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路线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 关注排行: 关注排名 全国排名:2455 江苏排名:54
  • 更新日期: 2023-01-14 10:42
  • 学校类型: 公办学校
  • 教学领域: --
  • 电话: 0511-88784880
  • 网址: www.zjc.edu.cn/
  • 学校地址: 镇江市学府路132号
乘车路线:
至校本部,可在镇江火车站、长途客运中心、大市口乘公交19路、3路、28路、29路到镇江高职站下,导航搜索“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至南山校区,可在市区乘公交6路、17路、21路、115路、135路到五凤口站下。
学生公交专线车现已开通市区和丹徒新区路线
3. 报到当天,学校安排车辆接站。接站点分布在镇江火车站及汽车站两个主要区域,火车站2个:镇江站北广场(中山西路73号北广场)、镇江南站南广场(丹徒区站前北路);汽车站3个:镇江汽车客运站(长途汽车站,黄山西路18号,紧邻镇江站南广场)出站口、镇江南徐汽车客运站(丹徒区312国道,紧邻镇江南站)出站口、镇江南门汽车站(官塘桥路2号)出站口。特别提醒,因镇江站客流限制,镇江站南广场出站口目前关闭,如接站期间重新,请返校同学听从出站口引导人员指引。
5.对于乘坐私家车返校的学生,在学校西门下车进入校园,外来报到车辆不得进入校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返校的学生在南门下车进入校园。由学校接站返校的学生(上车前测量体温,扫“二维码”签到核实身份)在东门进入校园,直接开往学生宿舍区。进校门前,要听从安保人员指挥,间隔1米排队,检测体温、核实身份,体温正常者前往宿舍报到。
4.校门报到(①乘坐私家车返校的学生在西门下车进入校园;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返校的学生在南门下车进入校园。③由学校接站返校的学生在东门进入校园;东门同时为教职工报到通道)。
乘车线路:可乘D1、19路、3路、28路、29路等多路公交车到镇江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下。
乘车线路:可乘19路、3路、空调001路、28路、29路等公交车到镇江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站

此内容仅供参考,详细请看招生信息、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官网中提供的交通路线。

你还通过浏览以下文章找到你想要报名条件信息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校简介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分院)是一所以五年制高职教育为主体的职业院校,是江苏省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和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学校由主校区和南山校区组成,占地面积268亩,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各类设备设施总值4849万元;在校生6871名(其中五年制5095名)。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办学方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共同成长、主动服务”的办学理念,努力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乐园式学校。多年来,学校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大力开展以“新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校简介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分院)是一所以五年制高职教育为主体的职业院校,是江苏省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和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学校由主校区和南山校区组成,占地面积268亩,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各类设备设施总值4849万元;在校生6871名(其中五年制5095名)。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办学方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共同成长、主动服务”的办学理念,努力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乐园式学校。多年来,学校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大力开展以“新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校简介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分院)是一所以五年制高职教育为主体的职业院校,是江苏省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和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学校由主校区和南山校区组成,占地面积268亩,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各类设备设施总值4849万元;在校生6871名(其中五年制5095名)。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办学方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共同成长、主动服务”的办学理念,努力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乐园式学校。多年来,学校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大力开展以“新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校简介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分院)是一所以五年制高职教育为主体的职业院校,是江苏省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和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学校由主校区和南山校区组成,占地面积268亩,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各类设备设施总值4849万元;在校生6871名(其中五年制5095名)。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办学方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共同成长、主动服务”的办学理念,努力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乐园式学校。多年来,学校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大力开展以“新