
| 工程力学 | 631 | 1474 |
| 生物医学工程类 | 630 | 1529 |
| 工商管理类 | 630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630 |
| 机械工程 | 629 | 1586 |
| 临床医学(“5+3”一体化培养)(含拔尖创新人才试点班) | 629 |
| 化工与制药类 | 628 | 1646 |
电子信息类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东南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以电子器件及其系统应用为核心,重视器件与系统的交叉与融合,能跟踪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在微电子、物理电子、光电子和光通信等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程设计及技术开发等工作的人格健全、责任感强、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宽广的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该专业培养方向为: 信息显示科学与技术、信息光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 光纤通信、应用电子技术、新型电子器件与系统、真空电子技术等。
材料类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东南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符合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
社会科学基础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社会交往能
力、组织管理能力,能在材料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或企业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新
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通过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材料制备、性
能分析与测试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材料的成分、制备方法与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
律,以及材料设计、制备与工艺控制的基本方法,从而具有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材
料设计、材料性能优化、新材料开发和材料生产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等自然科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
识,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制图、机械、电工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一定程度
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经济管理基础知识,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2.掌握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常规的材料制备、材料性能与结
构分析检测方法和技术;
3.具有选用适当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理论和实验方法分析并解决材料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
及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4.了解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的材料制备与加工生产方法,以及本专业的发展现状
和趋势;
5.具有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熟悉所属行业的方针、政策及法规;
6.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承担对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责任。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子电工技术基础、工程力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
工程基础、材料制备技术、材料生产装备与生产工艺、材料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材料性能与应
用等。
核心课程示例:
1.示例一:工程制图基础(56学时)、物理化学(80学时)、物理化学实验(50学时)、仪器分
析(32学时)、仪器分析实验(24学时)、有机化学(56学时)、有机化学实验(48学时)、工程力学
(48学时)、电气工程学概论(96学时)、电工学实验(32学时)、机械设计基础(48学时)、材料研
究与计算机应用(32学时)、材料科学基础(56学时)、材料力学性能(48学时)、材料物理性能
(40学时)、材料现代研究方法(56学时)、材料概论(32学时)。
(1)专业方向一:高分子物理(48学时)、高分子化学(56学时)、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
(40学时);
(2)专业方向二:金属学(40学时)、固态相变(40学时)、工程材料学(40学时);
(3)专业方向三:无机材料相图与应用(40学时)、无机材料高温动力学(40学时)、先进陶
瓷制备与加工(32学时)。
2.示例二:机械设计制图B(48学时)、电工技术(48学时)、物理化学D(64学时)、电工技
术实验(16学时)、材料科学基础实验(48学时)、物理化学实验B(32学时)、电子技术(48学
时)、材料科学基础(128学时)、电子技术实验(16学时)、统计物理B(32学时)、冶金工程概述
(32学时)、材料物理性能A(48学时)、材料制备与加工(48学时)、材料分析方法(64学时)、金
属材料学(48学时)、材料力学性能(48学时)。
3.示例三:工程制图与AutoCAD( B)(64学时)、工程力学A(64学时)、材料物理化学(64
学时)、材料科学基础A(80学时)、机械设计基础A(64学时)、材料性能学A(80学时)、材料现
代测试技术(56学时)、材料综合实验I(48学时)、材料中的固态相变(48学时)、材料结构与性
能(48学时)、冶金原理(48学时)、材料合成与制备(32学时)。
(1)金属材料方向:金属材料学(56学时)、表面工程学(48学时)、材料综合实验Ⅱ(48学
时);
(2)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陶瓷材料(56学时)、材料综合实验Ⅱ(48学时)、粉体工程学(56
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电工电子实习、机械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或
专业综合试验、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材料制备方法实验、材料力学性能实验、材料物理性能实验、材料结构分析方
法与测试技术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自动化类
自动化
东南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自动化专业是自动化类基本专业,以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电气工程、信息工程、系统工程理论为基础,以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厚基础、宽培养、重能力”为特色的宽口径综合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从事自动化相关技术研究、工程应用或技术管理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自动化专业培养注重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自动化和电子与信息理论基础,具有很强的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分析、设计与应用能力。该专业2005年成为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建设研究型大学控制类工程师培养创新实验区,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列入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2012年成为江苏省首批重点专业。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5+3”一体化培养)
东南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五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初步临床工作能力、
终身学习能力和进一步深造基础,能在各级卫生保健机构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与监督下,从事安全
有效的医疗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
论,接受临床技能、沟通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初步的医疗、健康宣教、自主学习和终身学
习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医学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与医学实践;
2.掌握基础医学相关知识,即生命各阶段人体的正常结构、功能和心理状态,掌握各种常见
病和多发病(包括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3.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和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4.掌握正常的妊娠和分娩知识、产科常见急症处理方法、产前及产后的保健原则以及计划
生育的医学知识;
5.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和相关科学实验方法,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与筛查的
原则,掌握缓解与改善疾患和残障、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6.掌握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等原则;
7.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传播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8.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和临床操作的基本技能,具备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
和处理能力,具备一般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
9.掌握临床思维分析方法,能够运用循证医学、预防医学原理指导医学实践;
10.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结合临床实际,独立利用图书馆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
学问题和获取信息,能够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
11.具有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有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
流沟通的能力,能够对病人和公众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12.熟悉医疗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理解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政策;
13.了解医疗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前沿进展;
14.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核心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
产科学、儿科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等。
主要专业实验:普通化学实验、生物物理实验、机能实验等。
修业年限:五年。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本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
1003 口腔医学类
计算机类
软件工程
东南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掌握
计算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以及软件开发实践
的初步经验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能从事软件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的
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学习计算科学、软件工程相
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软件工程的基本训练,具有软件开发实践的基本能力和初步经
验、软件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以及基本的工程素养,具有初步的创新和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团
队精神,具有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基本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
社会责任感强;
2.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
学与管理学知识;
3.掌握计算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核心概念、知识结构和典型方法;
4.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实现、评审、测试、
维护以及过程与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了解软件工程规范和标准;
5.经过系统化的软件工程基本训练,具有参与实际软件开发项目的经历,具备作为软件工
程师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能力;
6.具备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权衡和选择各种设计
方案,使用适当的软件工程工具设计和开发软件系统,能够建立规范的系统文档;
7.充分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具备个人工作与团队协作的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以
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8.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
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9.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理解软件工程技术伦理
的基本要求;
10.了解软件工程学科的前沿技术和软件行业的发展动态,在基础研发、工程设计和实践等
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1.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对系统的各种解决方案进行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具备
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2.具备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自觉学习随时涌现的新概念、新模型和新技术,使自己的专
业能力保持与学科的发展同步。
主干学科:软件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计算基础、数学和工程基础、职业实践、软件系统建模与分析、软件系统设计、
验证与确认、软件演化、软件过程、软件质量、软件管理。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括号内为理论授课+实验学时数):离散数学(64学时)、计算系统基础(64+48学
时)、计算与软件工程I(个人级软件开发)(48+48学时)、计算与软件工程Ⅱ(小组级软件开
发)(48+48学时)、计算与软件工程Ⅲ(团队软件工程实践)(16+96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
(64+48学时)、操作系统(48+48学时)、计算机网络(48+48学时)、数据库系统(48+48学
时)、软件需求工程(32+32学时)、软件系统设计与体系结构(32+32学时)、软件构造(32+32
学时)、软件测试与质量(32+32学时)、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32+32学时)、计算机组织
结构(限选)(48学时)、软件工程统计方法(限选)(48学时)、软件过程与管理(限选)(32学
时)。
示例二:程序设计基础(32学时)、面向对象的编程与设计(32学时)、数据结构(32学时)、
离散结构(32学时)、操作系统(32学时)、数据库系统(32学时)、计算机网络(32学时)、软件工
程概论(32学时)、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32学时)、软件体系结构(32学时)、软件项目管理
(32学时)、软件测试技术与实践(32学时)、计算机应用与编程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面向对
象与交互式应用开发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数据
库应用系统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软件系统构思综合训练(实验64学时)、软件工程综合实
践(实验64学时)。
示例三(括号内为理论授课+实验学时数):程序设计基础(60+20学时)、离散数学(64学
时)、面向对象程序设计(40+16学时)、数据结构(60+20学时)、计算机组成与结构(52 +12学
时)、操作系统(62 +10学时)、数据库概论(52 +12学时)、软件工程导论(40+8学时)、网络及其
计算(56+16学时)、软件建模技术(30+10学时)、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32+8学时)、软件项目
管理(32+8学时)、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实验8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程序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操作系统实验、数据库设计实验、系统分析
与软件建模实验、软件系统设计实验、软件测试实验、专业综合实践。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电气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东南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目标:电气工程主要是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储存和利用的学科。本专
业隶属于电气类,培养具备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能在电气工
程领域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技术开发等部门从事设计、研发、运行等工作的复合型工程科
技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路、电磁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电机
学和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电与弱电相结合、
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本专业学生接受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
面的基本训练,掌握解决电气工程领域中的装备设计与制造、系统分析与运行及控制问题的基本
能力。学校可根据情况设置专业方向,如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及其控制、高电压技术、电力
电子技术等。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较扎实的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
理科学基础,具有外语运用能力;
2.系统地掌握电气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
理、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
3.掌握电气工程相关的系统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验技术;
4.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具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的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
6.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知识领域应涵盖电路、电子、电磁场、信息分析
与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以及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
电力拖动、电力电子与电气检测、电力设备与高电压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此外,建议适当涉
及电气学科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各学校可根据办学特色设置相关课程。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电气学科概论(16学时)、电路基础(64学时)、信号与系统(64学时)、电磁场(32
学时)、数字逻辑电路(64学时)、模拟电子电路(64学时)、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技术(40学时)、自
动控制原理(48学时)、微机系统与接口(48学时)、电机学(上)(48学时)、电机学(下)(48学
时)、电力电子基础(48学时)、电力系统基础(64学时)、电力传动技术(48学时)、电力系统暂态
分析(48学时)、电气检测技术(48学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48学时)。
示例二:电路(72学时)、信号与系统(32学时)、工程电磁场(40学时)、数字逻辑电路( 64
学时)、模拟电子电路(64学时)、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技术(40学时)、控制工程基础(48学时)、微
机原理与接口技术(72学时)、电机学(上)(32学时)、电机学(下)(48学时)、电力电子技术(48
学时)、发电厂电气工程(48学时)、电力系统分析(64学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64学时)。
示例三:电路(96学时)、数字逻辑电路(64学时)、模拟电子电路(64学时)、信号与系统
(48学时)、自动控制理论(56学时)、微机原理与应用(64学时)、电机学(上)(64学时)、电力工
程(上)(64学时)、电力电子技术(48学时)、微机保护基础(48学时)、电力系统自动装置(48学
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48学时)、电力系统故障分析(48学时)、工程电磁场(48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电子电气工艺实习、计算机软硬件实践、电气工程专业课程
设计、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电路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电机与控制实验、电气工程系统实验、电力电子实
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